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施州来凤县地龙灯开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2-11-17刘尧峰

武术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来凤县龙灯表演者

陈 芬 刘尧峰 宋 娜

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1 前言

地龙灯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于2011年5月23日,正式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起源于湖北来凤县的地龙灯与其他地区龙灯不同,玩地龙灯的人用手直接举龙,不是用木棍举,上身藏在龙身内,双腿为龙衣所遮。[1]地龙灯的道具颇多并有固定的伴奏曲。地龙灯的道具主要有龙、凤、虎、蚌、鱼、虾、宝(龙珠),伴奏乐器有鼓、钹、锣。地龙灯被当地人称为“巴地梭”,将龙的“游与水”“爬于山”“腾于空”等神态动作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清代同治五年《来凤县志.风俗志》记载:(正月)上九日至元宵,城乡有地龙灯之戏,杂以凤虎麟鱼诸灯,或扮童子,锣鼓争喧,爆花竞放,观者填衢达旦。说明在文化生活缺乏的当时,地龙灯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春节、端午等重大节日,地龙灯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多样化。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传承人也相应出现不同层次的断层,对地龙灯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所形成的体育文化,它因为有着较强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因而被称作一个民族文化的“化石”,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凭证,深刻体现着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2]地龙灯作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份子,现在的发展状况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其加强保护宣传,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对策。通过文献可知,目前对地龙灯的研究较少,局限于传承、功能方面,对地龙灯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方面研究鲜见。因此,本文主要对地龙灯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展开研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为地龙灯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湖北省来凤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龙灯”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表1 地龙灯三位受访者基本信息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知网中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该项目的发展现状、开展现状和其他类似项目的发展现状。(2)访谈法:通过访谈法对传承人吴佳佳教练、万建全、李玉生针对地龙灯传播的特点、发展现状、目前所面临的困难进行采访,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3 研究结果

根据本次调研的目的和调查内容,对三位地龙灯传承人进行面对面访谈,后期又通过电话访谈。依据调查的主要目的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具体问题及分析结果如下:

3.1 “地龙灯”的起源与功能

地龙灯现主要在来凤县的大岩板村、板沙界村两个村落中广为流传, 关于地龙灯的起源, 民间有“龙生虎养凤遮阴”“龙王施雨之恩”的经典传说。“龙生虎养凤遮阴”在来凤本地流传较广,被收录进多篇文献资料中。[3]“龙王施雨之恩”之说在史书中暂无记载,出自于当地一名老艺人之口。

地龙灯与其他项目一样,具有祭祀、健身、娱乐、祈福和弘扬文化等功能。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无法预知与控制的天灾人祸,人们期望借助被崇拜物的神性与威力来战胜自然界中各种未知的灾难与恐惧。[4]

3.2 “地龙灯”的主要传播方式、传承人要求

“地龙灯”的传播方式和传承人对“地龙灯”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为了使“地龙灯”得到有效发展,需要对传播方式和传承人进一步了解。由于邓斌老艺人已故,很多资料只能从他的大徒弟万建全艺人口中得知。万建全艺人是地龙灯省级传承人(现正在申报地龙灯国家级传承人),是当地公认的传承人之一,对地龙灯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了解较全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通过表2与访谈对象的提问可以看出,目前地龙灯主要的传播方式以学校为主,民间爱好者为辅。来凤政府为拓宽“地龙灯”传承途径,设立地龙灯培训基地,并成立少年表演队,传承人自发组织传播民俗文化活动,并成立“地龙灯老年协会”。[5]但是民间爱好者有太多不固定因素,导致很多时候不能正常按时参加训练与表演。这也是影响地龙灯发展原因之一。在表演过程中,龙一直与凤共舞,需要在搭建舞台道具上表演,表演中“龙走太极”和“龙盘树”的表演难度最大。[6]高潮时彩凤腾身跃上龙背,顿时红鞭齐爆,鼓乐高奏,表演者情绪激昂、高声呼叫,形成凤鸣龙吟、龙凤呈祥的祥瑞气象。女性很难完成这些动作,一般传承人都是以男性为主,早期还有传男不传女之说。因为表演者需要自身的力量强、协调性好,在表演中为达到巴地梭着走,像龙行的效果,龙的表演者始终要保持着骑马桩和弓箭步的姿势。[7]所以一般有武术功底的人上手更快,完成动作的质量更高,模仿动物动作更像,使表演效果达到最佳,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提高推广地龙灯的效果。地龙灯的技术动作多且难,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训练时间长、强度高,非一般人能够承受的苦,对传承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求较高。

