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讲好中共党史故事的路径探赜

2022-11-18王雨晴

青少年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思中共党史党史

王雨晴

中共党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懈奋斗的成果,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不知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悟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明晰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前景。 如何将这本“教科书”讲好,如何将中共党史故事讲得真实又动听,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动机情感。 新时代“大思政课”既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实,也要着眼未来,厘清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好中共党史故事的深刻涵义,提升思政课的深度和厚度。

一、“大思政课”讲好中共党史故事的价值意蕴

中共党史是高校思政课的一手素材,讲好党的历史、人民的历史,既能夯实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根基,也能进一步彰显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对于“大思政课”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讲好中共党史故事是“大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直接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思政课的必要素材,贯穿思政课教学始终。 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核心内容的党史也在铸魂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传承下来的优良品格,革命先辈及其有志之士抛头颅、洒热血长期积淀下来的精神力量始终是指引新时代青少年前进的不竭动力。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为实践原则,在不断进行党的理论探索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历史性“飞跃”。 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飞跃”,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的重要论断。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2]“讲道理”的过程就是将理论知识和理论宣传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将“充分汲取知识”和“培养良好品质”作为形塑青少年德与才的过程。 善用“大思政课”,讲好中共党史故事会取得如水灌园、泽及根底的良好效果。学生置于全景式的感知环境中,在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精神传承史以及自我革命史的生动故事中感悟当下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己任,将小我熔铸于大我,将青春奋斗熔铸于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之中。 这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目标的应有之义,也是铸魂育人、培育强国栋梁的必由之路。

(二)讲好中共党史故事是坚定青年理想信念的必经之路

党史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明理、知史力行。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理想信念高于天”的道理,认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培养群体,塑造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培养党优良后备军的重要举措,更需要“大思政课”讲好党的历史发展脉络、党的精神要义,感悟党的思想伟力。 2020 年12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一步明晰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教学标准。 中共党史故事作为教育教学的载体,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敢于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讲好百年党史故事,以党史涵养青年精神,是思政课注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作用的体现,能在青年思想上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 “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社会化的新型尝试,摒弃了忽略学生精神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机械性教学模式,侧重于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两者互相浸润下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有助于青年正确认识党史,客观评价党史,进而自觉以党史铸魂补钙,形塑青年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讲好中共党史故事是坚持政治性和科学性相统一治学原则的生动表达

中共党史是一门揭示党的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党性和科学性。 没有科学的态度,政治属性则不完全甚至不存在;缺乏政治性和党性,思政课则缺失了基本的立场。 政治性也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但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这就要求在讲述中共党史故事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以“坚持真理,追求真相”为原则,实现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把中共党史故事讲好讲深讲活是一项系统工程。 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增强历史主动,需要以政治性为引导,以学理性为支柱,以事理性为载体。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意识形态斗争外源性的风险挑战,表现为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其根源则是各国不同理论、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交互碰撞。在大危机、大变局中崛起并实现长远性发展,是我国在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等方面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在整合多元化社会思潮、预防意识形态理论侵袭上站稳立场。 讲好中共党史故事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为要求,是坚持正确历史观和党史观的体现。 对党的历史存在偏见,甚至肆意剪裁、编排历史,往往会造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苏共垮台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训,否定本国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必然会导致整个国家的分崩离析。 这本质上也是在反复提醒我们要客观进行党史研究,讲好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民的历史,在意识形态上时刻保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二、“大思政课”讲好中共党史故事的三重维度

“大思政课”不仅是思政课在内涵上的延伸,也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原则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定。 只有深入把握“大思政课”中“大”的涵义,才能精准把握讲好党史故事的着眼点和应对策略。

(一)挖掘“大”资源:注重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兼收并蓄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础上,寻求一个“更”字,即用更宽广的视野寻找更丰富的资源、更大的教育课堂,争取思政课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大思政课”上,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潜在的教育者”,事事都有可能被搬到课堂上来做深入解剖分析,时时都可能成为可供学术分析的历史节点,处处皆可作为学习的“大舞台”。 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头脑中拥有一张“历史大事年表”,也要拥有一双敏锐的“心灵窗口”,善于发现社会中的教学资源,并能将翔实可靠的新材料装进这个“年表”里去,这样才能运用地得心应手,触类旁通。

