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2-11-18黄艳
黄 艳
文化是国家、民族立足与发展的文化根基,她见证了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稳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1]中国历来是一个注重文化传承与发展、尊重文化守正与创新的国家。 唯有中国的文化绵延不绝五千多年至今仍然历久弥新。 对于中国而言,丢掉了文化就等同于“割断了精神命脉”[2]。 因此,文化于中国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弘扬中国文化、实现文化复兴始终是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的坚持。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文化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等等,是国家尊重传统、国民文化自信的现实表征;与此同时,蕴含丰富教育元素及其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其强大的战略资源,具有重要的时代启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频共振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起源于生产劳动与自身繁衍。 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更新及定型的发展主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步向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发挥了强大的政治功能;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化及其理论学说也化作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所及直至今日。[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融入思政教育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要求。
(一)时间序列: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孕育于中国古代原始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形成于商周的“敬天保民”,随着春秋战国的学派分立与百家争鸣,统一于秦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在宋元明清中更新变异,逐步定型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在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以及经历了东西文化论战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即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在守正与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恰是对应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 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从中国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反之中国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中不断地重获“新的生命力”[4]。 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两者之间汲取双向力量,在实践应用中促进自身的功能发挥。
(二)功能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两个维度的作用,对受教育者起到作用的个体性功能直接体现了教育目的,属于本体功能;对社会生活起到意识形态导向作用的社会性功能是教育目的的间接体现,属于工具功能、衍生功能。 随着观念更新与文化碰撞,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因而,教育功能的内涵在动态演变与丰满厚实,唯有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趋势与治理布局的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得以保持旺盛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制度之下人类思想与社会风俗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高度凝练的物质结晶与精神产物。 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 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更强调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的政治功能与生态功能更加强化。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积极的养分”[5],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与思想力,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聚能合力的强大功能。 无论是在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在于敦明教化、安定社会,还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今天,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核心价值观、坚定强国梦想、厚植理想信念、深耕文化自觉自省自信,中国文化始终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核心力量,赋予了价值底蕴,起到了凝聚民族意识与实现国家统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培养个体健康人格的强大功能。
二、“两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文化的原创性思想与最新重要论断,是中华文明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两个结合”可以视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思想指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立论基石。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从两个方面加以体现。 一方面,作为世界性科学理论[6]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绝不是精神观念的被启蒙者,而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儿女、中国人民思想意识、精神世界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得出并重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历史经验,尊重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并非是独立自然产生的,而是基于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存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对现实世界的科学认知和对历史规律的尊重把握;社会文化作为集体意识的历史产物,则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皆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遵循与现实关照,二者的结合势必是对唯物史观的深刻解读与真实表现,高度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折射出先进思想的科学光芒及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文化意蕴。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起着同频共振的效力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不仅各自发挥应有作用,二者结合效能更强。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力和对中国的指导意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地位及对全球范围内的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从国内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古代实现安邦治国的政治目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则为近现代的中国寻求正确的道路点亮了明灯;从国际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丰厚的资源宝库,马克思主义为全社会共同追求人类解放事业发出振聋发聩的联合呐喊。不仅对中国与世界的过去有着重要影响,对现实及未来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其次,正如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会是静止固定的,中国文化也会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代发展而发展,在物质、制度、观念等层面上进行文化变革,与更先进的指导思想、文化形态相融合,这是历史必然也是现实抉择。