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清廉用车的家风故事
2022-11-17孟红
孟红
新中国成立至今,反腐倡廉工作一直是我党的工作重心之一。在这方面,朱德、刘伯承、贺龙、罗荣桓等开国元帅们始终坚持不懈地在全党全社会弘扬廉政文化,树立正气清风。仅就他们和家人及其身边工作人员的用车问题,就为我们作出了模范榜样。
一
功勋卓著的朱德一生都不骄不躁、谦虚低调、严以律己。朱德认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不是耍威风、摆架子的“老爷”,而是人民的公仆,他们的子女不是“公子小姐”,而是普通群众的一员;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不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的,而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为此,他严禁子女利用父亲的职位便利享受任何特权,为家人规定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
早在烽火岁月,朱德就不让子女们搞特殊。他的儿子朱琦在同父亲失散多年后于1937年到达延安,朱德并未偏爱儿子或为弥补父爱就将之留在身边,不久就把他送到基层部队去锻炼。1943年,朱琦在战斗中负伤而致腿残疾,伤好后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工作。
有一天,毛泽东、朱德以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道去看戏。朱琦和朱敏(朱德的女儿)也跟着去了。演出结束之后,大家开始往回走。有热心的党内同志看到朱琦行动不便,就好心地提出让朱琦搭乘自己的汽车一起回去。朱琦听了表示同意,就坐上了那辆车。可谁都没想到的是,紧接着出来的朱德看到了这一幕后,立即对已经坐在车里的儿子命令道:“你下来,步行回去!”面对这种情况,现场众人一片惊讶。朱琦不敢忤逆,只能乖乖地拖着自己的伤腿,又从车里出来了。
可事情到这里还没完,等朱德自己乘车回到家里后,惊讶地发现朱琦已经先自己一步在门口站着了,便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朱琦回答:“我是站在驾驶室外的踏板上回来的。”朱德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向警卫人员进行询问。等他弄清楚情况后,又把儿子找来严厉训斥了一番:“你占了警卫战士的位置,那人家就只好步行回来了,是吧?你呀,你……”朱德气得来回踱步,在稍稍平静下来后,又耐心地对朱琦说:“你想想,警卫战士的职责,就是要保卫首长的安全嘛。你占了人家的位置,战士不能随时行动,万一路上有情况怎么办?你妨碍了战士们执行公务,知道吗?”朱琦自知羞愧地低下了头,认真地说:“是我错了,爸爸!”
新中国成立前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对亲人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严格了。朱德规定,儿女们上班,孙子们上学,一律不得用自己的车子接送。他认为,小汽车是党和国家分配的工作用车,不是私有财产,除了本人工作使用外,家里任何人都不能使用,否则会养成他们的享乐思想和特权思想。女儿朱敏最小的儿子刘武曾动情地回忆说:“从北京师范大学到万寿路,爷爷要求我们必须走着去,或者乘公交车去,不准用公车接送。老人家最经典的话就是‘你们在人民之中是最安全的’。”
二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南京市市委书记、市长和军管会主任的刘伯承元帅,后来又担任了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留下了许多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故事。
南京解放不久,有人向刘伯承反映,少数政府工作人员、部队人员,不按规定手续购买车票,免费乘车;进入戏院、电影院和娱乐场所也不买票,看“霸王戏”。得知这一情况后,刘伯承非常生气,以军管委的名义,连续下发了“乘坐车辆须按规定购票(布告、军字第一号)”“进娱乐场所须购票入座(布告、军字第二号)”两个通知。这两项“禁令”一出,违纪现象顿时消失,广大市民拍手称快。刘伯承对此项纪律,更是率先做到,身体力行。
刘伯承夫妇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进城初期,他就对夫人汪荣华说:“战争年代,我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一打仗就把孩子寄养到老百姓家里。我们许多干部的孩子,都是吃乡亲们的红薯干和小米粥长大的。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绝不能搞特殊,要同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是。”
夫妇俩在电话间里张贴了一张“告示”:“儿女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供爸爸办公的,你们私事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这张“告示”,六个儿女无一例外严格地遵守着。夫妇俩还常对子女们说:“警卫员、秘书是上级分配给爸爸工作的,除爸爸之外,我们家属子女谁也没有使用的权力。”
刘伯承对用车问题要求更为严格。当时,刘伯承使用的是一辆旧轿车,车管部门为了他的安全着想,提出给他换一辆新车。他坚决不同意。刘伯承平时喜欢步行,外出开会或办事,只要路程不远,并且时间还来得及,他总是尽量安步当车。组织上派给他用的车,刘伯承也不准家属子女乘坐,夫人汪荣华上下班也是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一年四季都是骑自行车往返。
有一年冬天,南京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汪荣华很晚了仍然没有回到家,司机不放心,便瞒着刘伯承悄悄把车开出去,在半路上把正在步行回家的汪荣华接回了家。这件事情,后来还是被刘伯承知道了,他批评司机不该私自出车。司机解释说:“天氣不好,又是大晚上的,汪荣华骑不了自行车。”刘伯承毫不含糊地继续点明了其中要害:“骑不了车子可以走回来嘛!为什么非要开小车去接一下呢?你要记住,小车是国家配给我办公用的,家属子女不能随便坐,办私事决不能用公车!”
