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宜宾现代农业“6+3”特色产业为例
2022-11-18叶春燕宋林佳
叶春燕 尹 超 宋林佳
(1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宜宾 644208;2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7)
宜宾市在现代农业“6+3”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和深刻体会,将一号文件精神中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与宜宾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做到了当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在过去的几年中,宜宾市在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遇到了较多的难题和阻碍,需要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和指导方针,不断地总结以往的发展经验,在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借助现代化科技进行积极的创新发展,逐步有效地加快宜宾市三产融合发展的步伐,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
1 宜宾市三产融合现代农业“6+3”特色产业规划现状分析
1.1 宜宾市现代农业“6+3”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宜宾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路网四通发达,且农田水利设施设备完善,按照宜宾市发展现代农业“6+3”特色产业的总体规划的宏观角度来说,要求遵循以下五点基本原则:第一,在三产融合发展“6+3”特色产业规划的道路上,要严格遵守自然生态环境优先保护的原则;第二,通过以现代化的科技技术和互联网网络技术作为技术驱动力量,创新绿色农业开发的基本原则;第三,通过以主体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类型发挥积极的主体带头作用,进行三产融合规模化、园区化的发展原则;第四,通过以规模化农业产业带动农村农业合作社的创新模式,加强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的积极联动原则;第五,积极的研究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发挥市场主导地位,加强政府对基层农村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原则。在五大发展原则的核心指导和作用下,紧密的围绕宜宾市的三产融合进行积极创新发展,快速地形成宜宾市城乡融合发展创新格局,加快完成宜宾市现代化“6+3”特色农业强市的核心发展目标和规划。
1.2 宜宾市现代农业“6+3”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布局
1.2.1 宜宾市各县各区核心主导产业现状分析。宜宾市充分结合宜宾市自身的资源优势,包括交通条件、人文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工农资源等等,进行科学的资源优化配置,坚持“一县一特色”的创新发展宗旨和原则,将各个县和各个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的发展作为关键性的核心主导产业项目。长宁县和文兴县的竹产业资源优势极为明显,有利于发展成为以竹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创新产业园区;此外,宜宾市的翠屏区、高县、屏山乡的特色核心产业为茶叶生产和加工,由此可以将茶叶产业作为核心主导产业;南溪区的特色核心产业是以酿酒专用的粮食作为特色主导产业;江安县则是以水果作为核心特色主导产业等等。要紧密地围绕宜宾市现代农业“6+3”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市内各县各地区的主导产业进行有效的积极创新发展,做好科学的布局规划,积极打造完善系统的核心主导产业链。
1.2.2 宜宾市的特色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链布局规划分析。宜宾市在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在2019~2025年的产业规划布局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安排部署,宜宾市要重点打造五个百万级以上的核心特色产业基地,分别是100万亩优质晚熟柑橘示范产业园区;120万亩现代化竹林核心产业加工基地;130万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形成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旅”观光示范园区;200万亩酿酒专用优良品种种植示范生产基地;600万优良品质生猪饲养示范产业基地。积极打造11个生态绿色性质的加工工业园区。
1.2.3 宜宾市的特色三产融合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分析。宜宾市结合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地打造第三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对人文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以及通过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创新开发模式,将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打造宜宾独有的文化旅游名片。例如,“金秋湖”为核心旅游观光景区的宜宾早茶生态自然休闲旅游风景区,科学有效地对“天宫山”独具特色的“天府龙芽”有机生态茶园进行旅游休闲度假精品产业园区的打造,积极利用“蜀南竹海”在世界范围内现有的知名度,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康养”度假“文旅”小镇,“五粮液”和核心文化内涵的红高粱酒文化乡村旅游观光度假景区,大雁岭“川红工夫”茶文化天然氧吧休闲避暑度假旅游景区等等。
2 宜宾市现代农业“6+3”特色产业三产融合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2.1 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的农村三产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宜宾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处于积极探索的发展研究阶段,真正的三产融合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的三产融合发展层次较为一般,还没有形成科学可持续的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先进体系。第一,宜宾市当地特色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发展延伸程度不够深入,大量的农副产品暂时均未达到深加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并且在农产品加工质量、加工环境、加工设备条件上都存在较大的制约性;第二,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没有做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第三,农村的基础物流、快递、储存、电商等覆盖度较为欠缺,不利于三产融合的创新快速发展;第四,现阶段市场业务方面的开拓专业和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口碑,导致了市场的竞争力较弱。
