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兼谈文章《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同研究》

2022-11-18邓冠玉

生态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协同环境保护

邓冠玉

(河南科技大学 应用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个方向和目标,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以此为指导,本文将在评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优秀论文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出发,提出了我国的减排目标: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顶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生态环境等多个层面,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需要我国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统筹谋划、协同发展、共同推进。而如何实现这种多层次、多主体、多维度协同发展,我们并没有先例可循,需要社会各界根据我国实际状况,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2021 年12 月,《环境保护》杂志刊发了北京师范大学毛显强教授等的理论文章《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同研究》,该文紧密呼应当前我国“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作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双碳”目标的协同效应,我国必须坚持系统全面的观念,权衡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减排、国家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双碳”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方面,作者认为我国首先要积极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其次是要加速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为此我国应该逐渐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增加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比重,同时作者认为我国推进减碳进程中,必须避免激进的、运动式的、一刀切式的减碳行动,因为这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不利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稳定发展。在实现“双碳”目标与社会公平和区域发展协同方面,作者认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必然会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必须正视传统高碳产业人员的失业、收入差距问题,同时也应积极引导传统化石能源供应地区的经济产业转型,确保在“双碳”目标下我国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在“双碳”目标与生态环境治理协同方面,作者认为我国应将碳减排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协同起来,在控制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积极治理环境污染,建设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作者还非常具有前瞻性地指出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水电站建设可能破坏自然生态,风电布局可能影响鸟类栖息,核电厂运行可能引发核废料污染等,为此作者建议在进行碳减排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科学评估和防范潜在的环境问题,确保碳减排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协同推进。在该文的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我们有必要保存和传承基于化石燃料的人类科学知识和技能,因为它们毕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读该文后,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宏大的理论格局和战略性的眼光,在横向层面,作者关注“双碳”目标,也关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在纵向层面,作者注重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当下政策谋划,也思考和探索目标实现后的人类未来发展之路。总体而言,该文是一篇理论性极强的优秀论文,值得认真阅读,深入思考。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总体目标,而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其基本要求。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要求,我国还应该在以下方面积极行动起来:

(1)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工业发展以及数量扩展,导致各地出现了大量重复性高、同质化严重的低端产能,这些低端产业消耗了我国大量资源能源,排放了大量污染,逐渐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阻碍。为此,我国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同时,着力提升我国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推动我国产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移动。具体而言,一方面我国应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工业产品附加值,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另一方面,我国还应积极借助数字技术,改造和赋能传统服务业,推动其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最后是我国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

(2)优化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其中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占比仍然高达58%,石油、天然气分别占比20%、7%,而可再生能源占比仅为15%,这样的能源结构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多年来一直居于全球首位,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此,我国还应继续稳步发展新能源,不断提升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奠定能源基础。

(3)加大绿色研发投入,提升绿色科技水平。

经济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要实现其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加大绿色研发投入,提升我国绿色科技水平。目前,国际公认的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联系密切的九大绿色科技领域为:自动驾驶技术,碳捕捉、利用和存储技术,电动车技术,储能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绝热材料,高效光伏发电材料,海上风电技术,超导技术。未来,我国应在上述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尽早实现科技突破,为我国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制造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4)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基本法律框架,但在一些具体法律细则方面仍存在不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出现新变化,涌现出了一些新问题,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动力电池污染问题等,而针对这些新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出较为严密的法律制度。因此,我国还应继续追踪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型环境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环境规制法律法规,使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断与时俱进。此外,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我国各地政府还应该继续加强环境执法,发动群众以及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加大环境监督,一旦发现污染问题,就应按照相应法律法规彻底查处,切实发挥环境规制应有的社会功效。

(5)创新环境规制工具和手段。

有效的政策工具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环保成效,以往政府的环保工作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进,政策工具单一,且易于出现粗暴执法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尝试创新性的政策工具和手段,提升生态环保和环境污染治理效率。首先,我国政府可以尝试推行污染排放许可交易权、碳汇交易、押金—返还等经济手段和制度,督促企业减少碳排放,加速污染处理;其次,政府可以创新财政、税收和金融工具,通过这些政策工具积极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和促进区域产业绿色化转型;再次,政府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环保宣传、环境监督、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数字化改造,提升环境保护成效;最后,政府还可以尝试借助环保NGO 组织宣传环保理念和知识,监督政府和企业环保行为。

(6)扩大环境信息透明度,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社会公众是优美环境的最终创造者和受益者,因此保护生态环境还要走群众路线。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公开,向公众发布本地区的实时空气质量数据、水质量数据等,提升公众对实时环境信息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渠道,如采用设立邮箱、电话等多种方式,接受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检举和反馈。最后是要注重重大项目的环境听证工作。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环保素养和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我们应在各个教育阶段增设和强化环境保护知识模块,帮助青少年群体树立生态环保意识,提升其环保知识和生态素养;另一方面,要积极借助媒体,加大环保科普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环保素养,树立生态价值观。最后,政府应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相关物质或精神奖励,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生活典范,引导和鼓励全民绿色消费,自觉抵制不环保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推进两项工作。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精准施策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好生态文明之路。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协同环境保护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京津冀协同发展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