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2022-11-18○李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非学历学历办学

○李 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芯片、量子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单纯的学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从业人员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人们仅靠一次正规的学历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已经无法应对未来工作需要。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学历教育的补充,是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2021年1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对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推进综合改革、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发展质量,提出指导意见。地方院校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行继续教育的关键主体。强化地方院校继续教育,构建“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型社会,对于新时代落实人才强国发展战略,提高从业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地方院校继续教育的内涵与定位

纵观继续教育的发展历史,继续教育一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形式和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根据继续教育的对象、特点,学者对其定义进行总结:继续教育是即将或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基于学习和适应工作、社会发展需要,而主动进行的一种大学后非学历追加教育。当前,地方院校具有成熟规范的学历教育体系和丰富的教学师资、资源,对于发展继续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地方院校继续教育教学体系中普遍包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根据地方院校的办学特点、新时代经济社会主要矛盾以及社会群体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来看,地方院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教育是地方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经

继续教育是地方院校直接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地方院校在制定继续教育培养方案时,应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地方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为推动地方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地方经济特色,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型、专业特长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地方院校只有充分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社会发展的特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做到精准定位、有的放矢,才能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体系,为专业技术人员赋能,提升地方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各类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机遇。

(二)继续教育是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分为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是学员通过阶段性学习,完成本专业学习要求,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的过程。学历继续教育能够满足社会人员提升学历层次的需求。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方院校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减弱。相比较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旨在帮助学员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用技能。在招生录取、培养方案、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上没有硬性规定,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灵活参与,极具灵活性和实用性。继续教育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自学考试、校企合作项目等。这恰好满足新时期社会成员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全面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因此,地方院校的继续教育将大力发展为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

(三)继续教育是面向在职人员提供知识技能的教育

继续教育的对象一般是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人员。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原来在校学历教育获取的知识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工作技能需要。作为一种学历教育的追加教育,继续教育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人发展和技能提升需要,提供有关专项知识教育,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掌握有关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

(四)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一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它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教育立足个人工作生活不断发展和提升,对于个人自我实现和整体社会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继续教育是普通民众接受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途经。新时期,我国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每个人在一次正规的学历教育中所获取的知识只是其一生所需的一小部分,其他大部分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都需要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继续教育获得。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全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对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起着关键作用。

二、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地方院校继续教育普遍存在重视不足、学历导向、与社会脱节、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

(一)对继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力度欠缺

通过实际走访地方院校发现,继续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地方院校对于继续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理解不深刻,继续教育缺乏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许多人认为继续教育是“二类教育”,是“非正规”教育,是为了那些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参加学历教育的成人提供一个学习机会,在学科建设、培养方案、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方面都设置得偏易偏低,师资力量较为短缺,影响了教学质量。有的地方院校将继续教育当作增收工具,导致继续教育在地方高校教育体系中地位较低,学习成果社会认可度不高,逐渐被边缘化。

(二)继续教育结构失衡,学历导向严重

一直以来,地方院校继续教育普遍以学历教育为主,而以专业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开展较少,结构严重失衡,无法满足地方社会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期望。这是由于早些时期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小,很多人通过常规考试无法获得接受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和学历的机会,社会上学历教育的需求较多。地方院校学历继续教育满足了这部分人群获得学历的需要,同时又能为院校创收,导致学历继续教育在前些年十分热门。而非学历继续教育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导致地方院校对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热情不高。近几年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考录取率逐年提升,学历继续教育需求逐渐减少,地方院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历补偿功能正在日益减弱。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和在校生数近年已趋于饱和,非学历高等教育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当前,许多地方院校对继续教育发展的社会需求和阶段性规律缺乏思考和认识,仍然停留在惯性思维,导致学校的继续教育仍然以学历教育为主,既严重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初衷和定位,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单一,缺少特色

在新时代这一历史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需要十分强烈。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应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采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地方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大部分地方院校缺少对地区产业结构和行业需求的深入调研,不仅延续了原有的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而且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方面缺少自身特色,无法顺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地方院校继续教育的需求。

(四)信息化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随着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各种社交媒体技术流行,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逐步习惯于使用智能终端,通过可交互的融合媒体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相比一些市场化教育平台,虽然大部分地方院校继续教育提倡信息化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网络技术、平台技术、移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整体运用较少,日常教学主要还是结合教案课件,以课堂讲解和单向知识传递为主,信息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教学形式较为枯燥、单一,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民众的学习需要。

三、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发展路径

新时代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围绕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遵循“需求导向、服务公益、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通过办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形成开放、高效、融合的地方院校继续教育体系,引领和服务全民终身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转变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