2.2 联动体系不完善。第一,宜宾市知名企业、以及农业发展优质龙头企业,与宜宾市各地方的村民、乡村合作社、乡村农业基地、农业产业园区的联动不明显,例如,以宜宾“五粮液”酒厂为首的知名企业,与宜宾市地方的高粱产业园区的联结不紧密,酒厂有自行的酿酒精粮收购渠道,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地方高粱农业种植基地合作不够深入和持续;第二,农村农业合作社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力和影响力较小,合作社的劳动力有限,导致了发展速度缓慢,社员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第三,村民对合约法律法规的认识较为浮浅,没有良好的履约精神,导致和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难以达到要求的标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2.3 缺乏优秀的人才队伍。要对宜宾市三产资源进行充分的融合发展,就需要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市场经济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思想觉悟较高、掌握现代化科技技术、对农村基层环境较为熟悉的综合素质极高的优秀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专业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创造更多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进一步为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一支具有专业能力和思想觉悟高的精英队伍。
3 宜宾市现代农业“6+3”特色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策略
3.1 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1.1 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地方的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并且无论是管理经验,还是经营理念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科学有效地推动三农产业融合发展。要积极发挥地方龙头企业的市场主导影响作用,通过“企业+农民”、“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模式,充分地发挥带头作用。
3.1.2 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积极地鼓励农民采用多种形式的产品销售,例如通过互联网电子平台进行销售、网络直播等渠道。把自然风光资源较好的地方,以创新的模式建设都市周边农家乐、采摘垂钓农庄、田园生活体验乐园等。
3.1.3 探索成立经营主体联盟社。积极地建立以农民、地方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为核心主体的联盟社群,成立三产融合创新发展联盟委员会,发挥三者共同的优势,从资金方面、专业技术方面、综合管理方面进行优化整合。
3.2 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3.2.1 纵向延伸产业链。第一,有关部门积极辅助农民在农作物种植、家禽家畜养殖的过程中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第二,农作物的种植以及禽畜养殖的后期要提前介入进行技术指导,保证农产品和家禽家畜产品的加工、贮存、物流、营销等环节的科学有效进行,加强农副产品经济附加值的提升;第三,减少农副产品的中间商销售环节,通过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进行直销模式,例如,促进农业合作社加强与本地大超市、医院、中小学和政府食堂的合作。
3.2.2 横向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第一,加强地方规划部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发挥传统文化活动的影响作用,深入利用人文资源、农村手工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打造精品度假休闲农家乐和娱乐山庄等等。第二,深入地挖掘地方特色民俗活动,提供周边城市的周末度假亲子游、避暑聚会、会议活动等特色服务项目。
3.3 完善农村三产业融合服务
3.3.1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地打造信息技术中心,将电子商务和电商营销的综合业务积极应用到宜宾农村的产业体系当中来,利用媒体对地方特色农业项目、特色民俗旅游活动、特色亲子度假山庄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
3.3.2 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第一,以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从本地村民当中挑选具有潜质的优秀农民进行培养,通过在龙头企业实习工作的模式,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第二,加强和地方职业院校的紧密合作,通过一边教一边实习的职业教学模式来培养优秀年轻人才;第三,邀请发达地区的一些专业的优秀人才到宜宾进行现场教学,也可输送定向学徒到江浙一些优秀企业培训学习;第四,行业内的优秀专家和高校教授不定期到农村基层进行指导,针对村民中思想觉悟高、执行能力强的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例如,宜宾市选拔本地的定向人才到杭州“狮蜂龙井”产业园区进行深造学习,将“狮峰龙井”的茶叶文化产业园区的经营管理模式、生产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形式进行深入地学习,并应用到本地茶文化生态庄园中。
3.3.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第一,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和影响,对三产融合发展的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减免税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鼓励农民和合作社进行科技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服务社会,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第二,对宜宾地区各地农村的特困户以及大规模养殖户、种植户不仅要给予财政补贴,而且要给予保姆式的技术指导,保证增产增收;第三,整合各方资源,将社会资金引入到三产融合的农业“6+3”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例如,和顺丰快递合作,开辟一条水果、牛肉、其他农副产品的生鲜快递供应链,或者跟宜宾当地的大型超市进行紧密的合作,促进宜宾地区的农产品进入超市和社区,通过和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开发亲子种植乐园、幼儿自然农耕生态体验园区等项目。
3.3.4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宜宾乡镇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进创新模式的金融服务政策,第一,在各地农村增设银行金融服务网点,例如增加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的营业网点;第二,加强惠普金融进入农村的发展速度,并简化申请条件和审核周期,促进惠农信用贷款、农业专项贷款等金融服务的发展;第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现代化社交平台,积极宣传农村民风民俗、特色餐饮、特色活动等,鼓励农民进行直播,打造个人农民文化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