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
2022-11-18李婷
李 婷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发展阶段,对新时代青年提出新要求,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这其中,底气指的是个体因充分认识并信任自身或其所在群体的能力,而在面对某项目标时所展现出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是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应有的精神品质。 从志气、骨气、底气三者的关系来看,底气是志气和骨气的基础。 大志非才不就,底气如同支撑大学生“抬头挺腰”的“双脚”,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铸就铮铮铁骨提供基础性条件。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底气始终是大学生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的精神支柱。 与此同时,有底气的大学生也会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最大底气。 因此,增强大学生底气尤为重要,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更是事关后继有人根本大计。 百年党史是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最具有说服力的教材,能为大学生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硬核力量,能以奋斗历程、重大成就、光荣传统等内容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养料和力量源泉。鉴于此,按照“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的逻辑理路,探讨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的问题,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大学生所应当关注的议题。
一、何以必要: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的价值旨归
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现实条件下,从百年党史中挖掘精神养料和强大力量,使之在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方面持续发挥效用,对于中国共产党育人传统的赓续、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大学生的成长均有重要意义。
(一)赓续党史育人优良传统的应有之义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以党史育人的优良传统,并将党史学习教育范围从党员干部延伸到青年群体。 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始终注重提升青年的理论思维、精神品格或者实践本领,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正能量。 例如,毛泽东用从党的历史中概括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传统,激励广大青年争取抗战胜利;[2]邓小平指明“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3],用党的历史推动青年筑牢理想信念;胡锦涛指出要促进中青年干部进一步学习党的历史,以使其“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4]。 当下,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走上了不进则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更需要把握历史规律以应对百年未有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点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和要点,而且在清华大学调研时强调青年要“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5]。 可见,进一步弘扬中国共产党以党史育人的优良传统,培养能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青年,在当前尤为重要。 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能够弘扬中国共产党以党史育人的优良传统,更能够以党的百年历史征程提升大学生精气神,从而推动大学生以不忧、不惑、不惧的底气续写百年荣光。 因此,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是赓续中国共产党育人优良传统的应有之义。
(二)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现实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6]。 这充分表明了人才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人才始终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战略资源。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人才工作更是被放在了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 这不仅是因为世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更是因为中国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高质量人才。 在新征程中,中国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抓重大战略机遇,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应对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新挑战,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做好这些的关键都在于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培养成能干事的人才。 有信心才有干成事的毅力,有本领才能有干大事的潜力。换言之,有底气的大学生才能成为愿作为、能作为和善作为的强国人才,才能助推民族复兴。 百年党史作为一部不断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能够为青年积蓄接力民族复兴伟业的底气提供养分。故此,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有助于大学生在领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的过程中牢筑开拓进取的信念与信心,有助于大学生在认识历史规律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应对挑战的勇气和本领,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走好走稳凝聚生力军。
(三)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要之举
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是中国共产党对大学生自信与能力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助推器。 底气源于自信,依靠本领。 有底气的大学生能够以强大的自信、大无畏的意志品质以及过硬的本领完成自身或所在群体的任务,并在实践创造中进一步积蓄底气,进而推动个人行稳致远。 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期和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理由自信、更有条件发展、更有空间展现本领。 他们应当为自身“加满”做中国人的底气,在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但是,部分大学生却在面对竞争和挫败时选择自我逃避,有缺乏底气的表现,比如以表达颓废沮丧的“丧文化”对话他人、以得过且过的“佛系青年”自居、以瘫软不动的“躺平”躲避压力等。 尽管这些大学生能够在“丧”中带“乐”的自嘲后继续奋斗[7],但是“丧”的状态仍无益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同辈群体。 在此类情况下,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底气就极为必要。 百年党史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学习百年党史能够让大学生从党的非凡历程中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领悟艰苦奋斗、增强本领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法宝,领会党对青年的重视与青年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使大学生在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夯实底气的过程中健康成长成才。
