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宪鸿秘》中的食疗养生思想

2022-11-18孙朗许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朱氏有节五脏

孙朗 许霞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合肥 230038 2.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食宪鸿秘》成书于清康熙年间,为朱彝尊所撰。全书分作两卷,共载有430余首膳食方,以江浙风味肴馔为主,兼及北京及其他地区的膳食,涵盖多种菜肴、点心、果品、佐料等的制作方法以及食疗保健作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养生思想以及饮食文化。卷首开宗明义作“食宪总论”,阐述饮食宜忌及食疗养生理论,后以原料所属,分作十六类,举凡饮、饭、粉、粥、汤、饵、酱、香、蔬、果、鱼、禽、蟹、卵、肉等属详备,另有《餐芳谱》一节,专谈诸花食法。《食宪鸿秘》虽为饮食肴馔的集大成之作,却始终将食疗养生思想贯穿其中,书中涵盖诸多食治之方、摄养之道及药食之法。兹对《食宪鸿秘》中的食疗养生思想进行探讨总结,旨在对当今食疗养生研究有所借鉴。

1 《食宪鸿秘》中的食疗养生思想

1.1 饮食养生,味法自然 饮食为人体生长发育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注重饮食是养生之根本。《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就载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为饮食养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代医家皆通晓其理,对饮食养生亦有诸多论述,如唐代孙思邈[1]在《千金翼方·养老食疗》中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千金要方·食治篇》则云:“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愈,然后命药。”[2]清代黄宫绣[3]所著的《本草求真》中亦载:“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

朱氏摄取历代医家之精华,融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食疗养生思想。在《食宪鸿秘》中,朱氏提出养生之道首重饮食,食可养人,亦可伤人,并将药材与食材相结合,组成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膳食方。如凤髓汤“润肺,疗咳嗽”[4]12,芡实粥“益精气,广智力,聪耳目”[4]26,神仙粥可以治感冒伤风初起等症[4]24,羊肉粥能“治羸弱,壮阳”[4]27等。此外,美容养颜的膳食方亦被收录书中,如须问汤“红白容颜直到老”[4]12;悦泽玉容丹“一月面白,五旬手足俱白”[4]139;桃润以“三月三日取桃花,阴干为末,至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涂面,光白,润泽如玉”[4]94等。除了常以山药、枸杞、芡实等作为原料制作菜肴,还选用了陈皮、人参、白术、黄芪等以增强功效,这些至今为饮食养生所效仿,皆被人民群众广泛运用于日常饮食之中。

纵观《食宪鸿秘》所载的食疗方,大多是烹饪简易、体现本味的菜肴,其制作方法以煮、蒸等以水为媒介的高温烹制方式为主,没有过多的技巧或高端的技艺,却能最大限度地展现食材的本味,发挥食材的食疗功效。朱氏尊崇食材的本味,味法自然,“不穷炙煿,而足益精神”[4]3便是其一以贯之的养生理念。而且,《食宪鸿秘》中菜肴的调味多较简单,仅以少量调味,保存食材本来的味道,尤其是蔬果之品,并不因其口味清淡而调味重染,使人从清淡中感受到原料天然的滋味。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被他物所夺,以致失其本性。其实,饮食养生本不是一件追求技艺突破的事,花费心力研究饮食高端精美,采用大量调味料做出讨巧的口味,还不如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去制作新鲜洁净的食材[5]。

总结起来,朱氏认为在开发饮食养生的同时,应避免走入浮华不实的误区,“医心雕龙”终不及味法自然,尊崇食物本味才是饮食养生须遵循的理念。

1.2 取材广泛,食求精洁 朱氏关于食材的记载内容广泛,涵盖鸡、猪、鱼、鸭等常见家禽和花、果、瓜、蔬等乡间土产,亦不乏熊掌、鹿筋、海参、鳆鱼等山珍海味,不囿荤素,包罗甚广。纵观全书,朱氏对蔬果之品甚是喜爱,所载膳食方中以蔬果之品应用最多,除了蔬之属(57种)、果之属(30种)以蔬果为主原料制作的菜肴之外,还有96首膳食方中选用了蔬果之品,并载有“素火腿”“素蟹”等以素作荤,素有荤味的膳食佳肴。朱氏在食疗养生上做到了取材广泛,从营养学角度来看,丰富食物的种类确实是值得提倡的,食材的多样化可赋予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及微量元素,并提供少量蛋白质、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由此可见食材丰富多样更利于健康[6]。

