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视域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多维考量
2022-11-18钱东晓
钱东晓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制度建设与制度赋能的重要性,提出要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4页。,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同时,开辟以制度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创新路径。“团结”体现着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进步”体现着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团结进步”得益于制度建设的保障。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以制度体系健全和完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制度体系的框架建构:以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制度体系建设,构筑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实保障
作为我国“两大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和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以及“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在整体结构上凸显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享有的新型民主政治策略,在助推各民族平等、相互尊重以及保障国家稳定的同时,彰显了各族人民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身份确证,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政治性与合法性的高度统一。
首先,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整体框架彰显统一性与和谐性的重要特征。党和国家致力于各民族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共同繁荣,致力于坚持和完善能够保障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制度体系,致力于将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的制度体系统一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建设进程。新中国建立初就倡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新时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主线,“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3)习近平:《在二〇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2年1月31日。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构成主体的制度体系,在治理效能上呈现出了显著优势,各治理主体形成了很好的合力效应。(4)佟德志,漆程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复合优势与合力效能》,载《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1期。多党合作和协商民主借由多种手段,最大程度地形成民主政治的合力。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人民的意志。从协商民主的角度,解决因为人口众多和幅员辽阔等实际情况而产生的特殊情况和利益矛盾,通过多种形式的协商最大限度地保证各族人民的正当权益。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各族人民,“有效凝聚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87页。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维护自身利益,有效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在基层的落实,实现了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衔接,印证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基本判断。
在功能作用上,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辅车相依,包含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框架建构以民主性为前提,以有效性为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体现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和有效性,“保证人民依法有效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92页。。从法律和制度体系上实现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平等。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从不同层面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支撑。政治参与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力,是公民身份和地位的体现,国家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保障各族人民的基本权利,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确保各民族平等地参与国家事务,在凸显制度体系统一性、和谐性特征的同时,筑牢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
其次,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彰显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我国民族事务实践基础上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安排,对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稳固边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根据中国实际解决民族问题,始终重视民族平等,致力于提高各族人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7)《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8)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2期。加强民族团结的立法工作,提高民族政策的法制化水平;(9)叶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立法路径及完善》,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以建立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制度为立足点,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整体架构,体现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价值导向。新时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辩证统一的,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法宝。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围绕“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00页。的追求,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从制度体系上保证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人,开辟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纪元。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基、以实现各族人民当家作主为原则、以维护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宗旨,共同参与国家治理,进而为解决民族问题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因此,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框架结构来看,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是切实保证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创新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二、制度体系的理论逻辑:实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进程中,始终遵循着民族团结进步的逻辑理路,在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进步良好局面的同时,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从而赋予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生机与活力。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的理论成果以及在新时代对民族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共同构成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理论渊源与思想基础。
首先,彰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张力。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民族团结进步问题,认为在民族解放斗争过程中,各民族是否团结、平等的相关问题直接关系到斗争的成败。马克思、恩格斯还对民族对抗的根源、民族不平等的内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批判民族剥削与民族压迫的同时,紧紧抓住生产资料私有制矛盾的焦点,剖析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进而揭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剥削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私有制是造成民族对抗、民族不平等的根源,要实现民族间的共同利益,必须打破私有制,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团结,即“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重视民族团结对于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民族团结是无产阶级民族解放的前提和保障,要实现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就必须实现真正的民族团结。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思想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各民族完全平等的主张,认为“没有什么比对待民族不公平更能阻挠无产阶级阶级团结的发展和巩固的了”(12)《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32页。。
其次,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精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精华。中华民族自古倡导各民族间和谐相处,国家历史是民族团结的历史。回望过往,民族分裂导致战争和贫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总是伴随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的相对和谐与繁荣。(13)闵言平:《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载《中国民族》2020年第9期。在悠久灿烂的文明发展史中,各族人民同舟共济,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互助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中华民族得以薪火相传并发展进步的基石。由此可见,自古就有“文明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崇尚民主与自由,中国人民深知“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14)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页。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文化对巩固边疆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至关重要,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在逻辑。
第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创新的应然之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因时因地制宜,以各民族特点和实际赋予民族团结进步新内涵。毛泽东将民族团结视作革命和建设的基本保证,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将民族团结提到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5)《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民族复兴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不断创新的理论积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6)习近平:《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载《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日。,指出民族工作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事,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强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31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实现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创新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三、制度体系的原则规范:立足“三统一”根本原则,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价值核心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深化,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的共识。“三统一”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原则基础,是制度体系的灵魂,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制度体系建设的方向保证。
