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对高职专业结构影响的研究①
2022-11-18张珊
张 珊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人才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粤港澳大湾区只有进一步加强对人才资源的重视,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需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区域产业的实际情况,向各产业输送更多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职学校应该探讨如何立足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产业升级的趋势进行有效的专业结构调整,从而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与产业升级需求对接,实现人才质量和产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升级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是目前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拥有十分强大的经济活力,其中既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又包括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东莞、惠州、江门、中山、肇庆九个地市,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资源和发展环境,也推动着我国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广东省的主导产业为制造业,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则拥有发展更为成熟的服务业。其中,广东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制造业布局,如珠江东岸的深圳、惠州、东莞相互联结形成了具有密集型技术优势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和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制造产业;珠江西岸的佛山、珠海和中山则形成了具有密集型劳动优势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金属冶炼业等制造业[2]。香港和澳门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现代服务业,能够提供国际一流水平的服务业务。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支柱产业主要包括金融业、旅游业、物流业、贸易、商用服务业等;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支柱产业包括旅游休闲业和博彩业,同时澳门也是葡萄牙语国家展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3]。这些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广东省的制造业发展速度相对有所减缓,迫切需要迎合时代的变化进行深刻的产业变革;同时,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有所放慢,需要通过有效的产业升级来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为服务业的发展开发更多的模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名列前茅的制造业基地,在未来的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推动“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变,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升级的过程中,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智能制造的优势,向市场推送更多的智能制造产品,让传统的制造业能够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实现新生,为新兴产业的市场拓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打造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在产业升级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应该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建立国际化的城市枢纽和金融枢纽,推动特色金融产业的升级和优化,打造更具活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产业、航运物流产业、人才资源服务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集群[4]。
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对高职专业结构的影响
(一)产业升级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区域产业的竞争趋势已经朝着智能制造业的方向发展,各种服务业、金融业也更多地面向国际交流与创意升级。因此,各个产业的升级质量更多地取决于产业中的人才素质,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还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制造水平,才能够让创新意识贯彻在产业升级中。因此,想要顺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就必须向区域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对当地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将专业培养目标逐渐转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需求来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最为紧缺的人才,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质量与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与社会岗位的适配性,才能够更好地帮助粤港澳大湾区顺利完成产业升级。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为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并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精准的需求。
(二)产业升级促使高职教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城市的高职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的专业对口度在80%左右[5]。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任何区域产业升级过程中,就业的增长趋势和经济的增长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偏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些传统岗位会受到冲击,导致一些传统岗位被淘汰;同时,随着各种新兴行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又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工作岗位。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对高职教育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升级和设备的改良,一些传统的劳动方式被更加高效的机械化生产所取代,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也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需要拥有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进行操作,这就对劳动力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使高职教育不得不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就业而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让学生能够更加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所带来的新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新兴产业中的各种岗位进行匹配,让学生的实际技能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使高职教育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高职教育提出新挑战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过程中,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成熟,不同工作岗位的细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日益提升,这就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标准。相关调查显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许多企业中,除了要求人才具备专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计算机素养、实践能力等,一些岗位甚至还需要人才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些高要求的岗位虽然对人才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但是同样能够为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优厚的福利待遇。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寻求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支持,也就对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求高职教育不仅专注于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还要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给予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工作能力,以便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岗位发展。
(四)高职专业教育质量对产业升级具有反作用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来看,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需求,最为合理的高级、中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比例应该是1∶3∶10[6]。但是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技术工人的人数远远无法达到需求,并且许多工人的综合素质也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岗位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无法顺利落实各种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整个产业升级的质量造成了影响。因此,高职院校通过有效的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模式改革,不仅能够促进劳动者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还能够实现劳动者技术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产技术升级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除此之外,高职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的职业操守,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这对良好劳动氛围的营造和创新环境的优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一)关注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人才需求预测
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高职应该积极推动专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时刻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战略规划,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评估和预测,尤其抓住一些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进行深入探究,分析行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立足人才需求,高职才能够更加精准地实现专业结构调整,从而逐渐淘汰一批不符合区域产业升级要求的落后专业,增加与新兴产业相匹配的新专业和新课程,进一步推动专业结构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趋势相匹配,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与就业岗位实现有效衔接,让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需求。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周期为三年,因此在进行人才输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需要拥有前瞻性的目光,能够立足产业发展的趋势对专业结构的调整进行有效预判,从而使人才的匹配度进一步提升。
(二)发挥专业评估功能,完善专业预警制度
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有效的专业评估才能够把握人才教育的质量,才能够了解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否满足教育需求,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是否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支持。通过科学的专业评估,高职院校能够及时发现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找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升级,为人才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在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应以专业评估结果为重要参考,并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在校学生对专业结构调整的满意程度,从而为专业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更多参考。如果部分专业的学生满意度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则应该建立相应的专业预警机制,对该专业进行有效的调整,适当紧缩该专业的招生人数,并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专业的转型或关停。如果本专业的学生满意度较高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好,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建设投入,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趋势和需求打造特色专业,形成高职院校的品牌优势,从而在整个区域内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范本。
(三)构建科学调整机制,保障专业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的方式来提高专业调整的质量。一方面通过存量调整的方法能够对高职院校现有专业中的弱势专业进行有效取舍,并将一些相似的专业进行合并整理,从而避免高职院校内存在大量重复交叉的专业类型,这能够帮助高职院校进一步集中教育资源实现更加精准的人才教育,避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浪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客观需要,寻找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新兴岗位类型,并以此为依据设立全新的专业,通过新兴专业的增加,实现专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使专业结构能够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形成良好的衔接。通过两种调整方式的有效结合,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更加精准地定位教育特色,能够进一步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完善高职教育体系
想要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顺利落实,高职院校还要进一步优化专业学分机制,打造完善的学历和资格认证体系,并与相关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专业教育设置更加精准化、标准化的教学规范。同时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为目标,探索港澳地区和广东地区开展联合教学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不同地区的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不断发展,并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产教融合的在线教育平台,吸引更多企业为高职院校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借助各企业建立更加优质的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双师型团队的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能够顺利转化成教育资源,为专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让专业能够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形成更加顺畅的对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动向,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使专业结构更加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需求,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