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基层治理模式研究
——以肇庆市广宁县为例
2022-11-18吴祥浩肖浩纯
吴祥浩,肖浩纯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510642)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加快,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层治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1 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模式及难题
乡村基层治理在乡村振兴的开展下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由于改革不够系统,基层治理一些顽疾仍然反复出现。当前,农村基层治理还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治理主体的“碎片化”。基层街乡是直面治理问题的第一道防线,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存在条块分割矛盾的问题。从横向看,由于部门间孤立的职能分工等多种因素,导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从纵向看,不同层级间由于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指挥工作,沟通协调存在一定困难,基层任务层层叠加,于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情况就出现了。
治理权责“模糊化”。各部门间各自为政、权力边界模糊及执法力量分散,缺乏高效统一的协调和决策方式。管理执法衔接不强,乡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你来他不来”“你呼我不应”的问题造成执法链的中断,职能部门相互推诿,效率低下。根据职责分工,行政权力和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些行政执法单位,基层事多却无权,造成“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局面。
治理效果“内卷化”。“内卷化”使得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组织关系改而不变、痕迹主义忙而少用及基层干部责大事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基层治理的效果,不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实践表明,新的治理困境需要新的治理模式,需要提高基层治理的能力,创新农村基层的治理机制。
本文试图从协同政府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改革进行研究。从中国的基层治理实践中构建基层治理创新的政策模型,以肇庆市广宁县“吹哨报到”为案例,创新以党建为主导的基层治理模式,并进一步展示其运行机理与管理逻辑。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治理模式——肇庆广宁县经验案例
为破解农村基层治理的难题,肇庆市广宁县各级党组织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在实地调研和提炼学习大量典型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打破部门和镇街“条”和“块”属性限制的“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新机制。之后相继印发了《广宁县“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服务基层工作新机制工作方案(试行)》《江屯镇“村居吹哨、镇街报到”服务基层工作新机制实施方案(试行)》等方案,并下发《关于报送“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服务基层工作新机制联络员的通知》,提出在试点基础上坚持从下到上、从上到下的有机联合,持续深化改革,推动了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成为广宁县2019 年自选特色改革事项,也是肇庆市2019 年改革试点。自2019 年4月全面推行以来,各镇围绕违法违章建筑清拆、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协同联合多个职能部门作战。解决了道路坍方、矿山综合治理和墟镇“六乱”等问题,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实践出一条横纵联合执法的道路,为基层治理提供宝贵经验。
2.1 坚持党建引领,转变统筹协调工作理念
以党建为先导,强化中心工作。党建是基层治理的导航仪,必须抓牢这根主线。肇庆市广宁县在推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根本原则,充分体现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吹哨报到”将各级各类基层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具体事项组织到了一起,将其自身创新机制的政治与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广宁县“吹哨报到”的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以党组织为中心枢纽,促进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互作,突破传统的科层治理模式,基层治理的权力架构得以重塑。
以人民为中心,将“哨源”对准群众。广宁县政府在推进“吹哨报到”的工作中遵循了以人为本、向人民负责和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思想。以切实解决群众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向街乡镇的民众赋权,及时纾解基层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和闹心事,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街道吹哨”坚持“哨源”来自群众,注重形成眼光向下的工作习惯,以群众满意度为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动能转换。
2.2 形成链条式执法,破除条块分割缺陷
吹哨精准、报到及时、权责落实。肇庆市广宁县“吹哨—报到—落实”的执法模式从现实出发,打破碎片式执法模式,解决了基层治理中“条块化”的分割问题。在“吹哨报到”的机制下,部门与部门间共同面对的是问题的解决。从基层的“吹哨”到团结行动的“军号”,肇庆市广宁县重点解决民生所需、工作重点和应急处置3 个方面的治理难题。当“吹哨”吹响,有关主责部门积极响应,到场协同基层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吹哨”机制赋予了基层调度各执法主体指挥的权力,有利于村居干部权责的落实。
设置“吹哨”层级,严格限时报到处置。广宁县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将哨声设置为“平急哨”“紧急哨”“加急哨”“特急哨”4 种级别。之后逐步深化完善“吹哨”种类,适当增加了“预警哨”“密哨”。随着改革深入,广宁县对“吹哨”事项进行科学研判,细化“吹哨”清单,进一步明确“吹哨”内容。积极促进该机制向横纵推广,将机制向部门、社区和村延伸运用,探索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村居吹哨、镇街报到”“群众吹哨、村居报到”等机制模式。
2.3 下沉执法力量,提升执法效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人少事多的局面,使得乡镇政府在面对部分工作时并不高效,难以实现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广宁县从各执法部门抽调骨干人员进驻乡镇,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共商共治综合治理。通过具体事项来调度工作人员协同执法,提高了执法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同时,通过构建协同机制,促进人员的流动,让骨干力量下沉,做到“事不完,人不走”,广宁县“吹哨报到”的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2.4 完善监督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完善监督机制,跟进责任追究。广宁县通过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对一些应哨后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事项等实行挂牌督办,最大限度地提升机制实效。广宁县纪委监委、两办督查室也全程跟进“吹哨”事项进展情况和部门履职尽责情况。
3 总结启示
构建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现状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肇庆市广宁县“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改革,在实践中结合实际不断优化治理模式、持续丰富改革内涵,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推进体制创新、走好群众路线。切实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功协调了街道和部门的关系,实现了执法主体的权责统一,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其显著成效为基层治理创新体制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3.1 党建引领发挥各部门协同促进的治理优势
“吹哨报到”实践成果充分表明,党建引领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先进力量。落实基层治理,必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努力推动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遵循,抓住党建龙头、聚力街道乡镇、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努力建设宜居生活。
3.2 问题导向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更为繁杂的问题。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一是要聚焦准问题,求真务实,解决群众最忧最急最盼的问题;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克服形式主义;三是要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收获更多成效。基层干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入户走访、开展座谈会和征集整改意见等方式,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和听取意见,合理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形成共识,吹动哨子,合力解决问题,让自治不再悬浮于实际问题之上,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3.3 因地制宜构建成功治理模式的长效机制
肇庆市广宁县条块协同的执法机制,为下一阶段的基层综合执法改革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然而也存在一些研究的不足。当街道赋权全面铺开,即使权力赋予有能力的基层干部,但是否能自如开展是一个问题。因此,在未来要做好事权、财权和人权方面的改革,确保“让渡”给基层的“权”,“有人做”,也“有能力做”。依托上级派驻到乡镇的精锐人才基础,乡镇要抓住机遇,构建一支“一专多能”的行政执法队伍。
4 结束语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新形势与新问题,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出现,亟待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理模式。面对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基层治理更需寻找新的突破口。通过实践证明,“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模式可以打破部门主义的壁垒、打通基层与主责部门的沟通渠道,各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实现了政府与基层党组织的联动,这对于我国改善基层治理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通过执法力量下沉带动权力下沉,深化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运行机制,基层治理有效性得以提升,这也为我国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