二、何以可能: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的内在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8]大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归根到底是要增强做中国道路的坚持者、中国精神的弘扬者、中国力量的贡献者的底气。这样的底气不是吹出来或夸出来的,而是要切实从大历史中找寻的。 因为只有中国人在底气支撑下创造的历史,才能帮助人们理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走等问题,进而使中国人进一步增强续写历史的底气。 百年党史正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用底气托举中国梦的历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拓道路、锻造精神、凝聚力量的生动实践,是涵养大学生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力量的底气最生动的教科书。
(一)百年党史是一部道路开拓史,涵养着大学生坚持中国道路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康庄大道。 以百年历史的长时段观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开拓实践是艰辛的、接续的、成功的,逐渐推动中国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百年党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拓中国道路的艰辛历程。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再到改革开放后开拓、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历了中国道路的奠基、成型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从前人的道路探索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坚持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作为自我实践的向导,进而在前一条道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最终推动中国走上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但是,中国道路的开拓历程并非是轻而易举的。 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从“学徒状态”转向“创新状态”,还是对道路选择经验的积累从“少”到“丰”,抑或是对革命和建设形势的把握从“模糊”到“清醒”,都历经了实践、完善、再实践、再完善的不断深化过程,伴随着几代人的流汗与流血,凝聚着无数人的期盼和夙愿,充斥着无数次的挫折与突破。 不过,也正是在千难万险的磨练中,中国共产党总结出了“坚持中国道路”的历史经验,也拥有了更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开拓中国道路新境界的力量和自信。 这些历史与现实能够让大学生理解中国道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从扎根中国大地的鲜活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的,是来之不易且前途光明的,从而涵养大学生沿着中国道路继续前进的底气。
其次,百年党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中国道路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直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创造了彪炳史册的重大成就。 中国取得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与此同时,中国奇迹、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速度都彰显着中国面貌、制度以及国际地位的极大改善。 这些成就以毋庸置疑的事实验证了中国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 基于此,大学生会相信中国道路是无比正确的道路,坚信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人民在中国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进而增强做中国道路的坚持者的底气。
(二)百年党史是一部精神锻造史,涵养着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是创造历史伟业的历程,也是锻造生成其伟大精神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后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锻造出一系列个性鲜明又相融相通的伟大精神,系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历久弥新,既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精神支撑,又使中国精神的宝库进一步丰富,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的引领旗帜和先进内核。
首先,百年党史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筑轨迹。 任何一种精神的锻造都基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奋斗实践,由各种精神连缀而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不例外,它构筑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实践中。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救国路上浴血奋战、百折不挠,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伟大精神;在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兴国路上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塑立起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精神丰碑;在实行改革开放、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富国路上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树立了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劳模精神等精神坐标;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国路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取得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精神硕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伟大实践都是一次精神积淀。 尽管每一次伟大实践都有特定的时空境遇,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总能够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扬中华民族葆有的优秀文化基因和传统精神,焕发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从而使每种精神形态都能以真实、立体、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每种精神形态之间因具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内容、高度一致的思想内核、相通相融的精神特质”[9]而连缀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完整精神体系。 就此而言,百年党史能让大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弥足珍贵且丰富多样的精神财富,是活生生的历史的升华,更是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从而使大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认同,增强弘扬中国精神的底气。
