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爱国主义培育的路径分析

2022-11-18□许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情怀

□许 文

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是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具有独特的历史实践来源和时代特征。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发展。自2020年初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勇往直前、共赴时艰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是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用抗疫精神教育引导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的理性表达,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坚持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工作者将爱国作为思想共识与自觉行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用档案资源、革命遗迹培育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用“两域”增强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意识;用“两个课堂”实现高校青年爱国主义培育。

一、新形势下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一)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笔者针对抗击新型肺炎与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在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80份,回收有效问卷623份。问卷基本情况如下:男生259人,占比41.57%,女生364人,占比58.43%。一年级学生44人,占比71.27%,大二学生145人,占比23.27%,大三学生31人,其他已毕业3人。在623份有效问卷中,74.47%的学生均表示非常关注抗击新型肺炎事态发展,28.41%的学生表示对抗疫动态持一般关注态度。

(二)现状分析。

1.高校青年期望通过实践表达爱国情怀。问卷数据表明,623名学生中有186人实际参加过抗击疫情志愿活动中,391位同学身边有认识的同学、朋友、家人参加到抗疫活动中,有437位同学没有机会真正投身抗疫志愿活动中。623位同学中,有613位同学认为此次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的爱国主义实践比教材中爱国主义理论教育更深刻。89%的同学认为通过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自身爱国情怀得到大幅提升,9.6%的同学认为通过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自身爱国情怀得到小幅提升,仅1%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爱国情怀无变化。上述问卷数据表明,高校青年认为参与社会爱国实践活动更能调动自身爱国的积极性,通过具体的爱国形式更能提升个人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者要重视高校青年的期待与诉求,开拓社会爱国实践活动,最大程度激发高校青年的爱国热忱。

2.高校青年渴求更鲜活的爱国教育宣传方式。在对“高校青年渴求更鲜活的爱国教育宣传方式”这一问题的调研中,552名学生接触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是通过网络新闻媒体途径,仅有58名学生是通过线下宣传讲座渠道接触爱国主义教育。在对“高校对疫情期间爱国主义的宣传如何”这一问题的调查中,59.71%的学生认为高校对疫情期间爱国主义的宣传非常好,33.23%的学生认为高校对疫情期间爱国主义的宣传比较好,仅44人认为高校对疫情期间爱国主义的宣传一般或不强。数据表明,当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形式受大部分学生认可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效果显著。新媒体媒介具有时效性、高效性、覆盖性强、性价比高、趣味性浓等特点,深受广大高校青年的喜爱,符合高校青年群体的话语特点和认知方式,所以高校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方式主要以线上新媒体等为主。但线下的宣传讲座等宣传活动力度尚有不足,高校要进一步围绕高校青年的个体发展需求,坚持正确的利益导向,加大线下教育活动力度的开展。

3.高校青年倾向爱国教育路径的多元化。疫情期间623位同学参加高校的宣传爱国的活动调研数据为:观看相关视频的同学占比85.23%,阅读相关文章的同学占比77.53%,参加相关讲座的同学占比62.12%,参加歌曲活动的同学占比32.1%,参加演讲活动占比38.04%,参加诗词朗诵活动占比35.47%,其他占比16.37%。从数据统计上看,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到高校的宣传爱国活动中,形式多种多样,渠道不拘一格。表明高校青年乐于参与爱国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也落于实处。高校青年喜欢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情况为:92.62%的同学认为可以组织观看爱国影视和直播节目,85.55%的同学认为要组织爱国主题班会、宣讲活动,82.5%的同学认为要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爱国主义精神,74.47%同学支持线上线下爱国主义教育比赛,74%同学认为可以组织疫情防控志愿活动,63.4%同学认为可开展实地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63.24%同学认为要加大爱国主义融入思政课堂。由此可见,多数学生乐于观看爱国电影和直播,参加爱国主题班会、宣讲活动、志愿活动等。由此可见,高校青年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要结合好新媒体媒介、课堂阵地,既要讲好爱国理论,又要开拓爱国实践活动,深化高校青年的爱国主义理论认知和实践认同,实现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纵深拓展和长期延续。

