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群体使用短视频的隐忧和引导

2022-11-18袁思渝

新闻传播 2022年19期
关键词:媒介群体青少年

袁思渝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100044)

《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对我国2020年网络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网络视听用户多达9.44亿,短视频用户多达8.73亿。在2020年的后半年中网络视听用户比前半年增长了4321万人次。报告中还显示,大部分网络用户平均每天要花费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观看短视频,可见网络和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放松和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之一。

短视频的发展加速了传统模态下视觉传播体系的瓦解,传统的图文形态逐步让位于短小及时、高度浓缩的短视频传播形式,成为青少年进行视觉文化接触的首选。同时,多样化的短视频也更能够满足青少年阶段用户的网络情感需求,青少年在短视频平台中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建立不同的社交圈,为自己的成长积累社交人脉和社会资本。大部分青少年依赖于短视频平台,而短视频平台也为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创造了更加自由、舒适的表达空间。

但青少年花费过长时间观看短视频、沉迷于观看短视频、观看短视频后得不到精神文化方面的提升等现象也慢慢浮现,亟待解决。本文将从传者、媒介、受者三个层面进行青少年乐于观看短视频的原因分析,进一步提出青少年观看短视频这一行为中隐藏的忧患,最后根据不同主体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一、原因分析

(一)从传者层面来看

短视频的兴盛表面上看是大众需求引导视觉传播形态走向,促进短视频生产传播,但背后却存在商业资本操纵下建构的消费社会景观。[1]短视频平台集聚庞大流量,一些与青少年信息消费密切相关的游戏行业、服装生产商等,希望借助短视频的网红效应和流量效应拓展销售渠道,双方为利益各取所需。以青少年群体为受众的商家更多地利用青少年大量观看短视频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传播效果。

(二)从媒介层面来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短视频APP优化页面内容与模块设置、依托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实现个性化精准推送、提升用户体验、提升拉新成本进行新用户的吸收,这些都增强了APP本身的吸引力,强化了受众对其的亲近感与依赖感。

智能手机的各项关于短视频的功能不断提升,拍照、摄影、剪辑和音频处理功能都极大得到发展,消除了用户生产短视频的技术阻碍。且短视频APP中的视频制作有大量模板,可以进行个性化选择,简单方便易上手,提升了用户的可操作性,即使是年龄较小、文化素养较低的青少年也能进行上手操作与内容生产。

(三)从受者层面来看

学者巴赫金在论述其狂欢理论时曾指出:“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2]在短视频APP中没有社会界限,它门槛低、生活化,普通大众都可以借助它来进行自我展示,这能满足大众自我表达和参与的心理,网民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并且享受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满足感。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学校等的管制,短视频平台是一个真正能够表达自己的平台,在平台能够自由选择想浏览的视频、创作自己想创作的内容,自由度大大提升。

社交网络和短视频平台通过网络数字媒介为不同年龄阶段的用户呈现了一种数字生活风格,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对“数字生活”进行不同程度的体验[3]。这种体验涵盖了用户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等同于互联网行业内所说的“用户体验”,它存在于短视频使用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通过不同角度使用户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这也是短视频平台能够在众多互联网平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4]当前青少年生活中可进行自我安排的时间较少,但是短视频短平快的特性正符合青少年快速高效娱乐的需求,带给青少年用户前所未有的媒体体验。且大多短视频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青少年群体的注意力,并对其产生冲击,通过画面、声音等元素为青少年展现世界生活的丰富多彩,获得青少年用户的关注,并使其沉浸其中。

二、对现状的隐忧

短视频的诞生与发展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的社交需求和娱乐需求,它改变了传统内容的传递方式,但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存在更多的是一些隐性的弊端。用户在创造视频的时候更注意视频形式的传播,但是一旦视频的形式大于内涵,就会导致视频的传播过程失去了内涵,使短视频传播的目的由内容传播和体验效果转变为形式传播,触发了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

(一)危害青少年媒介素养,极易沉迷

短视频是现代青少年表达自我、获取相关信息的路径之一。但在注意力经济和眼球效应的刺激下,许多短视频的创作者为了吸引流量和关注,产出大量低俗内容来吸引受众,媒介素养本就不高的青少年极其容易被此种内容吸引,从而进一步导致其媒介素养的降低,长此以往,青少年媒介素养难以提高。

短视频内容相对较为丰富,呈现碎片化,有效抓住了青少年用户利用短视频进行轻松娱乐的兴奋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内容吸引青少年用户群体的注意力,且青少年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对短视频观看只需要轻轻一划这种简单重复的方法上瘾。短视频新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青少年在使用时不仅只是传统媒介中的信息接收者,更是短视频内容的参与者。青少年用户可以更大程度地参与到短视频的互动当中,通过评论等方式表达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使青少年用户群体成为短视频的需求主体,在短视频平台中拥有较多的个人话语权。青少年用户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繁重的课业压力需要通过一定的宣泄途径来排解,而短视频平台满足了他们释放自我、逃避现实的诉求。

(二)单一接触,削弱思考能力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短视频平台为了迎合受众喜好,会使用算法推荐技术,将受众感兴趣的同类视频推送到他们眼前。而在这种技术的影响之下,受众的知识接触面和视野窄化,信息环境的单一化和片面化会导致观者,即青少年群体逐渐脱离真实社会,由此青少年群体容易丧失对社会的批判性。当下,短视频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青少年对现实的思考与反思能力。

