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管理下的“五位一体”发展新模式

2022-11-17贾洪湘高丽丽杨卉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2年20期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学校

贾洪湘 高丽丽 杨卉

“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促进深度融合,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树勋小学掀起了“互联网+”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学校管理团队开始探讨如何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如何使百年老校实现智慧化管理、现代化发展,并适应时代需要,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在不断研究、实践及迭代赓续的立与破之间,学校逐步实现了各领域的融合、变革与创新,促使学校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学校提出打造教育信息化品牌的基本方略,确定了以环境建设、教师发展、教学科研、学生成长、空间与资源管理为五大主要内容的互联网环境下的现代化发展链条。以“互联网+”思维管理下“五位一体”发展新模式(见图1)为统领,从作业改革、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学生成长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成效显著。

一、探索出了现代型教师培养模式

1.创立现代型名师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打造多元金字塔式名师引领、协同驱动的名师团队,逐步形成独特的树勋小学现代型教师培养模式:名師引领—草根研究—高研培训—以赛促培—开放讲学—联盟交流。其中以赛促培有效推动了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学校获得部级优课数量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学校还连续16年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大赛,共有40多位教师获得一等奖。通过现代型教师培养模式,学校培养出了一批业务精湛、勇于开拓的前沿“种子”教师,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教师也实现了共同进步。

2.以“3+X”多元混合式研修模式促进教师整体提升

学校探索出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3+X”多元混合式研修模式。“3”即三个微能力点,“X”是学校给教师提供多维工作坊,使其与学校现有的各类小团队互相结合,让教师根据自身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教育理念。“多元”指学校引导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专题研讨、小课题研究、教研组活动等进行自主学习,并把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使教师从理论到实践均得以全方位提升。

“3+X”多元混合式研修模式互相依托,尤其给跨学科学习及项目式学习提供了空间与途径,从而全面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二、创新了四种课堂教学模式

为在教学领域促成由教到学的转变,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目标,打造“学的课堂”的教学品牌,通过信息技术给每个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学校构建了不同数字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1.基于学科教学平台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这一学习模式包括“导、放、梳、助”四个环节。“导”即进入情境,提出问题;“放”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梳”即梳理新知,纳入结构;“助”即运用规律,发展创新。这种自主探究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教育认知的主体,达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通过实践探索,教师利用学科教学平台组织教学,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最终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提升。

2.基于Wi-Fi环境下智慧课堂的一对一多元互动式学习

一对一多元互动式学习即通过导学定向、点燃智慧的前测及多元互动、生成智慧的平台自学,让学生们合作对话、共享智慧、交流收获,最终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发展智慧。在移动端Wi-Fi环境的支撑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最初的利用网络教室进行学科学习过渡到了现在的“智慧课堂”理念下的 一对一多元互动式学习。

3.基于云技术环境下的翻转式课堂学习

翻转课堂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树勋小学教师优选云教育平台,然后把课前制作的微视频、学习资源、前测试题上传到学习空间,给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自学后通过云教育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课堂上通过交流、互动等形式质疑、解疑,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基于智慧环境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包括前置学习(大数据学情分析)、自主探究(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教师及时点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混合式学习,学会质疑)、解决问题(教师引领、同伴互助、自我领悟、检测反馈)四个阶段。

三、实现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

1.构建了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信科+”特色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新时代少年,学校把信息技术组与科学组合并为信科组,并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教师参与信科教育。学校还结合国内“互联网+”行动和国际STS(科学、技术、社会)理念,注重统整、融合和创新,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研学活动等,并提出“信科+”概念,构建和实施了“信科+”特色课程体系(见图2),即在生活、学科教学和各类教育活动中融合信科教育。

“信科+”特色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大量的数字资源课程,比如,“信科+语文”课程中融入了数字故事、思维导图;“信科+数学”课程中融入了七巧板、拼图、iPad象棋等;“信科+英语”课程中融入了电影片段配音;“信科+美术”课程中融入了iPad绘画、动漫、电脑美术;“信科+思品”课程中融入了3D电影视听。另外,学校还开设了机器人教育、微电影制作、无人机航拍、3D创客、数码采集制作、航模教学等信息技术类和科学类课程,成立了寓教于乐的社团,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学校提出了“艺体信科,自信少年”的培养目标,以便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课堂上,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学生与计算机之间交互协作,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中,这也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改革了评价方式

学校在学生评价改革上下功夫,制订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标准,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占学生学业成绩的20%,其余80%为期末测试成绩,将这两部分成绩累加起来,就是学生一学期的素质教育总体评价结果。

学校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历时2年完成了“树勋标准”的制订,并付诸实践,教师按照这些标准规范学生的学业指标,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做到提质增效、五育并举。标准在7个学科领域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一举措得到众多联盟校和国培项目骨干校长的赞誉。

学校通过大数据对教师进行科学客观的量化考核,培养教师们的数据素养,管理团队利用大数据进行日常考核、学業评价、卷面分析等,大数据让评价更有实效性和导向性。

四、建立了教学电子资源库

学校筹备建立了包括精品教案、优质课件、试题题库等在内的教学电子资源库,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对每学期的优秀命题人进行表彰。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学校结合实际又增加了“作业优库”项目。同时,学校构建了以校为本的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横向整合、纵向延伸,从教学、作业、评价、反馈四个维度设计各学科的作业,这一模式先后被省、市电视台宣传报道。

电子资源库的完善,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教师们借助电子资源库制作的课程“我眼看世界——系列研学旅行主题活动”在吉林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征集中获得一等奖。

五、效果与反思

1.以“树勋+”教育联盟带动各校“抱团”发展

学校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联动的方式带动大学区6所成员校发展。学校创立了“树勋+”教育联盟,现已在全国拥有30多所联盟校,学校成立名师讲学团到全国各地讲学示范,并以开放办学的理念不断举办培训活动及迎接全国各地考察团来校学习。学校本着“树品牌、勋未来、联资源、盟发展”的宗旨,与联盟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学校还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一直与山东省青岛永平路小学及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铁路小学校、吉林市永吉县口前镇中心小学、白山市抚松县外国语学校等兄弟校进行网上交流共研,开展“云集备”等活动,让很多农村薄弱学校或其他兄弟学校因与树勋小学教师共同教研而受益。

2.教师团队的整体信息素养得到提升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第一阶段推进过程中,学校有137名教师参研,参训率、学习率、合格率均达到100%,参研教师全部通过培训,经过专家评审,学校有85个案例被评为优秀能力点案例,22篇论文被评为教学典型案例。现在,全校教师都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课堂教学效果。

2021年,学校组织教师结合平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实践编写了《混合学习环境能力点深度解析》一书,现已出版发行,另有部分教师参与了其他相关系列丛书的编写。这正是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及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诠释。

“互联网+”思维管理下“五位一体”发展新模式的创立,系统化实施,螺旋式发展,成为整体推进学校信息化品牌发展的创新亮点。同时,经过深度研究,学校把这一模式打造成了可复制的模式,并与越来越多的联盟校交流互动,推广经验,取得了较好的反馈效果。今后,树勋小学将继续踔厉奋发、与时俱进,欣欣然地行走在信息化发展的高速路上!

猜你喜欢

互联网+信息技术学校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