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对现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2022-11-18张品端
●张 蕾 张品端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无数仁人志士以突出的道德人格力量名垂青史。他们执着事业,严守道义,崇尚节操,身处逆境而不改其志,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光辉的人格典范。这种以道德为核心的人格精神,被朱熹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上升到“与天地参”的本体地位,从道德自律的价值角度高扬了人格本体。
朱熹以人为中心,重视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塑造。“圣贤气象”是朱熹一生理想人格的追求。他自小读《孟子》喜得圣贤之旨,立志于圣贤之学,并从中认识到圣贤人格(即理想人格)需要不断培养和修炼。朱熹的理想人格追求对现代的人格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朱熹理想人格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人格是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是一个特有本质的存在状态,是一个人的精神形象。它反映了一个人特有的综合素质。人格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其核心是它的道德性。而理想人格则代表了社会文化和个人的价值理想,是人格的最高追求和可能达到的一种境界。以下对朱熹理想人格思想的内涵和特征作具体分析。
(一)朱熹理想人格在本质上是德性
从朱熹的道德哲学来看,道德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朱熹说:“‘圣德、至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已之所独得。”[1]即道是人人共同必由的道路,德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原则,并且要践行。可见,朱熹把实践道德理性的自我完善、精神境界和人格超越的理想追求,作为构建道德学说的主题。
朱熹认为,完善道德是人格的重要内涵,人格可以折射出和映现着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和内在心理倾向等内在精神世界。在朱熹理想人格思想中,“善”是人格的第一要义,也是朱熹理想人格的本质所在。他认为,圣贤人格是有贯通天、人的双重使命,“天只生得许多人物,与你许多道理。然天却自做不得,所以生得圣人为之修道立教,以教化百姓,所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是也。”[2]这是说,天地之化育者,只有圣贤之人。他们身上体现出人的本性即道德原则,使心与理达到统一的境地。
在朱熹看来,普通的人往往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他们现实意识的内容常与本性不一致。朱熹认为,仁义礼智信“众人之心固莫不有是,而或不能知”[3]“心具众理……不相赘属,如二物”[4],因此人才需要经过格物穷理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懂得道德原则,并使这些原则完全支配自己的现实意识。朱熹承袭宋儒“人物气禀”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享受天地之理,但因气禀不同表现不同。人禀受气有昏明清浊之异,于是在道德上表现为不同的人格。可见,朱熹是以德性为理想人格的本质所在。
(二)朱熹理想人格是现实的具体的
朱熹认为人格培养的最高目标应该是立志成“圣贤”。他说:“古之学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5]这种思想观点的渊源来自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涂之人百姓积善致全尽谓圣人”,以及张载“学必如圣人而后已”。朱熹说:“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世人多以圣贤为高,……而已别是一样人,则早夜孜孜,别是分外事,不为亦可,为之亦可。然圣贤禀性与常人一同,既与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贤为已任?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6]朱熹所谓的“以圣贤为已任”,指以道德高尚的人为榜样。
朱熹在《近思录》中的“圣贤气象”一章中,共列举出22位人物。他生动形象地写出这些圣贤之人的胸襟、气度、志趣、德业、风范、态度等,突出了他们的为学和为人。朱熹心目中的人格典范,不同于佛教、道教成佛入仙那样的玄空幽远难以捉摸,而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具体、真实的人物,“观其言皆可以见之”,从这些人格典范的日常待物、为政处事、治家语言、教授门徒等一切视听言动之中,感受到圣贤人格的巨大力量。朱熹特别强调要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和程颐之书,“非但欲理会文字,需要识得圣贤气象”[7]。他要求人们知圣贤之为学,学圣贤之为学,学圣贤之为人。
(三)朱熹的理想人格可学可为