朱氏虽取材广泛,但对食材的选取却大有讲究,注重精细、洁净。“饮必好水,饭必好米。蔬菜鱼肉但取目前常物,务鲜、务洁、务熟、务烹饪合宜”[4]8,便是朱氏饮食养生之道。水必须停放过夜、过滤干净;米一定要拣去沙子、稗谷,而且应抛弃那些腐败变质的;蔬菜鱼肉需选取新鲜、干净、成熟、烹饪得当的,如此才可“调节颐养,以和于身地”[4]8。在“论米谷”一篇中,朱氏[4]18提出“故圣人食不厌精……每见素封者仓廪充积而自甘粗粝,砂砾、秕糠杂以稗谷都不拣去。力能洁净而乃以肠胃为砥石,可怪也”,认为如不把米谷清干洗净,无疑是拿自己肠胃当磨刀石,是养生之大忌。除此,朱氏还把水分为海河泉井、雨露霜雪等不同种类,并且诸水各有各的用途。酿酒、煮茶需选用山泉水,并且以源远流长的为好;烹饪要用江湖水,以江心为宜,并反复沉淀;煮粥必须用井水,亦宿贮为佳,认为井水静蓄一夜后,精华上升,因此,打上来的第一桶水最适合煮粥。这与南宋贾铭饮食养生思想是一致的,贾铭[7]在《饮食须知》中言:“凡井水,远从地脉来者为上。如城市人家稠密,沟渠污水杂入井中者,不可用。需煎滚澄清,候碱秽下坠,取上面清水用之。如雨浑浊,须擂桃杏仁,连汁投入水中搅匀,片时则水清矣。”《食宪鸿秘》所载的水之用法虽然苛刻繁琐,并且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煮饭、煮粥变得简单便捷,已然不需按古法取之,但其“食求精洁”的养生思想对中医食疗发展有重大意义。

1.3 谨和五味,顾护脾胃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饮食五味是给五脏补充精气的物质基础,并论述了五味和五脏的关系,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朱氏深谙其道,认为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并将其应用到膳食方之中。如论及米谷时,认为其味甘而非甜,禀天地中和之气,可补益脾胃之气;又以味苦性平之干莲作为原材料,制作水芝汤,取其通心气、益精髓之功。除此之外,朱氏还认为饮食不节必至于损,在卷首便提出“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务须洁。酸多伤脾,咸多伤心,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4]2的食养理论,在书中述“若一饭而包罗数十味于腹中,恐五脏亦供役不及。而物性既杂,其间岂无矛盾”[4]3,以阐明谨和五味的重要性。饮食五味可以养人,亦可伤人,而五味对五脏有着特定的亲和性,谨和五味才能对人体的五脏起到调养作用,从而使五脏得养,身体健康无病[8-9]。因此,谨和五味是饮食养生的首要原则。

朱氏注重五味的调养和五脏养生,其中对顾护脾胃最为重视,认为脾胃乃仓廪之官,五味的营养经由脾胃运化,方可得以吸收、运输,因此饮食要以顾护脾胃为主,只有脾胃功能正常,精微物质才能得以吸收运化。在书中提出“软蒸饭,烂煮肉”为养生的妙诀,认为饮食要以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原则,如此便于消化吸收,顾护脾胃。把饭蒸软一点,把肉煮熟炖烂,是养生的重要诀窍[10]。书中还详细记载了易致脾胃受损的诸多禁忌,如“尤忌生冷硬物”“切忌空心茶、饭后酒、黄昏饭”等,认为这些皆易伤及脾胃,导致中焦运化功能异常,从而染上疾患,故禁之。此外,朱氏还引用《周礼》中“以乐侑食”的记载,把以乐侑食的风气归因于音声出于脾,认为“脾好音乐耳,闻声则脾健而磨,故音声皆出于脾”[4]36,故夜晚应减少进食,为脾胃减轻负担,是由于夜间音响断绝,脾当不磨,如果在夜间进食容易导致饮食不消,亦损脾胃。《食宪鸿秘》所载的膳食方也包括了朱氏创制的很多具有补益脾气之功效的佳肴,如“八珍糕”“薏苡粥”“山药膏”“灌猪肚”等,至今已成为传世之经典名菜。

综上可见,朱氏认为五脏养生与五味关系密切,而脾胃又是重中之重。

1.4 饮食有节,应合适度 饮食有节,意旨饮食要有所节制,掌握适度,不可随心所欲。《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论及养生之道时,提出须“饮食有节”,方可“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强调规律、适量饮食的重要性。朱氏以《内经》为据,集生平之经验,认为养生之人务须饮食有节,应合适度。在开篇“饮食宜忌”中有“饮食不可过多”“酒可以陶性情、通血脉。然过饮则招风败肾,烂肠腐胁,可畏也”[4]5“大抵茶之为物,四时皆不可多饮,令下焦虚冷”[4]2等论述。当谈及餔餟之人,朱氏认为其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易损脾胃,以致中焦运化异常,则百病由生,实为愚昧之举。由此可见,饮食须讲究适度,过量则易伤身患病。

