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宗教授基于伤寒派腹诊辨治神经性失眠临床经验探析
2022-11-18林志豪叶威蒋越朱文宗指导
林志豪 叶威 蒋越 朱文宗(指导)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 浙江,温州 325000 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性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不同于继发性失眠,其发病无明确病因,临床表现为睡眠时间短缺和(或)睡眠深度不足,包括入睡困难、多梦眠浅、早醒等,甚则彻夜不眠。长期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直接或间接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生理疾患[1]。西医治疗神经性失眠多用镇静催眠类药物,但存在依赖性、耐受性、成瘾性等不良反应[2]。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综合考虑患者体质,治疗神经性失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朱文宗教授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院长、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擅长诊治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头痛、头晕、中风偏瘫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神经性失眠方面尤有独到心得。现总结朱教授运用伤寒派腹诊辨治神经性失眠的临床经验,以飨同道。
1 基本病机
神经性失眠在中医归于 “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等范畴[3],朱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包括营卫失和及脏腑不调两个方面。《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营卫不和,阳不入阴,则不得安卧。医家魏之琇[4]在《续名医类案》中提到“五脏各安其位而寝”,若脏腑不调,五志不能归位,则目不瞑。临床上,不寐可按病机虚实分类,虚者乃阴阳气血亏损,心神失养;实者为气火痰瘀内存,扰乱心神,分别采用补养心神、清热化痰、理气活血等方剂及针灸、耳穴外治,疗效确切[5]。
2 伤寒派腹诊概述
腹诊是中医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主要通过视察、按触胸腹部,根据所反馈的温度、软硬度、跳动感及患者主观反应等来判断正气虚实,病邪部位、性质,以及整体阴阳属性的诊断方法。腹诊滥觞于《黄帝内经》《难经》,发展于《伤寒论》,经过历代传承,不断发展,分为“难经派”“伤寒派”和“折中派”[6]。 伤寒派腹诊是以《伤寒杂病论》为理论架构,以六经辨证为指导而形成的腹诊体系,《腹诊奇览》是本流派的代表著作[7],诊察内容包括腹壁紧张度、胸胁苦满、心下痞硬、脐周悸动、小腹不仁、腹部压痛等。腹诊的结果可直接提示脏腑气血状态,患者反应的强弱常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8]。日本经方学家汤本求真认为“腹者,生之本,故为百病之根,是以诊病必候其腹”,腹部内藏脾胃诸藏,为气血生化之处,营卫运行之始[9],故诊察腹部可探知脏腑阴阳、营卫虚实,对于不寐病诊治具有切实意义[10]。
3 腹诊分型
3.1 正气亏虚,心神失养
3.1.1 腹软无力,气虚气陷 通过手掌按压腹部,腹壁的紧张度明显低于正常,按之无抵触感及坚硬感,则为腹软无力。朱教授认为,腹软无力常常提示气虚,气虚不能充养肌肉,故肌肉松软而不坚实;气虚痰湿不化,聚而不行,腹部脂肪堆积,故常伴腹部胖大;气虚甚则不能升达而下陷,亦可出现腹部坠胀感,此类失眠患者还兼有神疲乏力、短气懒言、头眩心悸、自汗、内脏下垂、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无力等表现。朱教授多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中气、升阳助眠。此方组成精当,配伍良妙,以补气和升提为立方构架,即党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气,黄芪、升麻、柴胡提升下陷之气,佐用当归养血补气,陈皮理气。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亦生化不足,朱教授指出,若血虚不明显,单用补中益气汤之当归即可,若血虚甚而面色苍白、爪甲发白,则当加用白芍、熟地黄、酸枣仁养血安神;气虚不行则血液停滞易成瘀血,患者多伴腹部压痛或舌质紫暗瘀斑、舌下脉络曲张,当加用活血之药如桃仁、红花,或合用桂枝茯苓丸,但用量宜少,以防耗血散气。气虚则水液停滞而成痰湿水饮,患者多伴头脑昏胀、大便稀溏黏滞、舌苔厚腻,可酌加苍术、石菖蒲、远志化湿开窍;若肺气虚易外感者,加用桔梗、防风,使药力上达华盖而透邪;若肾气虚腰酸痛者,可加杜仲、牛膝补肾强腰。
