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织造工业遗留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2022-11-17冉雨灵徐桂茹
冉雨灵, 陈 钊, 徐桂茹
(中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35)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产业布局不断得到优化,大量工业企业陆续搬迁或关停[1]。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可能会对其所在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因此在对企业搬迁遗留地块进行再开发之前,需对其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判断是否满足相应的规划用地环境质量要求,将所得结果作为后续开展地块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2-3]。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有关建设用地的条款,对于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的区域,在变更之前应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织造工业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印染废水,其中包含纤维原料夹带物、浆料、油剂、染料和化学助剂等,具有污染程度高、有机污染物含量高和水质不稳定等特点,主要特征污染物为重金属、可吸附有机卤素和苯胺类等,若不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4]。2016—2018年,湖州某纺织有限公司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排至渗坑中屯集,造成受重金属等污染物污染的土壤修复量达3 403.13 m3,需承担的生态损害赔偿金达186.77万元。此外,织造行业还涉及到锅炉燃烧,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主要特征污染物为重金属汞。在燃烧煤粉过程中,汞主要以单质形态释放到烟气中,或直接留存于灰渣和飞灰中。我国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起步于20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已形成完整的体系[2]。然而,目前有关织造工业遗留地块土壤调查分析的案例较少。对此,本文以杭州市某织造厂遗留地块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和资料收集等方式识别疑似污染点和污染途径,根据相关导则和标准进行布点采样和分析检测,判断该地块是否已受到污染,为类似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提供参考。
1 前期调查与污染识别
1.1 场地概况
通过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和历史资料查阅可知,该织造厂遗留地块占地面积为32 000 m2,历史上曾为待开发荒地(1999年以前)、织造厂厂区(1999—2017年)和拆迁后闲置空地(2018年至今),周边500 m范围内主要有山林、卡车停车场、工业园区空厂房、农田和宅基地等。该地块后续规划作为防护绿地(G2)使用,其中部分地块(11 440 m2)拟规划作为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属于《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的第二类用地。因此,建议根据国家和浙江省相关法规的要求,对该地块开展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判定其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本底质量状况,为其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2 污染识别
为全面了解该地块内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通过收集该织造厂的环评资料、平面布局、卫星影像图和三废排放情况等,梳理其历史生产情况。结果发现,该织造厂主要生产粘扣带,其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该织造厂的废气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与生产工艺流程同步推进,通过采取“物化脱色+生化处理”措施达标排放。该织造厂的功能区域划分及潜在污染物见表1。此次调查需关注地块历史生产区域、厂区拆迁后形成的堆土填埋区和现存建筑材料堆放区等区域。另外,该地块周边历史上存在工业区,需考察该工业区(含19个工业企业)日常生产和排污过程给地块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主要关注的特征污染物为pH、硫化物、邻苯二甲酸丁苄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石油烃和重金属(包括铍、钴和钒)。同时,地块南侧目前为卡车停车场,主要关注的污染物为石油烃。
图1 织造厂生产工艺流程
图2 织造厂废气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表1 织造厂功能区域划分及潜在污染物
2 工作方案
2.1 点位布设