其次,百年党史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强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发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一方面,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凭借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藏着的精神力量,多次带领中国人民绝地反击、以少胜多、用气克钢,取得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都无法完成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预料的人间奇迹。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理想信念、优良作风、政治智慧以及优秀品质教育全党,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也始终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背后的先辈及其事迹那里汲取精神力量和奋斗经验。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滋养下,中国共产党展现出了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所不可比拟的精神状态,拥有了解决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情景的实践问题的强大自信和能力。 可以说,历史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支撑中国共产党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的强大力量。 基于此,大学生将坚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跨越时空且永不过时,将自觉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应对未来挑战的力量,进而增强做中国精神的弘扬者的底气。
(三)百年党史是一部为民亲民史,涵养着大学生展现中国力量的底气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坚持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百年征程中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并作为力量的聚合点,凝聚起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推动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彰显中国力量。
首先,百年党史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扛在肩上,并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与人民在各种伟大斗争中保持良好互动。 一百年来,无论是在建国前的工运高潮、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百万雄师过大江”中,还是在建国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两弹一星”的研制、大庆油田的开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都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让党的创新理论为人民所理解,让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统一,让党的实践同人民实践同频。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一直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立场和能力的信任而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历经万险而勇往直前。 可以说,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能最大程度凝聚起来发挥战斗力和创造力;有了中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才能成就伟大事业;有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华民族才有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保障。 因此,百年历史向大学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双向奔赴”能够汇聚起中国力量,证明中国力量势不可挡且潜力无限,从而增强大学生信仰和展现中国力量的底气。
其次,百年党史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关爱、信任、成就青年的历程。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一直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进行部署。 中国共产党以贴心人的角色关爱青年,坚持厚爱与严管结合、倾听与交流同步、激励和约束并重,为青年排忧解难;以掌舵人的角色信任青年,认为青年是革命的先锋队[10]、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11]、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12],并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看待时代新人;以引路人的角色成就青年,为其建功立业提供舞台、机会以及条件[13]。 与此同时,青年也未负祖国、未负时代,在建政党、干革命、抓建设、谋创新的百年实践创造中一直立足时代之潮头,比如掀起唤醒民众的五四运动,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组织青年抗日救国团体,投身建设与创新一线,冲锋在抢险救灾前线等。 尽管一代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奋斗姿态、时代使命有所不同,但是中国青年一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接力跑中接棒奔跑。 中国共产党培育青年的百年历程和青年担当历史使命的百年奋斗,都能让当代大学生明白中国青年一直都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与未来,是备受重视且拥有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的群体,是可堪大任能担重任的先锋力量,从而推动大学生增强对自身的信心,自觉以青春之力续写百年荣光,做好中国力量的贡献者。
三、何以实现: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的实践进路
底气源于自信、依靠本领。 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则须遵循底气生成和党史教育的双重规律,既要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又要锤炼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本领,并且推动大学生真正投身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 基于此,高校作为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的主阵地,要充分运用百年党史蕴含的丰富养料,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机制保障三方面推动大学生内修自信、外练本领、夯实底气。
(一)在教育引导中兼顾“硬度”与“温度”,增强大学生自信
自信品格奠基于个体所拥有的科学认知和理性情感。 以百年党史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高校要将百年党史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中,让各门课程强化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推动大学生将短暂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持久的理性认同,建立持久自信。
第一,强化有“硬度”的认知教育。 百年党史蕴含的丰富史实和史料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很容易使大学生陷入只看“故事”不问“道理”,只讲“是非”不明“缘由”的学习“陷阱”。 在此类情境下,大学生建立的自信很容易在不良社会思潮和舆论的影响下坍塌。 对此,高校教育者要强化有“硬度”的认知教育,实实在在利用百年党史讲全、讲深、讲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理,引导大学生以系统化和深层化的理性认知构筑持久自信。 具体而言,教育者要“讲全”,以大历史观的视阈讲全演进脉络、历史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政策与效果之间的联系,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全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系统把握,形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的深刻认知;要“讲深”,讲明史实知识背后的理论逻辑,着重做好“为何重要”“如何形成”“怎样能行”等问题的学理分析,带领大学生把握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必然性;要“讲透”,从“小切口”讲大道理,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有机结合,将学生疑惑之处掰开讲明,使自己的讲解经得住推敲、挨得住质疑、抗得住讨论,以帮助学生从一知半解转为真懂真知。