二、新形势下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国家在防疫中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不计一切代价,保障广大人民的健康。政府出资提供数百台机器、免费治疗患者,组织四千余名工人争分夺秒修建“火神山”医院;调配成千上万的物资至武汉;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国家号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落实到户,精准到人;坚持全国一盘棋,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准确判断疫情形势,及时部署各项工作。这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始终以保障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落实点。加强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高校青年团结奋斗,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精神;是培养高校青年志与国存、为国而战、为民而战的顽强斗志;是培养高校青年救死扶伤、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高校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培养爱国有志高校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二)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高校青年团体的中流砥柱的力量。100年前,在国人志士、优秀高校青年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诞生。这一百年来,国家经历了从落后到涅槃重生,从贫穷到如今欣欣向荣,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实现伟大复兴。回顾历史,有百年前“五四”爱国运动中为民族危亡奔走呼号的高校青年,有在南湖红船上改变了中国方向和命运的高校青年,有在长征途中前仆后继,壮烈牺牲的高校青年,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用血肉之躯抗击洪水、抗震救灾的高校青年,有在己亥之末,庚子之初,舍已救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抗疫高校青年。高校青年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民族进步的动力。高校青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时代更迭的推动作用。

如今,高校青年在疫情防控的重要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投身脱贫攻坚基层工作中,为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奉献青春。高校青年始终要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发展相结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强化自身修养,提起精气神、练就圆梦本领,不断推进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实现,以国家梦想制定个人梦想,以个人圆梦推动国家圆梦。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的中流砥柱。

(三)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要条件。高校青年的肩上担负着众多责任,对自己、对家庭、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对未来等,诸多的责任中,爱国的责任是首位。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去爱国。新冠肺炎爆发至今,社会涌现了大批爱国高校青年,不顾个人生死、勇挑爱国重担、肩负爱国使命。“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在面对国家突如其来的风险挑战前,培养有爱国情怀、责任意识、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爱国主义培育的路径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都与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休戚与共。爱国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改造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把高校青年的爱国教育落于实践。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就要保家卫国,始终捍卫国家独立自主的主权,始终坚持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及活动时,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做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播工作,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爱国主义教育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教育工作者将爱国作为思想共识与自觉行动。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把握爱国主义内涵,充分利用疫情防控的特殊教材,讲述爱国情怀故事,向学生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爱精神、奋斗精神、家国精神,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教育工作者要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宣讲形式,创新教育载体。利用网络开展线上主题教育,引导高校青年“小我”融入“大我”。深入挖掘身边“抗疫”故事,针对性地开展奉献与感恩教育,在教育中培养高校青年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搭建微博、微信、QQ、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网络传播平台,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加强高校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是培育和发展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措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转化为高校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以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爱国主义教育以传统文化涵养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结合当代高校青年的兴趣爱好与主流价值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美劳教育实践、国学经典回顾等,让高校青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校青年民族精神、爱国意识、爱国情感。

(四)用档案资源、革命遗迹培育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是反映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可以成为考查、争辩、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据。档案资源是具有教育功能的,档案资源可以让高校青年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树立科学的信仰。1997年7月,中宣部选出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2005年、2009年又陆续公布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截至2021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585个,覆盖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战争胜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纪念地。爱国教育基地主要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我国人民反抗侵略、英勇斗争内容,现代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容。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各地高校以实践体悟增强爱国信仰定力为着力点,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址等革命遗迹进行现场教育,组建红色育人基地,筑牢高校青年信仰之基,以知促行,提升爱国情怀。

(五)用“两域”“两课”创新高校青年爱国主义培育模式。“两域”指时空领域和场地领域。把握时空领域,是要对中国发展历史建立时间轴。高校青年要通过学好历史、纵观历史、思考历史,进一步深化爱国情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由中华儿女所“撰写”的爱国主义斗争史,近代以来,历经艰苦磨难的中华民族站了起来,体现国人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这种绵延几千年的爱国主义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把握场地领域,当前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悄无声息地腐蚀当代高校青年价值观,高校要加强红色基地实地教育,重回过去,感受历史,产生“共情”,深入激发高校青年爱国热情、凝聚团结力量、培育民族精神,升华爱国情怀。

“两课”指发挥学校课堂主阵地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在学校课堂,要加强思政课堂的育人成效,讲好爱国故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思政课堂。创新教学方式,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把多媒体教学融入课堂日常。其他学科教学要坚持爱国主义方向,积极做好思政育人与各学科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第二课堂作用,通过开设“动手、动脑、动心”的实践活动,让高校青年真正投身爱国主义实践中,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来源。很多高校青年在投身于社区等地的防疫志愿活动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通过爱国实践活动,锤炼了有志高校青年的爱国意志,培养了有志高校青年爱国情怀。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要在当前社会新形势下,锤炼好抗疫精神,发扬好育人功能。创新爱国主义培育模式,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有志高校青年,努力让高校青年成为栋梁之材,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情怀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