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将地块划分为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等3类。在布点时重点关注生产区域,包括各生产车间、原料及产品储库、废水处理系统、场内物料流通道路、地下储存构筑物及管线等。此外,根据历史用途的不同将地块分为重点区域和一般风险区域,其中:重点区域为染色车间和废水处理区;一般风险区域为拉丝车间和上胶车间等,如表1所示。重点区域至少满足每400 m2有1个采样点位;一般风险区域至少满足每1 600 m2有1个采样点位。结合现地块构筑物和施工条件进行样品采集,其中土壤样品包含堆土和堆土底部原状土。
2)地下水布点方案。
根据地下水布点原则和地块不同时期的实际使用情况,在固废堆放处、污水处理系统、锅炉、配电房、各生产车间和仓库等区域布设地下水采样点位。
3)对照组布点方案。
在调查地块东南侧区域约265 m处设置土壤和地下水对照采样点位。通过观察历史卫星图片和现场踏勘,发现地块东侧外部区域无工业生产活动,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未见土壤扰动现象。
图3为采样点位图;表2为土壤和地下水采样点位情况。
图3 采样点位图
表2 土壤和地下水采样点位情况
2.2 检测因子
根据污染识别情况,土壤样品的检测因子共61项,具体如下。
对于右线隧道开挖后的承台受力,与左线类似,内力控制截面为XY截面Z向压力,在右线隧道掘进后1#承台变化量为-6.8%,2#承台变化量为0.66%;弯矩控制截面为YZ截面Y向弯矩,1#承台变化量为6.04%,2#承台变化量为-2.46%,由此可见隧道掘进引起的承台内力同样变化较小。
1)pH;
2)GB 36600—2018中的45个必测项目;
3)GB 36600—2018中的选测项目13项(含重金属4项,氰化物1项,半挥发性有机物6项,多氯联苯(总量)1项,石油烃1项);
4)其他特征项目2项(含苯酚1项,丙酮1项)。
地下水样品的检测项目除了上述土壤检测指标以外,还有浊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耗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氮、色度、硫化物和可吸附有机卤素等常规指标。
根据未来规划用途,对该地块土壤样品检测数据结果与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进行对照,对地下水样品检测数据结果与《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4848—2017)IV类标准进行对照,将《上海市建设用地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筛选值补充指标》(沪环土[2020]62号附件5)中的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作为补充。
3 调查结果
3.1 地块地质条件
根据现场钻探结果,调查地块中堆土点位S4、S5、S12、S13、S26、S27、S28和S29局部有堆积土,高为1.5~3.0 m,除了堆土点位外,由地面至地面下的地质条件主要为:
1)杂填土层,黄棕色,干,无异味,含碎石等,厚度为0.5~1.5 m;
2)粘土层,灰色,潮,无异味,无异物,厚度为1.0~3.0 m;
3)粘土层,深棕色,潮,无异味,无异物;
4)粘土层,深灰色,潮,无异味,无异物,厚度为1.5~2.5 m。
3.2 检测结果分析
3.2.1 土壤检测结果分析
此次土壤污染隐患排查采用GB 36600—2018表1筛选值第二类用地标准作为筛选依据,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调查地块土壤样品的pH值在5.67~9.11,从调查地块土壤样品中检出11种重金属(包括砷、镉、六价铬、铜、铅、汞、镍、锑、铍、钴和钒)、3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氯仿、甲苯和丙酮)、1种半挥发性有机物(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石油烃;对照点样品的pH值在6.14~6.86,从对照点土壤样品中检出10种重金属(包括砷、镉、铜、铅、汞、镍、锑、铍、钴和钒)、1种挥发性有机物(丙酮)和石油烃,其余项目均未检出。整体而言,此次土壤样品检出水平未超过相应标准,且与对照点检出结果无明显差异。表3为土壤检测结果汇总。
表3 土壤检测结果汇总
3.2.2 地下水检测结果分析
地下水检测结果参考GB 14848—2017中的IV类标准值作为判断依据,根据地下水检测结果:从调查地块地下水样品中检出部分常规项因子(其中pH值在6.5~10.9)、7种重金属(包括铜、钒、汞、砷、锑、镉、铅)、2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1,2-二氯乙烷和丙酮)、1种半挥发性有机物(萘)和石油烃;从对照点地下水样品中检出部分常规项因子(其中pH值为6.6)、4种重金属(包括汞、砷、锑和铅)、1种无机物(氟化物)、1种挥发性有机物(丙酮)、1种半挥发性有机物(萘)和石油烃,其余项目均未检出。表4为地下水检测结果汇总。
表4 地下水检测结果汇总
整体而言,除了部分常规因子,其余各检出因子均满足标准的要求,且与对照点检出结果无明显差异。在常规因子中:GW12点位的pH值偏高,可能是原地表建筑物堆积(含碱石灰、腐蚀钢筋等物质)导致的;GW11点位靠近地块边界,溶解性总固体及硬度超标,可能是周边地下水被过量开采导致的。部分点位的浊度超标,可能是地块东侧靠山,采样前降雨过多导致的;氨氮超标,可能是地块内及周边历史上均存在农作物种植,受地面农业灌溉的影响(施氮肥等)导致的;含氮有机物进一步氧化,可能造成高锰酸盐指数超标[5]。此外,考虑到超标常规因子在后期风险评估中无相关污染物毒性参数,不将其作为风险评估评价对象。
4 结 语
1)本文研究的织造厂遗留地块内的土壤样品和对照点样品的检出值均小于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和补充参考筛选值。
2)在该地块内的地下水样品中,除了部分常规因子,其余因子的检出值均小于GB/T 14848—2017的Ⅳ类标准值及其补充参考筛选值,且与对照点各因子检出值基本相当。
3)该地块无需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可作为GB 36600—2018中的第二类用地开发利用。此次调查可供类似织造工业遗留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的开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