第二,强化有“温度”的情感教育。 单一的知识灌输容易使大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和认同感较低的问题。 过度的情感熏陶则容易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下降,甚至出现反感情绪。 因此,高校教育者应当把握情感教育的“温度”,既要避免“低温”,在认知教育的基础上同大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又要防止“高温”,适时适度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从而帮助大学生在理性认知基础上形成情感认同。 具体而言,教育者要有激情地讲,将内心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以及中国力量的高度认同融入到百年党史的讲解中,并积极依托重大时间节点、重大热点事件、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创设教学情景,以强大的感染力激活大学生对民族复兴的情感认同;要有节奏地讲,在了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有缓有急、有张有弛地进行情感引导,以贴近大学生的话语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青年楷模,以坦诚的态度和宽广的格局回应大学生的情感表达,引导大学生增强为推进中国梦贡献力量的自信;要在教学中激发大学生对历史的敬畏感,使大学生在敬畏感的驱动下自主学习、把握和运用百年党史,自觉理性抵制一切歪曲党史和唱衰民族复兴的错误言论。
(二)在实践养成中兼顾氛围感与获得感,锤炼大学生本领
实践是大学生把课堂所学转变成过硬本领的必经路径。 锤炼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本领,高校要将百年党史教育融入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之中,加强校内外优势互补,推动大学生练就能够支撑自身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力量的真本领。
第一,开展有氛围感的校园实践。 校园是大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主要场域。 与社会实践相比,校园实践更容易组织与实施,但也容易因参与人员较为固定、活动场所较为单一、活动情景缺乏真实性而缺少氛围感,以致使大学生“无感”于校园实践,更无谈在实践中长本领。 因此,高校应当从形式和内容上优化以百年党史为主题的校园实践,以浓厚的氛围感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具体而言,高校要在形式上下功夫,既绵绵用力又集中发力,运用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历史人物诞辰日、重大会议召开日等时间节点在全校开展演讲、微电影、情景剧展演等活动,定期举办党史宣讲、党史知识竞赛、研读经典党史著作等活动,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学生全员参与并将百年党史学习作为一种行为习惯;要在内容上下功夫,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学情拟定实践主题、设定实践层次、安排实践指导,善用红色校史、校友事迹、校园红色遗址等校内党史资源,并运用VR、短视频、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沉浸式”体验,不仅使不同类型的大学生都认识到围绕百年党史开展的校园实践有趣、有料、有用,而且让他们在动脑动手动情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积累的经验、淬炼的精神以及形成的传统予以践行。
第二,开展有获得感的社会实践。 相比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更具有氛围感,更能够让大学生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本领。 社会实践承载着大学生的较高期待,不能仅停留于“去过”“看过”“做过”的层面,应提高获得感。 对此,高校须在重视以百年党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的同时,拓宽实践渠道,根据实践项目细化实践要求,着重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以使其能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具体而言,高校要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协同起来,引导大学生在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记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景点时追忆革命先烈,在调研改革开放展览馆、劳模劳动教育基地、精神纪念馆等纪念地时回顾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深刻理解百年辉煌成就无不来自中国人民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和创新创造,进而在敬仰楷模的同时将奉献、奋斗和创新精神内植于心、外化于行;根据个人专业能力和国家发展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带领他们在“三下乡”活动、基层挂职锻炼、党史宣讲等实践中领会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炼工作方法,夯实专业技能;鼓励并带领大学生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在逆境中坚持听党话、跟党走,领悟中国制度优势,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奉献能力。
(三)在机制保障中兼顾刚性与柔性,夯实大学生底气
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归根结底是以推动大学生投身民族复兴伟业为目的的,也是以大学生用实干在新时代展现作为、创造实绩为结果的。 但是,无论是循序渐进的百年党史教育过程,还是大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作为的蜕变过程,都要依靠机制来保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因此,高校要强化机制构建,从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为长效推进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底气的实践并夯实大学生底气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健全刚性约束机制。 高校要谨防百年党史教育实践出现假把式、做虚功、博眼球等形式主义问题,加强协同育人机制,要发挥高校全部育人主体的教育合力,立足于大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底气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各类育人主体的责任清单和任务重点作出明确要求,将相关教学工作计入工作量,并引导育人主体全员参与“刚性”培训和交流;加强教学督导机制,要将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底气的教育活动纳入到日常党史学习教育的督导检查中,督查教学实践的落实情况和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实际情况,对薄弱环节进行督促和指导,避免日常教学出现制度空转、弹性执行、落实偏差等情况,以推动教与学的同步提升;加强刚性考核评价机制,要针对于不同对象和不同教学活动设立有侧重、差别化、合理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量化考核教育主客体的“规定动作”是否到位和“自选动作”是否创新,而且要将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完成度纳入考核指标,着重评估大学生自信与本领的提升情况是否与预期目标一致,跟踪调研大学生在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影响下增强底气并大有作为的真实情况。
第二,健全柔性激励机制。 高校要以激发教育主客体的内生动力为目的,加强资源保障机制,为育人主体和大学生完成“刚性要求”或“规定动作”创造条件,比如,为育人主体整合优质党史教学资源,与校外机构共建百年党史教育实践基地,为教学活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实践做好保障服务和专业指导等;加强奖励机制,要根据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奖励,也要根据奖励主体的心理需要和自我发展需求设置奖励,对工作优异的教师和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嘉奖,并将他们的优秀理念、先进事迹、特色做法进行着重宣传,从而让育人主体扑下身子教,让大学生扑下身子学,切实保障教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