(三)情绪易受导向,易产生模仿行为,危害心理健康

网络世界的匿名性使得青少年能够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桎梏,由此成为青少年释放“本我”的重要方式。短视频的主要设计目的就是使用户能够摆脱现实生活中焦虑情绪与压力,并在使用中着重强调对用户情绪的吸引性,当受众不喜欢便可快速划过,由此就容易导致青少年耐性的缩减与一定程度上抗压能力的减弱。一些自媒体看中了短视频的时长限制和制作门槛相对较低等特点,在平台中发布各类价值取向参差不齐、信息未得到证实的视频内容,这些视频内容流于形式,浮于表象,很容易影响青少年正在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是青少年用户群体的模仿性相对较强,短视频平台目前也没有对这类视频进行有效管理,这就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享乐主义或物质至上等错误的思想。

短视频还会引起青少年的模仿行为,对富含正能量的短视频内容进行模仿通常可以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青少年的模仿行为通常是盲目的,在模仿时他们很难区分短视频内容的积极性与消极性。通常,青少年用户群体的好奇心相对较强,短视频平台内一些大胆的创新行为极易引起他们的关注,这些短视频内容通常带有一些危险性的专业动作或道德上的错误示范,青少年群体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盲目对其进行模仿很有可能会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

青少年用户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中属于弱势群体,在这一成长阶段,个体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自我认知体系和信息筛选、过滤的能力,较成人相比更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在面对短视频中的色情信息或网络欺凌时,很大一部分青少年不愿意向外界寻求帮助,这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四)加深青少年的落差感

在一定程度上,青少年被短视频支配了自己的闲暇时光,实际生活中,当代青少年空虚的精神追求和浅显的审美水平被短视频抓住,将大多较为夸张、猎奇且缺乏价值内涵的内容呈现给青少年,使其错误地认为通过短视频就可以轻松满足自身对于休闲娱乐和审美的基本需求。在青少年观看短视频后会发现不但没有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反而造成有一种深深的落差感。短视频对感官刺激的渴求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闲暇时光一晃而过,几乎没有留下有内涵价值的内容,这都会加深青少年的失落感,从而更加追求对短视频内容的长时间接触。

(五)消费主义的弥漫与危险

短视频除了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外,也是一种商业形式,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消费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少年大规模、长时间地参与其中会过早地被一些不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所引导,很容易形成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并将其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从而走上一些不正确的道路。

且青少年媒介素养较低,自我判断力不足,当下的网络环境危机四伏,隐匿在短视频平台中的网络诈骗分子极易追踪到青少年的账号,对其实施诈骗行为,青少年遭受网络诈骗的案例数不胜数。

三、对青少年合理观看短视频的引导策略

(一)优化短视频内容生产

借助短视频,可以加入视觉元素,突破传统传播形式中文字和图片的有限交流,短视频为社会创造了更加新颖的信息传递方式,以更沉浸的社交氛围拉近了内容生产者与受众的距离。但如果用户在创造短视频内容时,其内心的实际目的只是为了博取其他用户的关注和流量,且内容带有一定的商业性,那么短视频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失去信息传递交流、表达自我、丰富精神世界的意义。短视频内容生产应该做到通过创新传播内容,优化内容质量,在满足基本娱乐属性的基础上,将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扛到肩上,通过优质的短视频内容为社会中的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思辨能力,同时,短视频创作者应该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通过短视频碎片化、快节奏的信息传播优势提高青少年对于社会的认同感,凝聚青少年群体的向心力,吸引青少年在平台内观看更多、质量更优的短视频内容。

(二)平台方合理监督

短视频平台方也应推出相关措施进行合理的审查与引导,例如对青少年用户进行人脸认证,合理把控青少年短视频观看时间;利用算法技术实现减少对青少年推荐过度娱乐化、成人化、暴力化等的视频;监督青少年用户的行为轨迹,严禁青少年在平台内进行线上钱财交易,预防青少年被不法分子诈骗等。

(三)提升青少年文化审美,促进青少年参与文化创造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短视频的规模生产与传播导致人们在网络和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方式发生改变,大部分人更愿意利用短视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同时这也逐渐改变了现代人的精神气质。[7]大量的短视频视觉文化在不断地塑造着中国青少年群体的审美观念。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像内容的呈现不仅仅包含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民大众需求的主流文化,还涉及一些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受到的小众文化、草根文化和国外文化等,是现代社会多种文化的融合空间,这些文化在同一空间内能够和谐共存,并对外传播。和谐的文化共存环境使得青少年对多种事物的接受能力变强,并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青少年在当代社会所特有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观点。

提高青少年积极的文化参与,发挥当代青少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也需要采取措施。短视频的内容呈现不能仅仅依靠商业力量与大众力量,还应紧紧依靠社会中的青少年群体的力量,将其从短视频的观看者和参与者转变为短视频正能量文化的创作者。

(四)家长、学校等采取措施合理引导

对于青少年观看短视频,许多家长和学校态度分布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严禁青少年观看短视频,另一个极端放纵青少年观看短视频,这都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家长、学校等应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如合理控制观看短视频的时长,也应鼓励青少年进行正能量的内容创作,帮助其提升对短视频内容的鉴别能力,了解短视频内容诞生与发展的意义和内涵,家长、学校以及青少年群体应共同为创建健康的网络使用环境而努力。

结语

短视频重构着当下视觉文化传播的格局,对人们的思维和交流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短视频是青少年进行社交、了解社会、接受文化的主要媒介。正如莱文森所言,媒介的进化不取决于外界因素,而完全由人的需求所主宰。为引导青少年正确观看短视频,解决当下存在的一系列隐忧,应引导短视频行业发展成循环共生、健康良性的互联网生态圈,这就需要短视频生产方、青少年群体和社会三大主体的共同努力,力求实现“人类理性推动下的媒介进化”,对于青少年应持引导态度,使青少年合理地观看短视频,并进一步实现文化参与和文化交流,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带有新一代青少年独特审美的、健康的短视频内容。■

猜你喜欢

媒介群体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