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幼小衔接阶段心理现状分析及疏导策略
2022-11-18李玉玲
李玉玲
(安阳市东关小学 河南 安阳 455000)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进城务工人员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生活和心理问题。很多进城务工子女都处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时期,孩子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主要问题,随着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对孩子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这些都影响着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并适当的予以干预,以期为促进其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1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1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普遍有较强的自卑心。其原因主要有:①教育资源不均衡。虽然政府强调教育公平,但实际上农村学校硬件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和城市学校还存在一定差距。②交流沟通有障碍。很多农村的孩子讲话是用方言,而城市孩子们都是讲普通话,从讲话上就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往往农村孩子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生活环境和成长轨迹的不同,使得农村孩子总是表现得很自卑。
1.2 进城务工子女性格普遍内向。城市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这使得城市孩子们普遍性格活泼、更加外向;而农村孩子由于受传统的农村固有观念的影响,普遍性格内向,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弱,只是从书本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从而导致了他们内向的心理特征。随父母到城市后,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征。
1.3 进城务工子女适应社会能力较弱。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具有很大的差异,农村孩子在农村传统的稳定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他们的活动范围只是局限于农村周边,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很少,这样,使农村孩子的认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农村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导致在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中就很难适应。
2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疏导策略
2.1 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为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流动儿童就学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体现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变化性。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维护进城务工子女利益的政策法规,将其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2.2 加快消除城乡教育的不均衡。我国的城乡二元管理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快消除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农村孩子能够与城市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在流入地为农村孩子提供义务教育的机会,减小他们的心理落差,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2.3 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辅导。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疏导,尤其是对于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的孩子要加强心理干预,发挥心理教育的引导疏导作用,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变化,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改变错误的认知,为形成完善的人格奠定基础。
总的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国家及社会也越来越关注随迁子女的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为使他们能够更快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国家积极为他们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环境,为他们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