最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虽来自于不同国度、发轫于不同时期,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世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7]决定着他们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植根于中国土壤,并对中国现实与发展发挥着同向同行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活力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相结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应然与实然。 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抛弃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智慧,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当重视在其科学思想的指引下,将中国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8]。 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人类道德进步等方面有着高度相似性及深度相融性,把双方“优势结合”、“功能互补”作为结合方式[9],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提供立论方法。 再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文化早已经不是“停滞于宗法社会及专制制度之间[10]”的东方文化,也绝不同于“现已经资本主义而至帝国主义”[11]的西方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指引下,中国文化迈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12]。 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建设也必定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思政教育决定着是否能够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相结合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新阶段高精尖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大力宣传并弘扬中国文化。 既要区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中国文化的特征,也要认识到两者之间具有的相融度与相通性。 事实上,中国文化本身就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13]。 因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一样能够“在中国的土壤生根”[14]。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并非是相悖而行,反而是并行不悖,其实质是互为补充、相长促生,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宏富的理论与浩瀚的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思想源泉,是中华民族延续的精神动力。 作为富含哲理、蕴藏深意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被汲取的时代价值还需不断深入挖掘和深刻阐发。[15]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高度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核心思想,而且明确指出了对时代发展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中国文化作为当今思政教育的文化资源[16],无疑对焕发内在生长力具有重大作用。
(一)以“讲仁爱”开展培育铭美德的思想政治教育
仁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 对于个体而言,仁爱即“仁者,爱人”,以仁爱作为自己的使命;仁爱即“安仁”“利仁”,仁者必为智者,懂得仁爱的益处;仁爱即“有杀身以成仁”,不因贪生怕死而有损仁德。 对于政党而言,仁爱即“士卒皆争为死”,得到人民群众的极大拥护;仁爱即“使民如子弟”,施行仁政,此乃王道。 仁爱是政府施政纲领、赢得民心、长治久安的政治主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就需要培育仁爱之人,施行仁爱之政。 将仁爱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仍是中国共产党走进新时代执政领导应当一以贯之坚持的要义。
(二)以“重民本”开展强化政治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
“民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肯定“民为邦本”,二是主张“民贵君轻”,三是重民心、民力、民生,视为“上筹国计”之方。[17]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强烈的“民本”气质。 “重民本”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执政思想、治国理念。 将“重民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有助于加强党的干部“为民服务”的政治觉悟,也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一心“执政为民”的政治认同。
(三)以“守诚信”开展弘扬公信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诚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人以诚相待,处事须循规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二是信守承诺,言行相符,如“言必信,行必果”。 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践行着诚信二字。 在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重视诚信教育,兑现诺言,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提升普通群众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道德品质,倡导营造真诚互信的社会环境,锤炼党政干部视“诚信即政绩”的党性修为,构建“国有诚信必兴”的文化形态,迎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四)以“崇正义”开展传递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正义的释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自古重视公平正义的宣扬与培育,即“好公,则太平;营私,则大乱”。 于个人,正义应当是具有明辨是非、伸张正义、扬善惩恶的道德品质;于社会,正义应当是权利、规则、成果等维度的平等,弘扬公理、履行公平的道德评价与基本准绳;于国家,正义应当是抛弃“零和博弈”的二元论思维,共享发展、携手共进。 思政教育理应将正义的思想与准则纳入其中,对发挥群体正能量、树立政府公信力起到积极作用。
(五)以“尚和合”开展构建和谐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有三层含义:一是“和而不同”。 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即为应当具备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在原则上坚持己见,而在方法上兼容并蓄。 由此,必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到道路自信。 二是“和实生物”。 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则是必须具备历史思维、辩证思维[18],遵循社会主义三大规律,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做到制度自信。 三是“天人合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应当是具有哲学思维、创新思维,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的新理念及代际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做到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六)以“求大同”开展推动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天下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想社会。 一方面,“大同”应是“和睦”“同心”。 历史证明,人类之所以能够战胜自然,得益于在原始社会中既已具有集体观念,始终将不同民族融为一体。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团结,坚定中国“必须统一、也必将统一”的信念,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共同意志”、“根本利益”,是“必将完成的历史使命”[19];另一方面,大同是“天下为公”。 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一要培育国家安全意识,捍卫主权完整独立;二要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深刻内涵,实现共同富裕;三要构建全球公共治理体系,推动人类世界命运共同联盟建设。