中共党史故事的讲述既要实事求是,也要顾全大局。 “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4]在实践中深化理论成果,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高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挖掘党史资源,借助一定的载体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宝库”;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讲好党史故事、讲好革命故事,在“沉浸式”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抓住重大历史事件及革命先辈生辰或牺牲等时间节点进行价值观教育,思想上潜移默化深化爱国情,强化爱国志。 党史学习教育也要注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尽可能的发挥各教育课堂合力作用,形成学校与社会联动,线上与线下互通的有机融合,共铸党史学习教育共同体。

(二)秉持“大”原则: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

唯物史观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坚持正确党史观的哲学基础。 正确的党史观要求我们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党的历史,正确评价党史上的曲折和失误,在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正本清源。 善用“大思政课”,讲好党的故事只有把握这两“观”,才能更加理性地面对未来的挫折和挑战,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和使命。

时代的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宽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渠道,但互联网的相对开放性以及舆论传播的不可控性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可乘之机。 以各种形式表露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观点一度充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肆意抹黑革命英雄的言论也曾一度蒙蔽人们的思想,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影响力。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对于“火烧邱少云”历史史实的质疑,体现为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战斗英雄,以偏概全大肆宣扬。 这种打着“还原历史真相”口号而歪曲客观事实的言论,容易造成学生的“断章取义”、不理智跟帖,其消极影响对大学生爱国情怀的深化形成了桎梏,更为国际上有些不怀好意的势力大做表面文章提供了渠道。

“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5]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责任,中共党史是意识形态特征明显的课程组成部分,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对党的历史“真学、真懂、真用、真信”,就需要在错综复杂的舆论压力下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提高政治站位,实事求是讲好党史故事,系好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粒“扣子”。

(三)把准“大”方向: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培养忠于党和人民的新时代青年

政治性是思政课和中共党史教育的基本属性。高校“大思政课”强化中共党史教育,不仅是让“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理念镌刻在学生的记忆深处,更是要引导大家在党史嬗变过程中反思过去,对照自身,放眼未来。 一个人回望过去的长度决定了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巨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6]。 历史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最好的老师,党史教育不单单是一个让学生广泛了解时事政治的媒介,也是一门挖掘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时代内涵的系统学说,更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不断坚守主阵地的一针“强心剂”。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脉相承中,我们从水深火热的困苦境地走向新时代的伟大复兴。 现阶段我们伫立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起点上,新的起点更加需要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将“中国梦”奋斗目标衔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来。

高校思政课是在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的。 首先,党史教育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认知,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其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思政课堂,增强新时代青年人的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 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研究史料和价值观引领相结合,融入建党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在“大思政”工作思路下,充实党史教育的内容。 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中共党史教育尤其要把抗击疫情的鲜活案例融入教学素材,向广大青少年讲授好抗疫这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史料是研究的基础,精神的指引是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动力来源。 要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意识。

三、“大思政课”讲好中共党史故事的实践路径

在思政课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教学上的艺术。 我们要重预设,更要重生成。 讲好中共党史故事需要在方法上针砭时弊,也要在教育队伍上严格考评、筛选,更要立足时代,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发挥育人功能、文明传承功能及精神动力功能。

(一)用对方法:用生动的叙事代替片面的灌输

历史并非个别事件的单纯呈现,而是被叙述和解释的。 从哲学的视角看,对历史的解释总体可分为宏观历史解释模式、微观历史解释模式和文化哲学解释模式。 实践中,我们通常将宏观史研究称为“宏大叙事”模式[7]。 “大思政课”讲好中共党史故事需要我们采用全景式的叙事方法,在“大结构、大过程、大比较”中进行概括提炼,内在逻辑严密,对党的成就和经验作出精辟总结。

