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课程中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施路径
2022-11-17张显芳江朝娜易西南卢利方
张显芳 江朝娜 易西南 卢利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要全面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稳步推进,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各高校积极实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在卓越医生培养和医学生终身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2-3]。PBL 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组织学生对经典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增长知识,获得才干[4-5]。教师在PBL 课的作用只是准备案例,稍加引导,不做具体的知识传播。文章围绕在PBL 教学法中教师如何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如何切入课程思政内容及PBL 教学法的课程思政的特点、目的、设计路径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进一步提高PBL 教学质量。
1 PBL 教学法的课程思政更主动、更深刻
PBL 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我们在卓越医生培养中较早地引入了PBL 教学法。学生以经典案例为导向,挖掘案例中涉及的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辩,求得问题的答案[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查证、求证,循环往复。隐藏在案例中的问题包括基本的医学原理、疾病发生的基本知识、临床问题,也包括流行病学、伦理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等诸多领域的问题[7-8]。这些问题有的有答案,有的可能有多种答案,有的不一定有现成的答案,还需要探索和研究。这些问题又可以引伸、演化为其它问题,难以穷尽。这些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法、科学观、价值观、伦理道德、法律、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医学史、人文历史等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问题都不由教师来阐述,而是由学生讨论、自学、争鸣而获释。如果说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是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混然天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么,由学生自己获释的诸如道德伦理、原理法则等问题,则是一种自悟自醒,学生感受更会深刻之至。
2 PBL 教学法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科学理念、秉持系统思维,借助周详规划与设计、卓有成效的实践加以推进。这一系统工程中,专业课程思政是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其中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课程思政的设计问题;专任教师要转变观念,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的“德育元素”,要对医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爱国主义情怀。PBL 课程除了增长学生才干、知识的同时,对医学生的价值引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PBL 课中安排课程思政内容显得十分必要。其主要作用如下。
2.1 培养社会责任感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生和政治精英都有拯救天下苍生之责。一个医生不了解社会、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道义是可怕的。没有社会责任的道义医生不可能是一个救死扶伤的使者。PBL 通过案例(病例)讨论问题,每一个案例中就隐含有社会问题,由此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学习,可加深学生的对社会认识,增强其责任心。例如在讨论“脊髓损伤”案例时,涉及导致脊髓损伤的原因就涉及“矿难”和交通事故,这些都引申到了“黑矿主”、“堵车”等社会问题。因患者截瘫,又引发残疾人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心理和经济负担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社会保障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结合媒体传播的正面的和反面的典型事例,心会被触动,心中会油然产生一些情愫。在讨论呼吸系统的重大疾病案例时,自然会涉及逆行者、为重症患者做气管插管、戴口罩与自然免疫之争的问题。教师在PBL 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安排相关插管手术,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造成的社会问题是谁的责任?对于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如何来预防?如果不戴口罩,仅靠所谓的自然免疫,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医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些什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2 培养哲学观和科学观
医学首先是自然科学,医学科学中的疾病发生发展是遵循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论的。马克思理论的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科技观、发展观均能为认识疾病的发生、转化的科学规律提供理论指导[9]。同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及关于实践与认识、事物的矛盾属性、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转化也指导着人们对生理、病理、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和研究[10]。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也是科学家需要尊崇的原则。对每一个PBL 案例的分析,都会用到上述辩证法原理。每一个案例都涉及分析主要矛盾、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矛盾的转化。这就需要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每一个案例都会有涉及我们的认知水平还达不到的问题,或者经无数人的探索与研究仍然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就是一种科学观的培养。例如在讨论基础病和肺炎的关系问题时,无症状转轻症、轻症转重症、重症转轻症的问题,同样也会涉及无药可治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分析时,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用到了唯物论、矛盾论的基本原理,也会认识和理解人类认知水平实在有限,科学研究永无止境的现状。
2.3 培养医德医风
医学生誓言开宗明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做一个有良心的医生,就要有高尚的医德。现如今,“医闹”不止,作为培养医生的高校,我们更应该反思医德教育。医德医风培养是医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11-13]。良好的医德是建立在同情心基础上的。所以,有一颗仁爱之心对医生尤其重要。良好的医德更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上的,价值取向就是信仰;良好的医德同时也是建立在精湛的医术上的,没有治病救人的本领,医德就是空谈。通过编写一个好的PBL 案例,把涉及价值观和仁爱之心的问题嵌合进去,对医德医风培养是有益处的。如在“心肌梗死”案例中,引导学生讨论“支架”问题,包括国产支架质量问题、进口支架价格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社会管理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空间,认识到新一代的医生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该有什么担当。
2.4 医学人文与医学伦理观的培育
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人文与科学为医学的两翼,二者相辅相成。人文素养的培养要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14-15]。人文素养好的医生,就会把患者的病情放在首位,会去思考和认识社会-心理-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医学人文包含社会伦理、医学与社会、医学与环境、医学与心理、医生与患者、患者与家庭、患病群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去关注,需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需要规范好医生的行为。例如,在讨论“唐氏综合征”案例时[16],引导学生思考小儿唐氏综合征是在幼儿时期就会出现的,由于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先天性遗传疾病,很多小儿唐氏综合征患者都会在早期流产,虽然有个别唐氏综合征患儿存活下来,但他的智力发育以及生育能力的发育也不正常,发育迟缓、生长畸形[17],这些对患儿的人生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这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很多的人文问题。
3 PBL 教学法课程思政的设计
3.1 有的放矢的案例设计嵌入课程思政
理论上讲,每一个案例都可涉及课程思政,但是不同的案例所涉及思政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讨论的课时有限,在一个案例中也不能漫无边际地引导学生讨论有关思政的方方面面,总是要有所侧重。这就需要从案例的规划和设计着手,确保每个案例侧重于1~2 个思政点,案例间的思政点不同,就可照顾到思政的几个主要方面。表1 展示的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案例与思政切入点的设计。
表1 临床医学专业PBL 案例融入思政内容安排
3.2 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思政引导
PBL 教学法的教学,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不能做任何的讲解和说教,这也是PBL 的精神和魅力所在[18]。但在案例设计时,即可设定讨论问题的基本范畴,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读到哪些方面的文献和书籍。因此,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倾向性地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相关的法律、科学家的传记、医学史、相关研究进展报告等等方面的知识[19]。根据案例的特点有所侧重、有所指向的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思政问题。例如在讨论“硬膜外血肿”案例时,要求学生到病案室查阅相关实例,计算从入院时间到进入手术治疗需要的平均时间和最短时间,分析从发病到手术时间长短与预后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不要让烦琐的检查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在进行“肾功能衰竭”案例讨论时,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和我国器官捐献的现状,相关政策和做法的差异,了解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后果,激起学生对货币价值问题的思考。在讨论“急性白血病”案例时,引导学生了解中华骨髓库、了解骨髓捐献的现状[20],阅读骨髓干细胞治疗的文献以了解干细胞治疗的进展,鼓励学生做一个捐献骨髓的志愿者。
4 小结
“三全”育人理念要求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辅相成,要求专业课教育参与到教书育人中来。做好课程思政,首先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思政意识,把思政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了思政意识和这份责任与担当,自然就会有了思路和办法。PBL 教学法的思政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去思考和探索的内容。尤其是医学院校的PBL 案例教学,如何紧密结合医学生培养目标,做到培养真正具有岗位胜任力和领导力,具有创新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医生,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政教育更具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