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开心麻花改变了的国产喜剧电影
2022-11-17
电影《独行月球》,公映一个月即收获了超过28亿元的票房,且被诸多业内人士视为又一部“救市之作”,而开心麻花也再次成为观众心中的国产喜剧“王牌”。七年来,无论你是否喜欢开心麻花的电影,都很难否认的一点是,国产喜剧早已深切地被开心麻花改变。
“开心麻花电影”
首先需要普及一个“冷知识”:不少人们眼中的“开心麻花电影”,并不是真正的“开心麻花电影”。如果把主要由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开心麻花”)投资和制作的电影视为真正的“开心麻花电影”,那么,自从开心麻花的第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上映至今,“开心麻花电影”其实仅有《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羞羞的铁拳》《李茶的姑妈》《半个喜剧》和《独行月球》6部而已。
在大部分观众的印象中,“开心麻花电影”指代的都是《夏洛特烦恼》和《羞羞的铁拳》这类爆笑喜剧,但事实上,开心麻花还有《驴得水》和《半个喜剧》另一个分支。由周申和刘露联合导演的这一分支,属于更具现实意义的批判和讽刺喜剧。
而主要由西虹市影业投资和制作的《西虹市首富》《神笔马良》(《我和我的家乡》中的一支短片)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几部电影,可以被视为“泛开心麻花系电影”,却不是真正的“开心麻花电影”。
西虹市影业是由《夏洛特烦恼》的导演闫非和彭大魔创立,开心麻花参与投资的独立制片公司。由于两位导演此前多年一直是开心麻花的核心创作团队成员,且开心麻花本身也是股东之一,因此在西虹市影业的所有电影里,都有太多人们熟悉的开心麻花元素。对于不明就里的观众而言,很容易就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此外,还有一些经常被误认为“开心麻花电影”的影片,如《温暖的抱抱》《日不落酒店》《李茂扮太子》等,其实与开心麻花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这些影片往往是因为主演是开心麻花签约的旗下演员,或是在喜剧风格上对“开心麻花电影”或多或少的效仿,而造成了這样的误会。
这些“开心麻花电影”的跟风效仿作品,很大程度上反噬了开心麻花早年建立的口碑,甚至一度泛滥到每当提起“开心麻花电影”,人们联想到的就是一部笑料低俗且笑点尴尬的烂片。
把小品段子搬上大银幕
开心麻花的第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于2015年的国庆档公映。这部投资仅有2000多万,主演此前几乎没有丰富电影表演经验的影片,不但席卷了惊人的14.4亿元票房,而且让无数观众在影院乐不可支。
横空出世的《夏洛特烦恼》,就此奠定了开心麻花的主要风格和基调,后来大部分的“开心麻花电影”,本质上都是在重复《夏洛特烦恼》的理念与技巧。
创立于2003年的开心麻花,最初成名于舞台剧。推出的第一部喜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反响热烈,曾连续演出40场。这部爆笑喜剧的主演,正是后来开心麻花旗下最重要的演员——沈腾。
2012年,开心麻花首次登上春晚,由沈腾、马丽主演的小品《今天的幸福》被不少观众视为当年春晚最好看的小品。沈腾和马丽的“沈马组合”自此连续4年在春晚表演开心麻花的原创小品,在观众中积累了相当的人气,也为后来转型电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夏洛特烦恼》之所以能让初次试水电影的开心麻花一炮打响,是因为它的确搞笑;而它之所以搞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片中预设的包袱和笑料,早已是演员们在舞台剧上试练过上百次的“程序”。演员之间的这份默契与纯熟,极大地化解了他们欠缺大银幕表演经验的生涩。
回顾并审视过去多年来的“开心麻花电影”,会发现它们都很像是一个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大型春晚小品。导演和编剧要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长里,设计一系列具备一定合理连贯性的事件,来把一个又一个搞笑的段子和包袱无缝拼搭衔接起来。以《夏洛特烦恼》为例,换一个人,换另一些事,这部电影给人的观感或许并不会有什么不同。因为整部电影的重点都在包袱和段子,人物和故事只不过是讲段子和抖包袱的工具。
客观来说,把小品式的舞台化表演套用在电影里,并非开心麻花的创举。在过去几十年中,包括赵本山、冯巩、黄宏、范伟在内的几乎每一位知名小品、相声演员,都曾作过类似的尝试。但他们也从未像开心麻花这样,如此大面积地复制小品式的包袱与笑料,而且乐此不疲地把那些在春晚上形成了国民级认知的段子频繁运用在电影当中。
这也是“开心麻花电影”时常被批评缺乏“电影感”的根本原因。但也恰恰是因为把“段子”置于核心地位,让“开心麻花电影”获得了远胜一般喜剧的搞笑效果,这也让后来的更多喜剧电影,试图模仿这一创作思路。不仅如此,它们还试图模仿开心麻花一整套搞笑的方法。
当谐音梗沦为“错别字”
只要你看过两部以上的“开心麻花电影”,便不难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质和规律——脱离现实的设定,利用身份错位和性别倒置形成强烈的反差来制造尴尬与喜感,接地气的通俗语言风格,底层小人物的自嘲,对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的搬用,以及无处不在的谐音梗。
大部分国内观众对于喜剧的观影诉求,就是“放松”和“图个乐儿”,开心麻花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核心诉求,并运用一系列娴熟的技巧把搞笑的宗旨放大。这一点从每一部“开心麻花电影”都严重脱离现实的设定便显露无遗。无论是《夏洛特烦恼》还是《羞羞的铁拳》,又或是《李茶的姑妈》和《西虹市首富》,其故事背景都像是一场典型的白日梦,为观众提供一种美好但绝无可能实现的遐想。
在这些夸张离奇的背景设定下,作为底层普通人的主人公往往容易暴露出更多的小市民心态和劣根心理,影片也在展现一系列反差行为的过程中,把一些不乏辛辣的批判和讽刺以自嘲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最终在主题上,“开心麻花电影”并未真正脱离现实。
但对于大量后来的跟风效仿者而言,往往只看到了“开心麻花电影”的那些表面元素,这些表面元素也因为最容易被模仿,从而被滥用到了这些影片当中。在这些元素中,最典型的一个莫过于谐音梗。
如在沈腾春晚成名的系列小品中,男主人公都名为“郝建”(好贱),又比如《夏洛特烦恼》和《李茶的姑妈》都把人物的名字(夏洛、李茶)设置成了英译中的谐音,以及像“西虹市”这样最直白的谐音。在《温暖的抱抱》和《李茂扮太子》等效仿之作中,类似的谐音梗几乎成了这些影片最鲜明的特征。这些毫无想象力可言的谐音,被频繁滥用之后必然遭到观众的反感,以致于后来有网友戏称这些滥用谐音梗的影片为“错别字电影”。
“开心麻花电影”蹿红之后,带来的另一个直观影响,就是频繁出现在这些影片中的“麻花系”演员的走红。在众多“麻花系”演员当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沈腾与马丽。与此同时,开心麻花旗下此前大多饰演配角的另一批演员,如艾伦、常远、黄才伦、魏翔等人,也获得了更多机会,逐渐晋升为主演。但是当他们脱离开心麻花的核心主创团队,试图独挑表演大梁时,往往效果不甚理想,对于开心麻花小品式表演和段子式搞笑的模仿,也大多画虎类犬,止于表面。 一个不难想见的事实是,开心麻花依然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引领国产喜剧的风潮。希望跟风者不再止步于最浅显的表面文章,也希望在单纯的搞笑之余,国产喜剧能给观众留下更多一点沉淀与回味。
(摘自《凤凰周刊》时间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