3.1.2 腹皮灼热,阴虚火旺 诊察时,用手触摸患者腹部皮肤有明显的灼热感,伴腹皮紧急、干燥即为腹皮灼热,此乃阴不制阳,火热内盛。朱教授提出腹皮灼热与五心烦热原理类似,只是部位不同,临床医师往往容易忽视,但诊察时应排除发热或者运动后血液循环加速而导致的腹部灼热。神经性失眠阴虚火旺证多见,《景岳全书·不寐》云“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11],此类患者多伴心悸头晕,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口苦,舌体瘦小,色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朱教授认为天王补心丹是治疗阴虚不寐的良方,可滋养阴血,补心而安神。方中以生地黄、麦冬、天冬、玄参滋阴血、清虚热;酸枣仁、柏子仁为养心安神之主药;人参益气,当归补血,二者气血双补,安心神而益智;茯苓、远志健脾开窍;于诸补药中加一味丹参,活血而清心;桔梗使药力上行于心肺;五味子敛气且使药力固而不散。若肝火旺盛而冲逆者,常伴口苦、头晕头痛、面红目赤,朱教授多于方中加柴胡、龙胆草、生牡蛎、决明子清肝胆以敛阳;若虚阳浮越伴潮热者,加肉桂、地骨皮、青蒿清虚热、伏虚火;若更年期患者兼畏寒肢冷,为阴损日久及阳,可加用二仙汤温阳补肾。
3.2 邪实壅盛,心神难安
3.2.1 胸胁苦满,肝郁化火 朱教授认为胸胁苦满一症有主观与客观之分,主观症状表现为胸部及两胁部位有压迫、痞塞感,客观体征为腹诊时肋弓下部肌群紧张度增高或胸胁部按压、敲击有疼痛感,只要存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即可考虑有胸胁苦满之症。《伤寒论》少阳病篇云“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可见胸胁苦满是少阳病的主症之一。胸胁部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之处,与肝胆关系密切,故胸胁部位的异常多提示肝胆疾病。肝喜升发而恶抑郁,肝失调畅则气郁于内,气郁化火,火热上扰则口苦咽干、心烦目眩,肝气横逆犯胃则食欲低下、呕恶欲吐,患者还常伴有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表现。朱教授常选择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泄热安神。方中柴胡为少阳经之专药,疏肝透邪,加用黄芩清肝胆郁热,二药针对肝郁化火之主要病机;半夏、生姜安中和胃止呕,针对肝火犯胃之纳差、呕恶;再以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补中气防止邪气内陷,诸药合用可和解少阳、泄热安神。若兼心下悸动,多梦纷扰,则可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加强重镇安神之效;若患者腹满、大便干结,可用大柴胡汤泻下阳明糟粕;若患者水饮攻冲而致头晕、心悸、舌苔腻,朱教授常合用五苓散利水通阳。
3.2.2 心下悸动,水气上逆 这里的心下不是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之下的位置,而是指胃脘部,悸动指手掌轻轻触摸胃脘部时有跳动感,甚者可通过望诊观察到此部位的搏动,这种跳动感多为腹主动脉搏动[12]。心下悸动为水气上逆所致,其原理与饮随气动导致的心中悸动、头晕等相似,患者还常伴有恶梦纷扰、心中悸动、头目眩晕、呕恶欲吐、舌苔腻、脉弦滑等表现。朱教授喜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下悸动且腹按实满的患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方中加用重镇安神之龙骨、牡蛎、铅丹,温化水气之茯苓、桂枝,清泻痰热之大黄,故相较小柴胡汤加强了清泻痰火、重镇安神的作用。陈修园[13]在《神农本草经读》提到“痰,水液,随火而升。龙属阳而潜于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龙牡同用对水气上逆之恶梦纷扰、心下悸动多有裨益[14]。若患者兼见胃脘部胀满,朱教授常加用厚朴、枳壳、木香理气消胀;若痰饮胶黏,舌苔厚腻,则加藿香、豆蔻、草果芳香化湿;若腹按之无力,则少加党参、太子参等益气之品,以防损伤正气。
3.2.3 心下痞满,痰阻气滞 心下痞满亦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主观感觉为患者自觉胃脘部胀满、阻塞,客观体征为医者按压患者胃脘部时有抵抗感。心下痞满为胃脘部气机痞塞不通的表现,中焦气机不畅,运化水液的功能必然下降,痰饮内生则气机进一步阻滞,日久痰气交阻,痞满难消,患者常兼恶心呕吐、头晕胸闷、心烦抑郁、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等表现。仲景针对“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患者,选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对于“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使用五苓散。而朱教授认为,痰阻气滞的失眠患者神志异常明显,常伴心烦抑郁、胆小易惊,应选用温胆汤合安神定志丸化痰理气、镇静安神。方中以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竹茹、枳壳清热化痰理气;人参、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补气养血;远志、菖蒲化痰开窍;龙齿镇静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化痰理气、镇静安神之效。若患者心火旺而导致心烦、口舌生疮,朱教授常加黄连、栀子清心火;若郁闷不舒,加柴胡、郁金、香附疏肝理气;若兼腹泻便溏,加炒白术、山药健脾止泻。