朱熹继承了传统儒家的人格理论,着眼于“人皆可为圣”的道德实践。道德律令常常是对个人的一种制约,“乃能不待勉强而自乐循理尔”[8],并非易事,但这正是朱熹理想人格自律的道德境界。他发展孟子“心之官则思”,荀子“心生而有知”,“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9]的思想。他认为“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10]“心者,人之神明,所以俱众理而应万事者也”[11]“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12]。在这里,朱熹无论是把心看作“知觉”而“应事物”,或是为“神明”而“俱众理”“宰万物”,都是肯定心是人的知觉思虑等意识的主体,也是人的道德意识的主体。
朱熹还分析了“物欲之心”和“理义之心”,即“人心”与“道心”的问题。他认为“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人心是人身上发出来底”“人心者,气质之心也。可为善,可为不善。”[13]他反复说明,作为生理意识的“人心”,并不是“十分不好底人欲,只是饥欲食,寒欲衣之心尔”[14],但若不以“道心”主宰“人心”,人心便会无节制的发展为“邪恶”。朱熹以船舵做比说:“故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盖人心倚靠不得,人心如船,道心如舵。任船之所在,无所向,若执定舵,同去住在我。”[15]在这里,道心就是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专一守着一个道心,不令人欲得以干犯。”[16]实际上,这就是朱熹认为的“圣人心法”。朱熹得出的结论是圣贤人格可学,要以“圣人心法”为要方,用“道心”主宰“人心”,以“天理”节制“人欲”,从而使心永远保持“广大虚明,物物无遗”“浑然太极之体”“纯粹无极之真”,从而使圣贤人格可能变成现实。
(四)朱熹的理想人格是德业并举
朱熹认为“自古无不晓事情底圣贤,亦无不通变底圣贤,亦无关门独坐底圣贤。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那个事理会不得?”[17]须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8]这是朱熹晚年教诲漳州高足陈淳之语,旨在纠正学者“关门独坐”,而“以为圣贤”的倾向。他对陈淳说:“然也事事理会过”[19],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等等,无不通晓。他希望陈淳不要局限在窄狭的一隅“孤陋寡闻”,“须出四方游学”,放开去做“下学”工夫。[20]
朱熹还认为,道德无妨事功,事功必待于道德,须是才德兼全,体用兼尽,方可为圣贤。他说:“有禹汤之德,便有禹汤之业;有伊周之德,便有伊周之业。”[21]倘若“东倒西擂,东边去取奉人,西边去周全人,看人眉头眼尾”[22]一事,那只能是“德之贼”,空谈心性道德,绝“不可与人尧舜之道”[23],成为圣贤的。
朱熹的人格标准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看其行为善恶,中一层次是观其动机为己或为人,最高层次是察其内心体验,即所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他说:“盖有以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24]这是一种人格境界。道德的自律和意志的自由,是这种人格境界的主要标志。达到了这种人格境界,便能超脱个人利害得失,视富贵如浮云。中国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正是从这种人格追求中汲取了精神力量。
(五)朱熹的理想人格有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人生是在理想我(即人关于自身未来的最高价值追求)与现实我的不断冲突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人格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教育是人文的教育,即在履行实践中培育人们的道德人格。一旦人能够充分地保护自已的生命理性、道德理性,才能体现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理想人格作为一种对人性完善的憧憬,其中蕴涵着一个逻辑前提,即人性是可以改变和塑造的。朱熹把人性可以为善,作为他的理想人格的逻辑出发点,并提出人格造就的现实可能性。
现实的人性中总存在着许多非人性的东西,而这种非人性的东西正是人类自身追求理想人格中应该摈弃的。这种摈弃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25]
从上述可知,朱熹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具有德性之心(即仁爱之心)、道德自觉、道义追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其实,朱熹的理想人格在根本上是使人成为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化身。在他看来,人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道德的人,道德的行为,道德的原则,才能使自己在行为上合于道德规范,成就理想人格。
二、朱熹理想人格追求对现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朱熹的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有许多的内容是可供现代道德教育和现代社会生活借鉴的精神资源。当代,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发展时期,面对整个社会对人文精神的要求,对道德水平的提升,对价值体系重建等,这些都使如何建立当代理想人格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朱熹的理想人格追求为现代人格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 朱熹所崇尚理想人格有助于保持人性的伟大和尊严