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事实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三统一”中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民族团结需要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保证,也是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代表了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广大人民利益,有能力有担当,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心骨,成为全社会利益的代表,(18)秦刚:《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的制度优势》,载《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6期。成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基石。从根本上讲,党的领导地位得益于党的理论的先进性,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保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少走弯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页。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关键。
另一方面,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党的领导”要与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统一起来,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29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高度统一于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依法治国则是制度体系科学运转的重要保证。在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家治理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需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2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人民日报》2019年11月5日。。依法治国保证了各族人民意志能够成为国家意志;保证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缺乏制度体系和法律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就会沦为一句空话。依法治国的价值判断本身就包含了“人人平等”(22)周安平:《依法治国与法治的概念辨析——对当下认识误区的厘清》,载《法治研究》2020年第1期。。在人类社会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征程上,依法治国也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必须经过的阶段和步骤。从“依法治国”和“法律体系”的表述,到“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体系”的认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努力前行。(23)方彦明:《新中国70年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载《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6期。新时代,随着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行稳致远、日新月异。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制度体系建设缺一不可,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政治的制度环境、运行条件和原则遵循,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核心支撑。在这个“三统一”体系中,三者分别作为立体架构制度体系的根本保证、本质特征和基本方式而存在。三者统一,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制度最鲜明的特征,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制度最显著的优势,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协商、政府决策、社会管理和民主监督过程中遵循的最大原则。三者统一,是新时代中国政治生活中人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最有力保障,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得以良性运转的原则和基础。三者统一,才能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等一系列的民主政治制度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三者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政治文明”的应有之义,(24)刘志刚:《2018年我国宪法修改的政治逻辑与法理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载《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1期。是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支撑。
四、制度体系的优化路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治生态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阐明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节点上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重要性,强调要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立足时代特征、遵循根本原则的同时,从制度创新、制度改革以及制度执行上探索契合现实要求的实践进路,以制度建设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助推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首先,借助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治生态。民族团结进步是构筑民主政治的牢固基石,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秀文化,努力营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舆论氛围,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社会正气。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道路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群众路线的体现,是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新理念,是党在新时代的执政观。(25)郭文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载《理论研究》2018年第5期。科学的民族政策与成功的民族发展道路说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方向是“始终坚持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力量来源问题上,则要“始终坚持以各民族人民群众为依靠”;创新“始终坚持中华民族大团结”(26)袁琳,袁银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的基本方法。因此,要进一步将“推进各族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实现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作为目标导向,将“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遵循,并探索“用制度体系建设保障制度执行”的治理路径。
其次,推进人民至上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坚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人民立场。不断发掘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五大环节(选举、决策、协商、管理和监督)的合力效能,并在此过程中始终致力于加强体制层面的政党统合、制度层面的法治保障、组织层面的党建引领、民意层面的舆论引导,致力于加强“五大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在宪法以及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鲜明目标,作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方针和宗旨。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国策调动了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权利,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揭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标明“人民至上”的制度体系建设价值定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更加明确和坚定。打造更深厚、更广泛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群众基础。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总结了新中国70多年来的制度建设经验,用13个“坚持和完善”概括了制度“图谱”,创新人类制度文明发展模式,擘画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蓝图。与此同时,通过对民族地区的“精准”扶持,进一步巩固了各族人民大团结,推进中国社会走向了全面进步。人民立场体现了党在工作实践中的问题意识,中国的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27)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求是》2022年第5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国家治理与各族人民的现实利益相关联,建设真实而有效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制度体系建设是发展、改革和稳定的保障条件,而不断优化与调整的实现机制正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注解。(28)罗峰:《全过程民主的理论逻辑与时代内涵》,载《光明日报》2021年4月25日。
再次,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以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方向和效果。要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根据中国的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创新。要以推进民族团结事业为目标导向,在充分吸收以往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准时代脉搏,探索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符合中华民族发展实际的光明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中国政治的延续,也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更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复制。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丰富和发展了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各族人民共同进步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带来了对富有时代特色的原创性贡献。(29)郑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载《光明日报》2020年11月23日。因而,在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设中,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丰富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依循,以创新之志阐释民主政治新命题。
最后,要把强化制度运行和优化运行机制辩证统一起来,在强化制度运行、优化运行机制过程中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全方位地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式进行宏观谋划和顶层设计,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列重大举措,倡导“要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落实好”(3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83页。。为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政治运行机制,遵循“民主的概念也要随着人民的变化而变化”(31)周阳:《“随着人民的变化而变化”的民主概念》,载《光明日报》2021年8月13日。的基本要求,创新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施路径,从而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要把强化制度运行和优化运行机制辩证统一起来,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围绕制度建设及运行的规范化、法治化和程序化要求加强制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其一,要强化制度执行。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以制度建构来平衡协调利益关系,依靠制度体系的合法效力调控各方利益关系,均衡或协调社会利益关系,重视各民族群众的利益诉求,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32)闵言平:《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载《中国民族》2020年第9期。其二,要提高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以筑牢人民当家作主制度自信,树立各族人民对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信心、信任、信念和信仰。其三,要从历史和文化中丰润制度执行的沃土。从中华优秀政治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从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演进中总结成功经验。其四,在推进各族人民民主协商的过程中优化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运行机制。创新多种民主协商形式,发扬各种协调机制优势。
总之,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理论逻辑实现了继承性创新性的统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科学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原则规范,立足“三统一”根本原则,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价值核心。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优化路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治生态。健全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