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2022-11-17赵义
赵义
习近平總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的政策宣示。对处于动荡变革期的当今世界而言,中国坚定不移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无疑是提供了一种“确定性”。
客观而言,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或多或少存在对中国对外开放是否会收缩的疑虑。特别是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一直也存在错误的理解。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中就指出,在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践中,我们要注意防范一些认识误区,第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只讲前半句,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主张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度收缩。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在多个新闻发布会的场合,有关负责人也多次回应记者的提问,表示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的确,经济全球化正在遭遇逆流,有关国家对中国的“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等动作不断。但是,事实不会撒谎。就拿美国挑起的对华贸易战来说,时间过去4年多了,中国和世界包括美国的经贸连接不是减弱了,而是更强了。根据经济学家姚洋的研究,中国贸易额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占世界11%,现在达到14%,与主要国家的贸易额达到17%,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在今年前7个月达到2427亿美元,根本就没有出现下降。
“政治操弄”一时热闹,但颠覆不了经济规律的作用。
这个经济规律的表现是,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无法绕开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跨国企业和跨国资本也无法承受丢掉中国市场的后果。美西方部分政治势力努力推广所谓“价值观高于市场”、对华过度依赖论等观点,试图塑造政治议题的走向,但工商界的目光始终盯着中国市场,只要预期趋于稳定,他们就会毫无犹豫地投身于中国市场的开拓。
所以,美西方越是要推动所谓“脱钩”,中国越是要推动高水平开放。中国的开放水平越高,所谓“脱钩”就越搞不下去。这个逻辑是非常清晰的,也是为现实所不断验证了的。
对中国来说,目光始终是看向全世界的。开放不仅是欢迎外资进来,也是促进中企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包括欧美市场进行深度开拓,无疑会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事实也是如此。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经不是简单的跟跑,而是开辟了一些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在这些新领域新赛道,中国企业也已经不是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走向了全球市场包括欧美市场。这就是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结果。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利益已经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大家要注重了解国际事务,深入研究利益攸关国、贸易伙伴国、投资对象国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趋利避害。
也就是说,在开放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世界视野。不能狭隘地把开放理解成单方面的“施舍”,好像开放只是要给国外资本一些好处,好让它们不反对我们。首先,我们是在开放中学习,40多年改革开放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现在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对我们也是一种改变,开放倒逼改革的逻辑仍然是成立的。
其次,在开放的过程中,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企业的利益也在不断延伸。我们需要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对开放的态度,也是希望别人能够具有的对开放的态度;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对开放具有什么态度,那么我们自己先做到。
这也是一个大国在开放的世界中所必须具有的气量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