思政课中提到的“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种教学规范,体现在统筹“教”与“学”教学原则层面上,着眼于理论学习、运用的自觉性,而非自发性。 中共党史教学要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而不能片面将“灌输”作为方法层面的广泛应用,抹杀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挥“大思政课”实效要注重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摒弃“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手段,提升中共党史教育的叙事性,增强学生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8]思政课上党史教育也要“律动”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在生动的叙事教学中,我们要善用语言的艺术和技巧,消解党史学习的刻板印象,让党史故事生动鲜活起来。 忆往昔,毛泽东曾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口号,也将调查研究形象地比作“十月怀胎”,敦促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一朝分娩”等,这些著名论断至今都广为流传。 看今朝,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典故,讲话风格平易近人。 在反腐倡廉过程中,他将贪官污吏比作“老虎”、“苍蝇”,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还将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比喻成“精神上的钙”,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作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这些无一不体现出领导人的话语艺术,充满中国式浪漫又蕴含深意。 语言艺术运用得当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主动性,被动学习就转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育人”的实际效果。

(二)用对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发挥党史育人的功能,教师被时代和社会赋予了神圣的使命。 要让课堂回归本真状态,教师不再只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注重“立德树人”的“大先生”,讲好中共党史故事要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价值理念出发,将恢弘的党史故事与学科特征深度糅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端正的道德品行。 这也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教育者的定位——言传身教,站在这个立场上,教师不单单是站在道德高地的俯瞰者,更是道德的示范者和实践者。 只有教师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党史教育才有成效,相反,则只是停留在技法层面上的浮夸表演。

高校思政课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教师是阵地的“先锋”,教师和学生在这个阵地中又是“双向奔赴”的关系。 因此,教师首先要胸怀“国之大者”,承担社会责任,学生才会亲师信道,见贤思齐。 教师有情有义,讲课有声有色、有的放矢,学生才会真正入脑入心。 中共党史故事不仅要“讲好”,还要讲到学生的心里,使其主动将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是一个隐蔽式、内嵌式的渗透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实现的。 “板起面孔训人、空说大道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简单摆事实讲道理,基本也行不通了;只会讲故事,没有冷思考、深思考,也不能打动人了;报喜不报忧、一味邀功摆好型的言说方式已经过时了。”[9]新的时代语境下进行党史教育给思政课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讲故事”中不仅要视野广、情怀深、能力强,也要客观评价党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避免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轨道。 党史故事要在聚焦内容的基础上提升方法的艺术性,将是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是否正确进行了舆论引导等一同作为教育教学的评价要素,这也是思政课教师应兼备的素养,更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在育德和教学上达到“双赢”的标准。

(三)用好新渠道:发挥好新媒体的“辅佐”功能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是21 世纪教育的显著特征,随着各类网络教育平台的开拓和应用,党史教学在技术创新层面有了质的改变。 不同于传统的师生之间面对面的课堂授课方式,网络媒体借助音乐和视频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党史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也更易于被学生们所接受。 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喜闻乐道的方式,增强受教育者学习党史的趣味性。 当前,我国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展现出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我们在国际上站稳脚步、产生极大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在国际大舞台传播中华文明是大势所趋,也是网络“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因此,网络平台与中共党史教育相结合,既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了宽松的话语语境,也提供了更为超前的现实题材,有益于大学生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网络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堪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的一个“最大变量”,也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 自媒体的发展对中共党史教育的常态化、大众化提出了新要求,在互联网色彩斑斓的信息攻势下掌握信息环境的话语权,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高校思政课要做好党史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讲述党的故事也要做到“坚持真理,守正创新”。 互联网拓宽了学生接触党史的渠道,基本能够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但是网络一些负面言论或者各种势力制造的舆论恐慌也不容忽视。 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网络党史教育看做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或中共党史文化的再现这一单一层面,而是要将技术创新和建党精神积淀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实现党史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创造性转化。 网络技术创新既要源源不断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也要让党史书本里的文字“活”起来,让革命故事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中共党史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一段历程,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矫健的步伐快速融入全球化进程,各个国家也加快探索中国崛起的“神秘力量”,预测中国未来的动态和走向。 国外出现研究中共党史热潮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大思政课”发挥关键作用。 高校思政课的中共党史故事不但要讲,还要将其中的逻辑脉络讲深、讲透、讲实,激起学生在汲取知识前提下围绕“国之大者”进行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这是新时代提倡“大思政课”的目的和使命,也是革新传统思政课“师生面对面”授课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大思中共党史党史
张静如对中共党史研究生教育的贡献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以“大思政”理念开启思政教育发展新篇章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社长/总编荐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