朱氏食疗养生思想上宗《内经》饮食之道,并摄取历代论述之精华,集生平之经验,形成了“饮食有节,应合适度”的食疗养生见解。朱氏对于饮食有节,应合适度的理解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食量上要懂得适度,二是食味上有所节制,在书中提出“食不须多味,每食只宜一二佳味。纵有他美,须俟腹内运化再进,方得受益”[4]4,主张每次进食不宜食用过多品种,只需一二道美味即可,纵有其他美味,亦须等腹内完全消化之后进食,这样才能有所裨益。

1.5 饮食合宜,注重宜忌 万物相生相克,食能养人,亦可伤人,合宜的饮食可使人营养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反之,饮食失宜会损伤脾胃,使脏腑失养[11]。“饮食不可过多,不可过速”[4]4,过量或过快进食会使食物难消,伤及脾胃;“饮食不可冷,不可过热。热则火气即积为毒。痈疽之类,半由饮食过热及炙煿热性”[4]4,过冷、过热的饮食都会对人体不利,使人体易染疾患。在谈及酒饮时,朱氏[4]5认为“酒可以陶性情,通血脉”,酒能疏通经脉、祛湿御寒、行气和血,因此适量饮酒有益保持身体健康,但若饮酒不知避忌,则会对身体不利,易患疾病[12]。如书中记载“然过饮则招风败肾,烂肠腐胁,可畏也。饱食后尤宜戒之”[4]5。朱氏告诫人们饮酒要适量,切勿过饮、饱餐后饮;并且生酒、冷酒也是养生的禁忌,“饮生酒、冷酒,久之,两腿肤裂,出水、风、痹、肿,多不可治”[4]5。同样,茶也有其宜忌,饮茶的温度以及时间都会对饮茶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13]。朱氏认为茶为寒物,必须热饮,“饮冷茶,未有不成疾者”,并尤忌空心茶、酒后茶,“茶性寒,随酒引入肾藏,为停毒之水,令腰脚重坠,膀胱冷痛,为水肿、消渴、挛躄之疾”[4]5。除此之外,在《食宪鸿秘》还体现了因时制宜的养生思想,不同时期服用食物其宜忌也有所不同。如“夏月不问老少吃暖物,至秋不患霍乱吐泻”“三月食陈菹,至夏生热病恶疮”“十月食霜打黄叶,令人面枯无光”[4]36等。由此可见,正确的饮食方式有益于人体健康,而错误的饮食方式可导致人体发生诸多疾病,故饮食须注重宜忌,方可颐养天年[14]。

2 结语

《食宪鸿秘》是饮食肴馔的集大成之作,是朱氏广集前人之说,结合自己生平之经验编撰而成。该书论述清晰,内容宏富,实用性强,诚如年希尧序文中所谓“奇思巧制,实居金陵七妙之先,取多用宏,疑在《内则》‘八珍’之上,《馔经》《食品》,逊此宏通,《尔雅》《说文》,方兹考据”。《食宪鸿秘》虽为一部食谱辑录,却涵盖诸多食治之方,摄养之道,药食之法,总结起来,《食宪鸿秘》中的养生思想包含了以下几点:第一,饮食养生,应尊崇食物本味,简易的烹饪便可体现食材原味,味法自然才是养生之道;第二,取材广泛,无论是寻常家禽还是山珍海味,皆对人体有调和颐养作用,并强调食应求“精洁”,食物的选取必须精细、洁净,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膳食养生;第三,谨和五味,强调饮食五味与人体调养与发病具有密切关系,特别重视脾胃在饮食养生中的作用;第四,饮食有节,不仅在食量上要懂得适度,在食味上也要有所克制,每食只宜一二佳味,纵有他美,也要等到脾胃消化完成后再进食;第五,饮食合宜,注重宜忌,合宜的饮食可使人营养充足,脏腑功能正常,饮食失宜则会对人体不利,使脏腑失养。《食宪鸿秘》对于研究饮食文化、养生保健等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尤其是其中蕴含的食疗养生思想对中医食疗发展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朱氏有节五脏
王祥卧冰
爱生气伤肝是真的吗
舆论监督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
——浙江日报《一线调查》栏目的实践探索
黄帝内经
步李春华水墨画配诗玉韵
用有理有利有节谱写一曲反抗凌辱的赞歌
有理,有节,有序
朱氏妇科:大医无秘方
漫画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