总之,被视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20],对于维系民族统一思想、焕发新的伟大觉醒,对于促进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尊严,对于实现人类共同心理、追求共同价值,都是一种全新的审视与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所要继承发扬、转化创新的价值充盈与旨趣阐释。
四、“两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赓续不断,究其根源则是“发展”二字,而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中国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中国文化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植根之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文化基础与思想资源;弘扬中国文化就要协调好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两者关系,就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1]。 辩证唯物主义证明,“两创”是一个发展动态的概念,是物质实践活动的形式,是意识形态创造形成的方法。 站在历史新阶段、战略新高度所提出的“两创”新论断为基于中国文化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原则,指明了方向。
(一)“两创”论述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政教育厘清概念与本质
“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现存的事物同样需要变革。 创造、创新的表现即为“转化”与“发展”,二者皆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光芒。 “转化”反映了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发展”则体现了事物量变与质变的逻辑辩证关系。 中国共产党具有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变革传统。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要求同时做好“双创”工作,实质上包含了两个过程。 一方面基于实践,不断吸纳外部环境中的多元思想与多元文化,结合时代特征与要求,对文化内涵进行转化,以符合现有时代的认知方式,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激活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是根据时代发展规律与趋势,对原有仍然富含价值的文化思想进行重组与改造,对其内涵进行新语境下的发展,以适应当下社会形势的认知逻辑,与时代发展轨迹对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力。 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中国文化独特而又强大的延续能力与时代价值[23],通过文化、环境、媒体等育人路径做好“两创”,也是对其路径创新的有力推动。
(二)“两创”论述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政教育提高意识与认知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首先应当实现思维的转化与发展。 一是指向全球发展,实现国际话语权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思想宝库,也是全球治理可以遵循的共同价值。 因而,应当完全有信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中活用中国文化的思想哲理与价值理念[24],建立新表达、新范式与新体系,深入推进中国话语与国际话语两种语境的深度融合与共享。 二是指向政党建设,实现政治文化转化。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建设与自我革命,重视加强政治文化与生态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借助这一转化,强化政治文化的建设,提升党员的党性修炼与组织党性文化的锻造。 三是指向国家治理,实现战略资源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国古代优秀的治国经验方略与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相融合,成为国家治理能力与现代化的文化战略资源与战略优势,[25]而思想政治教育则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做好大力弘扬与宣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觉醒与文化自信,打造浓厚强大的中国文化基因。 四是指向人民幸福,实现文化育人转化。 “人民幸福”既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对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而人民的幸福感与德性文化须臾不可分离,中国文化是重德的伦理型文化。 通过劳动发展生产力,维系和谐的社会关系,进而为获得幸福创造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理当重视以德性文化育人,在修身律己中拥有美好生活,实现幸福人生。
(三)“两创”论述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政教育提供方法与价值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理论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然要以“两创”论述为原则。 从方法层面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应当体现方式的转化与发展。 一是体现创作转化,用艺术表征中国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涵盖了哲学、宗教、民俗等优秀传统的中国文化,通过创作手法将意识形态充分表征,使之成为鲜活的素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二是体现传播转化,用网络媒介宣传中国文化,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在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与主阵地的同时,充分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把跨越时空与国度、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优秀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向世界亮出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 从价值层面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应当加强关系的转化与发展[26]。 一是加强知行关系的转化与发展[27]。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应当体现在将中国文化与新时代中国实践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确“两创”任务。 二是加强古今关系的转化与发展。 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应当体现在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与紧扣新时代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两创”工作。 三是加强中外关系的转化与发展。 中国与世界的辩证统一应当体现在将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发展中的中国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双创”目标。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实现国民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强大资源、思想利器与精神动力。[28]中国共产党既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也是自觉的中国文化继承者。[2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将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蜕变,自觉同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相结合,为指导中国高质量、现代化、前瞻性发展显现出文化智慧与力量。 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势必将其同中国文化做积极有效地结合。 一个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普遍原理,一个是人类文化库中最悠久灿烂的思想精华,二者创造性地结合迸发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强大效力。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做到坚持“两个结合”,做好推动“两创”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之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复兴、国家复兴、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