表2 地龙灯的主要传承方式、传承人要求

3.3 “地龙灯”现在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虽然地龙灯现在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中途因为种种原因而滞懈发展,与现代化发展的不适应,导致地龙灯的发展与开展现状不容乐观,针对这些疑惑,多次与传承人沟通,得到以下结论:

表3 地龙灯现在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传统地龙灯的一场表演人数较多,一条龙需要9人才能完成表演,加上其他动物表演者和奏乐者,一场完整的表演至少需要25人。经过改编后的地龙灯:(1)由两条龙和一宝组成(二龙抢宝);(2)由一龙、一凤、一宝组成;都采用录制音乐,分别需要19人和9人。动作难度系数高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要长时间练习和表演者相当高的默契度配合完成,所以每个位置都有固定的人员,不能够随意更换人或者更换位置。由于地龙灯属于群体性活动和人员位置不灵活的问题,导致地龙灯发展滞懈。地龙灯的道具多且重,有龙、凤、虎、蚌、鱼、虾、宝(龙珠),其中一个龙头的重量高达45斤,整条龙的重量约为100斤,对持道具者的力量要求极高,地龙灯的表演者和传承人主要以男性为主。摆手舞和三棒鼓不限人数,不限场地、不区分节假日。因此,地龙灯的练习者相对于摆手舞、三棒鼓来说要少很多。地龙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丢了一些原生态的动作。主要原因是:(1)动作难度太大、危险系数高;(2)部分原始动作只能通过老艺人口头传述进行编排。改编后的地龙灯没有以前高难度动作,使地龙灯技术丢失了核心特色。通过访问万建全艺人得知,地龙灯表演者目前的收入还满足不了养家糊口的需求,因此很多人为了生计问题放弃了学习地龙灯。所以,地龙灯以学校传播为主,练习者的岁数在15岁左右,且需要一定的武术功底、力量要求高。15岁左右的小孩正处于中学学习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训练,父母的支持力度不大,现在绝大部分的小孩吃苦耐劳精神较薄弱。现在地龙灯已出现“有教无学”的状况,对地龙灯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3.4 “地龙灯”的推广

民俗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生态性和独创性。[8]地龙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在被国外文化冲击的当下,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地龙灯作为民俗体育的一员,还有很多文化内涵需要更多的学者专家去挖掘,地龙灯的发展急需各界对其的推广。

表4 “地龙灯”的推广

通过访问得知,每年春节(近两年因为疫情防控暂时取消展演)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有展演,端午时地龙灯也是必不可少的热门项目。和当地的一些旅游景点合作演出,有时还进行商业表演,从不同程度宣传推广地龙灯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收益,从侧面提高了练习者的兴趣。万建全艺人是地龙灯国家级传承人邓斌老艺人的大徒弟,不仅在技术动作方面得到邓斌老艺人的真传,而且也继承了邓斌老艺人对地龙灯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专业的业务水平指导下,练习者一个月左右便可以进行表演,时间短,见效快,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人练习。为更好地推广地龙灯,来凤县旧司镇中心小学、东流司小学和圣德文武学校都开展了有关地龙灯的练习。但是,据了解得知,几所学校一般只会在有检查或者比赛时组织学生练习。这使地龙灯的开展并未完全落到实处,导致地龙灯目前开展现状不容乐观。

3.5 地龙灯开展与发展中,政府职能

表5 “地龙灯”的开展与发展中,政府职能

地龙灯在传承阶段中大致经历了低谷、短暂恢复、复苏、缩退、发展阶段五个波折起伏的历程[4]。一个项目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龙灯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2008年5月,来凤成立地龙灯研究培训基地,地龙灯从此有了专业队伍进行保护与传承。政府还为基地和开展地龙灯项目的学校投资物品、建设场地、提供地龙灯道具。政府部门还提供有偿培训,在培训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并提供食宿。为多个项目的传承人提供交流平台,了解国家非常保护政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论

地龙灯虽然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但其流传的区域范围太窄,传承人出现断层,国家级传承人邓斌老艺人已故,现有最高等级的传承人是州级,后备人才严重缺乏;地龙灯也尝试在学校推广,但效果远远不够,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猜你喜欢

来凤县龙灯表演者
舞龙灯
来凤县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凤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
舞龙灯
妙猜两数
携手创新探索纳税服务新路径——以来凤县国地税合作为例
正月初十舞龙灯
万紫千红花满园---记奋进中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民族幼儿园
元宵,到磐安迎龙灯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