三
贺龙对子女疼爱有加是尽人皆知的,但是在教育问题上他却从不含糊。他向子女表达爱的方式就是严格要求。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有用之人、行大义之事的人生道理。他经常告诫子女:“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条件,用功读书学本领,不能追求个人享受。”
1955年,贺龙的儿子贺鹏飞加入了少先队。学校通知即将入队学生的家长到校开家长会。当时,贺龙因工作太忙,不能亲自前往,就叫警卫员代替他去开家长会。警卫员一进校门,就大吃一惊,这个小学的操场上停了上百辆各式各样的小车。警卫员一打听,才知道每个星期六都有不少小车停在这里,等着接孩子们放学回家。他随后就给毛主席、党中央写了一封信,汇报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贺龙知道此事后,严肃地对这个警卫员说:“你这样做是对的,用公家配给的小车接送孩子上学,这实在不像话,一是把孩子们娇惯坏了,二是影响太坏,工人同志看了会有什么想法?农民同志看了会有什么想法?下级干部、战士看了会有什么想法?民主人士看了会有什么想法?人民给的权利,我们可不能把它错当特权去乱用啊!我支持你写信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你要记住,今后规定绝对不准用公家小车送孩子上学,叫他自己出钱买票乘坐公共汽车。”
上初中时,贺鹏飞踢足球不小心把腿摔骨折了,休养了几天,傷还未完全痊愈,石膏绷带还没有被取掉,贺龙就督促儿子拄着拐杖去上学,还半开玩笑地开导:“不要矫,要坚持,打仗的时候,带着伤不也一样执行任务吗?”可即使是儿子打着石膏、拄着拐杖去学校上学,贺龙仍不准公车接送,而是自费包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每天负责接送儿子。当时,有些老战友认为贺龙不近人情,而贺龙却说:“儿子本来就是普通一员,正好借机让他受到磨炼,把未来的路走得更好。”
四
开国元帅们的廉洁用车故事,可谓俯拾皆是。
比如,北平刚和平解放时,有一次,北平警备司令部副政委莫文骅向叶剑英汇报说:“警备部队守卫的一座仓库里有一批车子,可战士们一辆也没有动用。他们成天跑路,能不能给他们解决几辆值勤用车?”叶剑英反问道:“批一些车子给他们,以便值勤,完全应该。可是,现在要东西的单位太多,我们军管会所属单位应该以身作则,起到模范作用。宁肯咱们自己吃点苦,也要尽量把东西分给别的单位才好。我们之间的个人关系很好,但是权力不能私相授受啊!老莫,你说对吗?”
比如,罗荣桓元帅的儿子罗东进和女儿罗南下上小学时,学校离家很远。有一次,周六学校放学晚了,家人派车去接了一下。罗荣桓知道后把全家叫到一起,郑重地开了个家庭会,严肃地对孩子们说:“这样不好,汽车是组织上给我工作用的,不是接送你们上学的,如果再不自觉就不好了,那样会害了你们自己。”他又吩咐工作人员:“以后绝对不准用小车接送孩子,让他们搭公共汽车也是个锻炼嘛!”罗荣桓十分热爱家乡与关爱亲友,但是他办事十分讲原则,不徇私情。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意识到家乡部分乡亲可能会来北京找他。为此,他曾嘱托湖南衡阳铁路局局长郭维城:“衡阳是我的家乡,可能会有很多人想通过你上北京来找我。你要做工作,劝他们不要到北京来,不能让他们免费坐火车。”不出罗荣桓所料,果然有一些人打着罗荣桓亲戚的旗号来找郭维城,要求免费乘车进京,都被其婉言拒绝了。
比如,聂荣臻元帅对家人的用车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他不准家里人随便用公家的车。他的夫人张瑞华每天一大早都要赶公共汽车到中组部上班。有一次乘车时太拥挤了,张瑞华被挤下来摔在马路边,额头肿了一个包。尽管如此,张瑞华仍然坚持乘公共汽车上班。她认为:“聂荣臻的车,不该我们坐。我们坐上了,就是搞特殊,心里也不踏实。”女儿聂力在北京师大女附中读书期间,一个寒冷的冬天,雪下了一夜,地上的积雪近半尺厚。清晨,聂力和往常一样,推出自行车准备去学校赶早自习。聂荣臻的秘书看见了,决定派吉普车送聂力。聂力果断拒绝道:“爸爸说过多次,不让我坐他的车。再说,同学看见影响不好。”这就是公私分明的严正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