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城市林下中药材发展分析与建议

2022-11-18屠永清韩栋王义伟庄洪丽王金社

现代园艺 2022年10期
关键词:药材中药材林业

屠永清,韩栋,王义伟,庄洪丽,王金社

(山东省诸城市林业发展中心,山东诸城 262200)

中医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有几千年的药用史,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城作为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诸城市有野生中药材120 科335 种,加之疗效确切,存在应用广泛的民间验方、秘方,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当今,中药材已从自然野生逐渐发展为大面积种植。在大力发展地域经济的今天,诸城南部山区把目光聚焦于中药产业,药农+基地+公司的模式屡见不鲜,中药价值日渐提升,潜力巨大。

林下中药材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中药材具有副作用小、疗效好、价格低等特点,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利用。中药材的用途十分广泛,林下种植中药材也是林下经济的主要运行模式之一,合理利用林下土地栽培中药材,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有效途径,林下种植中药材可以抑制杂草,促进林地效益增加,中药材市场需求量逐渐增长,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十分可行。

1 诸城市自然条件及中药材资源

1.1 地理条件

诸城市位于潍坊市南部,北与安丘市、高密市为邻,南与日照市及五莲县相连接,东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西与莒县接壤。全市南北长余71km,东西宽65 多km,总土地面积21.687 万hm2。境内整个地势南部高北部低,北部以平原为主,兼有低地和丘陵,南部多山,最高点位于马耳山,是鲁东南最高的山峰。南部山区山高坡陡、土层瘠薄,是主要河流和水库的发源地和集水区。境内主要河流有潍河、渠河等30 余条河流。土壤状况南部山区以棕壤为主,北部平原大多为棕壤、河潮土,也有少面积的褐土和砂姜黑土。

1.2 气候条件

诸城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2℃,最高气温达40℃,最低气温达-19.3℃,年降雨量700mm,降水日数达80d,年平均日照时数约为2400h,年日照率54%,年平均相对湿度67%,年蒸发量达1600mm,无霜期超200d,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适宜农作物生长以及植物的驯化与过渡。

1.3 中药材资源

诸城市中药材种植历史长,种植品种多,种植面广泛,这为中药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诸城市范围内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尤其在常山、马耳山、障日山等山坡地带,较为常见,有大量分布,常有农民到山区采集野生中药材进行售卖。据不完全调查,诸城市有野生中药材120 科335 种,其中益母草、艾叶、黄芩、牛膝、沙参、忍冬、酸枣、蒲公英、薄荷、决明子、苦参、金银花等药材蕴藏量较大。

2 林下中药材发展优势

2.1 林业产业根基牢固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深,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生产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诸城市作为传统的育苗产区,气候及土壤条件不仅适合北方各类苗木生长发育,同时也是南方大部分树种苗木经过驯化培育在北方发展的过渡地带。诸城市林业生产既有实用经验,也增添了不少新品种、新技术,与中国林科院、山东省林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有着长期良好的业务协作关系,承担过多项科研试验开发课题。诸城市林木种苗生产发展较快,全市种苗花卉生产专业户6000 多户,育苗面积达到6000hm2,年产各类苗木7000 多万株,有多家公司被认定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林木种苗花卉生产已成为实现农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诸城市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积极推进生态修复,深入开展荒山绿化、河流廊道绿化等重点生态建设,突出南部山区森林生态屏障建设,强化农田林网防护功能,提高森林资源质量,通过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农田林网建设、全民义务植树等方式,培育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目前林地面积达36522.11hm2,多年来诸城市的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林木绿化率等指标保持基本稳定,为林下中药材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2.2 中药材历史悠久

诸城市中药材资源丰富,集散交流历史悠久,全国闻名。清乾隆《诸城县志》有记载,山民采药出售,药质优良的有白玉山的香附、五莲山的菖蒲,常见量多的有防风、酸枣仁,还有龙胆草、荆芥作为入贡药品[1]。