朱熹指出:“人是天地中最完善之物,天能覆而不能载,地能载而不能覆,恁地大事,圣人独能载成辅助之,况于其他。”[26]人作为天地之间的道德主体,能尽己之性尽物之性,甚至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人变得与天地一样伟大。而人性之伟大在于人有道德,圣贤就是这种道德化的人格形象。朱熹认为要保持人的道德本性,必须格物致知,这是明理知理的阶段,格物致知“是知得分明”[27]。
格物致知是于事事物物皆知其所当然与所以然,但这还只是具备了成圣成贤的条件,还必须为行所知,即行理循理的实践,从而真正达到圣贤人格的地位。江西陆九渊去世后,陆氏门人包显道率人到福建来,向朱熹问学。朱熹一见面就说:“而今与公乡里平日说不同处,只是争个读书与不读书,讲究义理与不讲究义理,如某便谓须当先知得,方始行得。”[28]在此,朱熹认为陆氏本意未尝不教人做圣贤,但不读书穷理,无法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道德行为的具体规范,这样的道德实践就是一种缺乏理论指导的盲目行为。他对另一个陆氏门人又说:“尧舜可以生知安行”,而“他人须穷理,知其为仁为义,从而行之”[29]。这就是说,要保持人性的伟大与尊严,首先要懂得道德,要确立社会所认可的人格形象。现代人格理想的建构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大背景。朱熹的圣贤人格,是中华民族所认同的理想人格。
(二)朱熹对理想人格追求有助于在教育过程中体现自主性
个体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选择具有主观独立性。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是庞杂的,作为社会对每个人的影响因素,相对每一个自我而言,还是外在的、异己的东西。个人可以接受它,也可以拒绝它;可以这样接受它,也可以那样接受它,这一切都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意识如何评价和选择它。正是因为人格意识形成的这种“自主性”,才有了人们各自不同的理想和目标、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使人格呈现出独特的和丰富的多彩性。
人格意识是人格发展的动力。社会是一个价值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一种价值关系。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及未来自我状态均以一定的价值标准作为参考系。个体的价值参考系不是自己空想的结果,是社会价值观念以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在个人心理的内化与沉淀。个体对人生、社会及相互关系的价值理解不同,现实我与理想我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不相同。理想我与现实我不可能完全统一,它们之间的冲突具有必然性,这种冲突形成自己内在的心理张力,成为人格发展的内驱力。
(三)朱熹对理想人格追求有助于抑制人们过分的趋利心态
市场经济具有强烈的趋利性。市场经济的互利中心是一个“利”字,以主体利益为本体。它可诱使一部分人为攫取眼下的暴利和自己的私利,而采取反伦理的方式从事活动,产生道德人格上不良的习性,如自私,狡诈、不择手段等。今天在精神生活领域还存在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问题;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党风政风受到损害等。
市场经济的发展,逐利成为一种驱动力,对于种种的社会弊端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朱熹说:“将天下正大的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30]又说:“将古今圣贤之言剖析义利处反复熟读,时时思省义理何自而来,利欲从何而有,二者于人孰亲孰疏,孰轻孰重,必不得已,孰取孰舍,孰缓孰急。初看时似无滋味,久之须自见得合剖判处,则自然放得下。”[31]应该说,道德是人类的本质需要和价值期待,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和历史主体超越个人狭隘性和功利局限性,人类在长期社会活动中形成了区别于动物的,使人成其为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成为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生活准则的基础。
人类社会生活需要互爱、互助,需要自我约束,需要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是非准则;正是在此基础上,才会沉淀为人的道德人格,从而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境界,落实人性终极价值的文化表现。朱熹强调人格的道德性使人在市场经济中超越一切经济人狭隘的功利眼界和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性,达到人格的全面提升。
(四)朱熹对理想人格追求有助于人们克制物欲的诱惑
朱熹认为圣贤人格之所以高尚,就在于它有着较之物质欲求更高的价值追求。他提出的“存理去欲”思想,我们不应作绝对的理解,它实质是强调以社会规范和他人正当利益制约个人的欲望要求,这有益于人格尊严的培养。朱熹说:“一言一语,一动一作,一坐一立,一饮一食,都有是非,是底便是天理,非底便是人欲。”[32]“且如有白金遗途中,君子过之,曰:‘此他人物,不可妄取’,小人过之,则便以为利而取之。”[33]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个体在这样一个充满着物欲诱惑的社会,如果没有约束,必然是物欲横流,纷争不断,个体自我湮灭在物欲中,失去应有的人格独立和尊严。