当前,我国处于落实“十四五”规划、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链,对于培养造就适应区域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院校作为提供继续教育的主要力量,应转变传统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办学定位应从补偿教育转向能力教育。过去将继续教育定位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偿教育。从新时代继续教育的本质内涵、定位来看,继续教育作为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向的对象、教育的目的、承担的作用使命更加清晰明确,即面向在职人员提供知识技能教育,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归根结底,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应该基于能力教育定位开展教学活动。

二是教育形式从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科学合理地统筹发展。继续教育的本质是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在当前地方院校普教扩招、学历继续教育需求见顶、专业技术人员大量短缺的现实情况下,地方院校应认识到继续教育发展的社会需求和阶段性规律,逐步扩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特定需求。从体制机制上明确非学历教育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从政策导向上制定有利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办法,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分配更多教育资源,在评优奖励等方面适当向非学历教育倾斜;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出台措施吸引和鼓励学校内外专业人才参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事业;从课程内容设计上来说,根据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开发和完善适合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此外,在地方高校现有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放弃学历继续教育,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统筹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布局,避免产生相互制约的效果。

三是教学内容从理论教育为主转向实用教育。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更多的是基础教育、理论教育。继续教育的对象一般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来说,其学习目的性较强,主要是提升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满足自身工作方面的需要。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应偏向实践性和场景化,例如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加入案例分析、场景模拟、实验操作等。

四是教育目标从系统化教育转向短期专题化教育。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绝大多数社会公众不具备大段的空闲时间,一般是利用碎片化的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地方院校继续教育还是以系统化的知识教育为主,有完整的培养方案、全面的课程体系,这并不适合新时代社会群体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教育目标应该从系统化教育向短期化、专题化培训转变,例如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

(二)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组织的方式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改变了教育模式以及社会公众获取知识的习惯,也为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依托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地方院校教育效率、效果和管理水平,实现地方院校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在地方院校继续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针对招生报名、学员信息管理、教育过程规划等各环节,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和改造升级统一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学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报名参与、填报信息、选课;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审核学员的报名信息,管理学员的学籍信息、学习成果信息、考核结业信息,进而提升继续教育全过程管理效率。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学员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时间、地点、学习方式。首先,可结合视频点播技术开设网络视频教育,将课程提前录制好,学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多次点播或下载学习。其次,基于视频会议或直播技术,例如采用钉钉、腾讯会议以及其他线上视频会议平台可以开展实时线上直播教学,学员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加入直播参与学习,通过网络视频通话面对面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直播过程一般可以录屏下载,以供反复学习。再次,可搭建在线综合教育平台,整合课堂视频教程、文字教学资料、课件PPT、课后考核等资源,提供全方位交互式课程学习,学员采用电脑、智能终端线上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参与部分或全部学习,可以自我管理学习进度,按平台的学习记录继续开始未完成的课程学习。学员可以通过弹窗消息、讨论区进行提问和互动讨论。

三是创新教学效果评价考核方式。根据继续教育临时性、短期性、灵活性等特点,考试宜采用线上为主的方式。依托信息技术搭建线上考试平台,基于在线考试平台,根据知识点题库随机生成试卷,学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远程在线参加考试,检验学习效果,满足继续教育学员的灵活性需求,同时提高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整合资源要素,形成协同互补的继续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地方院校作为继续教育主要办学力量,应提高责任意识,通过整合全社会各类要素资源协同发力,形成优质高效、特色明显、资源共享、协同互补的继续教育体系。

一是发挥地方院校学科优势,打造继续教育品牌。地方院校应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全日制优势专业和高素质师资队伍,开发和积累优质课程资源。在继续教育推广过程中,应树立品牌意识,优化教育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形成自身品牌。

二是整合互联网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普惠共享。目前,教育领域陆续衍生出多个在线教育平台和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例如,慕课平台、微课、云课堂、网易公开课以及B站等其他众多互联网内容平台。地方院校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办学经验优势,在特定的继续教育专题领域整合互联网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传播和普惠共享。

三是地方院校应发挥继续教育办学主体优势,充分与其他市场主体沟通协作,形成协同互补、可持续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首先,与政府机构、企业建立长期的常态化继续教育培训合作机制,拓展教育经费来源,为政府、企业职员量身打造实用有效的培训计划课程,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其次,摒弃传统的独立办学思路,树立合作意识,与其他继续教育市场主体(包括行业协会、继续教育基地、培训机构)充分开展合作,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形成协同互补、可持续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非学历学历办学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RCEP对我国非学历教育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让非学历教育监管“长牙齿”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非学历教育实践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知识无力感
试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甬台高校学生交流(非学历生)的实践与发展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