诸城市不仅盛产香附、半夏、牛黄等优势名贵中药材,还曾是闻名全国的“白龙山药会”所在地。白龙山位于诸城市百尺河镇境内,海拔119.5m,占地2.5km2。历史上白龙山拥有“东方药都”的称号,曾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白龙山每年举行山会4 次,以2 月和10 月的最为盛大,在两次山会期间有药材生意的大规模经营,世称“白龙山药会”。据记载,1937 年以前,每年的2 月15 和10 月15 逢会,持续3~5d[2]。山会当天,各地药商云集,人声鼎沸,药材交易极其繁荣。远至云南、西藏、京津地区,甚至海外的商贩,成群结队,接踵而至,路途遥远的一过春节就要动身出发。山会上的交易主要是药材交换,后期也用货币买卖。全国120 多家著名的药店都在山上设有店面,期间大小店铺多达上千家。靠近城区的大药店,广为人知有高密的仁树堂、万合堂,胶州的宝生堂、鉴古堂,诸城的宝德堂等,在山上都建立了专用房屋,中小药铺一般租赁附近村民临时搭建的棚架放置货品用于经营,也有直接露天摆摊买卖,类似这样的药材商贩,山会期间多达上千家。有的药店专门雇佣了人力车队,在白龙山药会上交换了药材,再运往河北的安国、安徽的亳州另行交易。也有外地药商,携带本地特产药材到白龙山交换了药材,再回到家乡高价换取本地药材。其中有广东、云南的商贩,用1.5kg 木香换得0.5kg 诸城香附,回到家乡后再用1kg 诸城香附换取5kg 木香,如此来回贩运,获取利润。也有一些当地农民,人工采取药材到山上变卖,换得少许现钱购买日常必需品,解决生活中的急难。

山会期间,山上寺庙的主要僧人担任会主,邻近各地的许多大药商担任副会主,参与管理相关事宜,各会主产业实力强大,在市场交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药会规模盛大,涉及品种比较齐全,来源于各地的药材,在白龙山得到展现。其中有来源于南海的贝壳类;来自长白山的人参、延边地区的高丽人参;云广一带的木香;西部甘肃、宁夏的枸杞及珍奇贵重的牛黄、麝香、狗宝、珍珠;山东的特色药材,如质地良好的诸半夏,作为历代宫廷贡品的东阿阿胶。可见诸城市拥有深厚的中药材历史文化积淀,这为林药结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2016 年以来,诸城市发展了金银花、丹参、香附、甜叶菊、决明子、油牡丹、半夏、桔梗、瓜蒌、黄芩、银杏、黄芪、桑叶、山药、药用大姜、牛蒡、柴胡、西洋参、沙参、茜草、麦冬、薄荷、红花等中药材种植,分布于贾悦、辛兴、皇华、林家村、桃林、石桥子、密州、南湖、百尺河、相州、昌城等十几处镇街、园区,并且逐步延伸到高速公路两侧、潍河两岸等种植区域,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超过3333.33hm2,投资力度逐渐加大,扶持了浩天药业有限公司、竹山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舜福园金银花专业合作社、黄豆杉中草药专业合作社及中药材收购、加工等龙头企业超过10 家,诸城市中药材市场富有活力,中药材的发展势头迅猛。

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1 发展意识不够

从大方向来看,林下经济规模在不断扩展,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逐渐成熟,单纯的林业种苗种植或中药材种植已有较大规模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但林药结合度不够,林下中药材鲜有大规模成体系的种植,只有零星小面积的分布。林农和林企对发展林药结合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到位,观念比较陈旧,也缺乏长远规划,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3.2 经营资金短缺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对木材采伐实行限额,加之苗木行情波动频繁,苗木价格下滑幅度较大,林业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相关财政投入较少,资金支持不足。在缺乏发展建设资金的情况下,林下中药材种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模式,林下中药材生产经营环节存在融资困难问题,中药材前期投入较大,多数经营者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难以高标准起步、做大做强。部分山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达不到硬性要求,经营起来困难重重,制约着林下中药材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3.3 林药结合较弱