3.2.4 心下按痛,痰热交阻 心下按痛指脐上胃脘部局部按压疼痛伴肌紧张,不伴反跳痛,部位比较局限,应与腹部压痛鉴别,故《伤寒论》阐述结胸病时强调“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朱教授认为心下按痛、舌红苔黄腻的患者符合痰热交阻的病机,使用小陷胸汤效果较好,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大柴胡汤证亦可出现心下按痛,临床需结合症状、舌脉等以资鉴别。小陷胸汤方药精简,配伍恰当,方中瓜蒌清化痰热,半夏化痰降逆,黄连泻火除痞,全方共奏清热化痰之效,痰热消则邪祟去,心神得安[15]。朱教授指出,若患者兼口苦、胸胁苦满、大便干结、脉弦等少阳病表现,应改用大柴胡汤;若心胸痛,则加薤白而成瓜蒌薤白半夏汤,以期通阳除痹;若多梦易惊,则加龙骨、牡蛎、磁石镇静安神。
3.2.5 腹部压痛,瘀血内存 腹部压痛指在脐旁或脐以下的腹部可触摸肌肉硬结,压之疼痛,疼痛甚者按压时伴双腿屈曲。肌肉硬结乃瘀滞不通的体征,按压则气血不通更甚,故见疼痛。张仲景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太阳蓄血的“少腹急结”,即下腹部拘急痉挛伴疼痛的症状。王清任[16]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指出“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此血府血瘀”。朱教授尊王清任之说,对于腹部压痛伴舌质紫黯或舌下脉络曲张的患者,常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此方以桃红四物汤为底方养血活血,加桔梗、枳壳升降胸中气机,柴胡疏调,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养血、调气安神之效。朱教授认为,对失眠日久,瘀滞甚者,可加水蛭、土元等加强活血之力;若瘀阻饮邪内停而小便不利、水肿者,加茯苓、薏苡仁、猪苓利水;若津伤而见口干渴者,加天花粉、芦根养阴生津;顽固性失眠者可加蝉蜕祛风定惊。
4 验案举隅
蔡某某,女,56岁,2020年10月24日初诊。主诉:寐差1年余。刻下:寐差,有心事则难以入睡,情绪低落,耳鸣,短气乏力,晨起口干苦,二便调,舌体瘦小色黯,苔白腻,脉细弱无力。腹诊:腹壁皮肤色白,肋弓角呈锐角,腹部胖大,腹软无力,紧张度低下。西医诊断:神经性失眠;中医诊断:不寐病(气虚气陷证),治宜补益中气、升阳助眠。处方以补中益气汤化裁:炙黄芪20 g,升麻15 g,柴胡10 g,炒白术10 g,当归9 g,陈皮6 g,党参10 g,炙甘草6 g,黄芩10 g。 共7剂,每日1剂,每剂两煎,早晚分服。
2020年10月31日复诊。患者寐差、短气乏力、耳鸣等症均好转,口不干苦,二便调。原法既效,毋庸更章,再进14剂。患者前后调治月余,夜寐已安,短气乏力、耳鸣等症状均明显改善,嘱调情畅意,避免过度劳累。
按:患者中年女性,腹诊示腹壁皮肤色白,肋弓角呈锐角,腹部胖大,腹软无力,紧张度低下,均为气血亏虚之象,腹白、胖大、质软均符合黄煌教授提出的“黄芪肚”特征;忧思多虑,多思伤脾,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不足,难以涵养心神,故见寐差,尤以多虑为甚;气虚推动不足,故见短气乏力;肝血亏虚,疏泄功能失常,升发不及,故见情绪低落;气血亏损,不能濡养清窍,故见耳鸣;舌体瘦小,脉细弱无力,为脾虚而气血不足之佐证。患者舌苔白腻,为脾虚水液代谢失常的表现,应与天王补心丹证(阴虚火旺证)相鉴别,故选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而升清阳,脾为中焦气机之枢纽,脾气升则肝气自升,气机周流通畅,诸症自消。补中益气汤为补脾升阳之经典方,以党参、白术、黄芪健脾运而补中气,以当归养血而生气,黄芪、升麻、柴胡性升达而提下陷之气,佐以陈皮理气,使补而不滞。患者兼有口苦,加用黄芩清热,且柴胡、黄芩形成小柴胡汤的基本药对,可利枢机、清郁热,兼顾情绪低落、耳鸣、口苦等典型的少阳之证。方药与辨证丝丝入扣,取效甚捷。
5 结语
不寐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腹部为脏腑之居所,经络之起始,通过诊察腹部可探知气血阴阳之盛衰,痰火气瘀之有无,对不寐病的诊治能够起指导作用。朱文宗教授认为,通过腹诊可将神经性失眠分为虚实两类,虚者腹软无力,提示气虚气陷,常用补中益气汤;腹皮灼热,乃阴虚火旺,多选天王补心丹;实者胸胁苦满,肝郁化火,宜用小柴胡汤;心下悸动,水气上逆,可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心下痞满,痰阻气滞,可用温胆汤合安神定志丸;心下按痛,痰热交阻,应用小陷胸汤;腹部压痛,瘀血内存,宜选血府逐瘀汤。腹诊可操作性强,能直观反映病性、病位,作为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复杂病机的判别与思辨[17],对神经性失眠的辨证和选方用药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