市场经济是以每个个体的相对独立为前提,市场经济本身是趋利的,在缺少制约和法制不健全的条件下,个体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导致极端个人主义,逐步失去人之为人的本性。事实上,人们一方面在为自己的生存奋斗,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在担忧追求财富的欲望无限膨胀,会导致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失落。为此,我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不要忘记朱熹追求人格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不要忘记人文精神的信念。
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本性都需要有一种人格理想,对当下世俗的基本价值取向实行超越,为人的生活设立目的性意义,引导人们和时代超越平庸走向崇高,超越当下走向未来,超越世俗走向神圣。人格教育的关键正如朱熹所言,首先要“立德”。“立德”要有高尚的志向和操守,要有维护和弘扬人间正气的道义精神,这种道义精神是自己心中的最高信仰,表现为维护道义,见义勇为,不谋私利,急赴公难等。
(五)朱熹理想人格发展有助于在社会实践中锻造高尚的人格
朱熹强调人格中的道德性具有合理的价值,人作为社会的人,道德是很重要的要素。人生活在社会中,道德对人的言行起着某种内在的规范作用。没有这种规范作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就难以协调,道德对个人来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变得高尚。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国民的思想心理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建设不仅对科技水平、经济体制、管理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而且对经济建设的主体——人的现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现代化制度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培养和塑造具有现代人格素质的国民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不仅如此,现代人格素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目标,即人自身的发展。人格的正常发展必须是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人格的协调发展才能使人格向更高一个阶段递进和更高一个层次提升。现代社会的人格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素质等。朱熹追求的理想人格,对人格的规定是全面的,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促使我们全面发展人格。我们应该以朱熹追求理想人格的精神,为国民的思想修养、情感生活、文化素质、精神旨趣等提供健康的人文导向和精神食粮,促进人格的健全和人的全面发展。青年期是人格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期,标志着一个人的人格进入社会存在轨道的“初速度”。因此,要重视青少年理想人格的塑造。
在当今的舞台上,各国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加剧,这就要求当代青少年的人格素质必须是全面的,因此道德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至关重要。它是现代人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以及所实现的社会道德价值的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生理的心理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是人生的内驱动力,也是人为之奋斗和追求的目标。人有多种多样的价值追求,使人生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人关于自身未来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人生活动的灵魂和支柱。价值追求能否实现及实现状况如何,关系到现实人格不断的变化。
人的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价值追求的人生过程,也是人格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恩格斯说:“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34]所以,人对生命活动的选择和驾驭不是盲目的。在个体用于指导生活的理性精神中,必然凝结着社会向他提供的生活模式或价值标准。个体经过思考明确某种思想生活对自己最有意义和价值,自己便会以全部的热情和力量自觉地献身于这种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
我们今天的人格理想是时代精神的凝聚。新时代理想人格,是民族传统思想人格的现代化。它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想人格,还是我国现阶段全部社会生活中的新人要求,让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高尚品德的人,是当代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