林药种植户分散、信息沟通不畅,生产缺乏针对性,管理缺乏科学性,销售缺乏指导性,很多林下中药材种植单位靠单打独斗闯市场,大多数林下种植的中药材为自产自销,种植和经营品种的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品种混杂和假种劣种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林药经营模式和稳定的销售渠道,经营者对网络推广、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运用不多,缺乏带动力强的示范企业和地方特色突出的林下中药材种植模式。

3.4 科技支撑不足

林下中药材种植水平有待提升,种植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转化较慢,尚未形成推广效力,阻碍了林下中药材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基层林业技术人才缺乏,相关从业设施水平不高,先进思路和技术在基层普及范围较小。林下种植仍采用固化的传统方式,先进技术掌握不足,林药种植发展处在滞缓状态。

3.5 缺乏刚性约束

对林下中药材种植的标准尚未统一,产品监管不够,林下中药材的培育、栽植、施肥、采收、存储等环节缺乏统一规范,随意性较大。单纯的中药材大面积种植已实现了一定的规模化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为了追求产量和经济利益而大量使用激素、农药等化学物质,影响了产品质量和效果,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4 发展建议

4.1 扩大宣传,提升认识

林下种植是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下经济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从专业角度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为推动林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了政策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认识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促进林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开发高产优质高效林下中药材基地,提升种植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开展林药产品推介营销活动,深入挖掘利用林药历史文化潜力,重点做好特色产品的创建、推广运营管理、价值维护与提升等工作[2],提升林药模式和产品影响力。

4.2 加强野生中药材保护利用

以往种植中药材主要在农地中进行。近年来逐渐出现了生态型药材基地,中药材的栽培趋向于利用自然、仿照野生的种植方式,以此可充分利用林地间作。通过减少人为干预和化学物质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充分依托诸城市地质地貌和气候特点,深入研究中药材种植技术,增强中药材市场活力,驱动诸城市林下中药材产业全面发展。通过实行科学种植、规范管理、集约化生产,促进林药综合效益提升,吸纳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民收入、企业效益双重增加。

4.3 强化科技引领

加强科研院所协作与交流,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尽快形成本地可供借鉴的林下中药材种植模式。积极引导林药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强林下中药材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展林药种植试点工作,重点试行良种选育、仿野生栽培、节水保土、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林药模式的应用推广。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完善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及时做好技术指导。持续壮大林药人才队伍,培养专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乡土专家等,切实提升林下中药材经营管理水平,为乡村振兴和林药结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4 完善政策保障

加强政府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和林农协作机制。加大林业贷款贴息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积极筹集扶助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林下药材发展。积极争取协调金融机构,结合林药发展特点,对林农、林业大户、合作社及企业发展的林药项目给予信贷扶持。林药模式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创新模式,适宜采取集约方式,发展林药基地,培育发展林药示范企业,继续推广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形式,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逐步形成示范企业为带头,林下药材基地为平台,产品培育、采收、营销相联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效益良好的林下中药材产业体系。

4.5 加快林药标准建设

加快制定和完善林药产品标准和种植采集等技术规程,加强对药材种植、管理、采收、加工各个环节的监管。在选地、种植、加工等阶段严格把控农药、激素、化肥等使用,将安全生产落实到种植、培育、采收全过程。积极组织林下药材产品参与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标准认定。因地制宜制定林药产品发展规划,对现有招牌进行梳理,巩固好现有明显地域优势、市场价值较高的林下药材,形成优势产品。将林药种植的品种、环境、文化深度融合,挖掘培育地方特色产品。强化林地资源利用监管,将林药发展纳入地方林业发展规划。严格林木采伐,保障林药发展基础空间,加强林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妥善处理林权纠纷,确保林药种植符合森林经营方向,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相适应。

猜你喜欢

药材中药材林业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land produces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
洋县林业大发展
全国六大中药材市场最新行情
真假药材识别(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