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图书集成》修复与保护项目初探

2022-11-17吴菲菲

甘肃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用纸古籍纸张

吴菲菲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1)

1 项目背景

陕西省图书馆馆藏清雍正四年内府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是国家一级古籍,是陕西省图书馆镇馆之宝。为清代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清雍正四年,雍正皇帝为《集成》作御制序文,随即命内府以铜活字付梓,1728年印成。全书共一万卷,另有《目录》四十卷,字数约计三亿四千万,一万多幅图片,引用书目六千多种,是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共分订五千零二十册,装五百二十二函,分六个汇编,三十二典,六一〇九部。由于卷帙浩繁,《集成》除样书外,只印成六十四部。目前,《集成》在大陆可获知的有十三部,分藏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徐州市图书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及陕西省图书馆。台湾有三部,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海外有四部,分藏哈佛燕京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韩国奎章阁,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共计二十部。

陕西省图书馆收藏的这部《集成》为清乾隆帝亲赐清代二百余年唯一一位陕西籍状元、军机大臣王杰之私人藏书。王杰恐家藏不敬,恭奉于同州(今大荔县)丰登书院收藏,继而又先后归府中学堂、省立第二师范、同州师范保管。抗战开始后,同州师范校长马凤岗将书装箱运至西安,藏于省馆至今。虽有残缺(现存4 632册,另存总目20册),但它仍不失陕西省图书馆珍贵善本的美名,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1946)。

2 项目前期准备

2015年10月16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陕西传习所在陕西省图书馆挂牌成立。结合本馆古籍修复实际情况,将修复馆藏《集成》项目列入2015年陕西传习所计划书。

选择《集成》作为陕西传习所的首发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集成》保护与修复项目依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陕西传习所优质平台展开,不啻为修复界的一桩盛事,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的和社会影响力;其次,《集成》卷数多,破损原因复杂,修复工作中会运用到多种修复技艺,对修复人员的修复技能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最后,《集成》作为国家一级古籍,版本珍贵,体量巨大,对其进行保护性修复是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一个新的突破,对本馆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也为后续馆藏善本古籍的修复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2.1 修复材料选择

馆藏《集成》修复项目启动伊始,首先要确定《集成》的修复材料。张秀民[1]在《清代的铜活字》一文中这样写道“现在要找一部完整的(指《集成》)原本已很困难,尤其洁白无瑕的开化纸印本更为少见,海内外各大图书馆藏的往往为黄纸(太史连纸)印的零本。”可见,《集成》应该具有较白的开化纸以及较黄的太史连纸2种版本。对照陕西省图书馆所藏《集成》书衣为明黄色洒金,装订线也为明黄色,版框纵向为20.6 cm,宽13.6 cm(半叶),半叶9行,每行20字。白口,双线单鱼尾。版心象鼻上方大字印“古今图书集成”六字,鱼尾下小字印“汇编、典、卷、部”,四周双边,外粗内细,其用纸又都为色泽稍黄的纸张。具有明显的清内府印刷及装帧特点,从版本方面可判定为清雍正四年铜活字本无疑,但是仅仅从纸的颜色却无法判定《集成》的印刷用纸到底为开化纸还是太史连纸,因为古纸在漫长的岁月中伴随酸化、老化等情况颜色会逐渐加深变黄。

李致忠先生在《古籍版本鉴定丛谈》一书中形容“开化纸,南方叫桃花纸。据说这种纸因产自浙江省开化县而得名。开化纸质地细腻,极其洁白,帘纹不明显,纸虽薄而韧性强,柔软可爱。清代顺、康、雍、乾内府和武英殿扬州诗局刻印的图书,多用开化纸”。在同一页中又介绍太史连纸,“太史连纸比开化纸色稍黄,质地细而匀净,绵软有韧性。清雍正年间用铜活字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用两种纸,一为开化纸,一为太史连纸。”[2]

在确定《集成》修复项目后,项目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集成》的原书用纸,为本次修复用纸的采选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谨慎起见,提请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科技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为项目进行纸张纤维检测,取得检测数据16条,并依据检测结果选配修复用纸。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陕西省图书馆《古今图书集成》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陕西省图书馆馆藏《集成》由两种手工纸制成。其中内页部分使用的是前文所说的太史连纸,其主料为毛竹(图1);《集成》的护叶部分(前后各两页)使用的是一种100%青檀皮纸(图2);《集成》的书衣由两层青檀皮纸托制而成,外层做过染色、打蜡以及洒金处理(图3)。

图1 《集成》内页纤维图

图2 《集成》护叶纤维图

图3 《集成》书衣外层纤维图

2.2 修复档案制定

本次《集成》修复与保护项目开展前,图书馆以馆藏《集成》修复项目为契机,以尽量记录详尽的记录为准则,专为适应古籍《集成》的修复设计了一套修复档案。《集成》修复档案设置为5个大项,分别为书目信息、实物目录信息、破损信息、修复信息与管理信息。其中书目信息主要记录有古籍版本信息,包括书名,责任者,版本,装帧,收藏单位等。实物目录信息记载了待修复古籍的基本信息,包括卷名卷次;书衣、护叶的颜色,数量,材质;内页的尺寸,数量,材质等待修复古籍基本情况。破损信息是对待修复古籍破损状况直观描述,记录有待修复古籍的pH值,破损位置,破损原因,破损级别与修复历史等与待修复古籍相关的信息。修复信息是修复要求的直观体现,针对前面提到的破损信息,对修复要求,修复材料,修复方式逐一勾选记录,是对整个古籍修复过程翔实的记录。最后是管理信息,包括修复责任者与验收情况。与以往的修复工作单相比,《集成》修复档案内容更加详细具体,并加入了图片及纤维测量数据,直观体现了待修复古籍的详细信息。

3 案例分析

3.1 原件信息

《集成》是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清雍正四年铜活字印本,一级善本,陕西省图书馆馆藏。开本高27.8 cm,宽18 cm,共计4 652册。四眼线装,书叶为浅黄色毛竹纸,护叶为本色青檀皮纸,书衣为明黄洒金蜡笺纸,明黄色双线。卷名卷次:理学汇编学行典第二百一卷、第二百二卷,见图4。

图4 《集成》修复前书影

3.1.1 破损信息

书叶地脚位置破损面积达10%以上,书叶边缘絮化严重;书叶中部有大块圆形污渍(污渍类型不明确);整书纸张劣化,纸张机械强度低,书叶地脚变色严重,有焦脆、撕裂、掉渣现象;部分书叶口开为两个单页,局部有缺损;装订线断损;该书有较明显的修复痕迹,主要体现在:除原配的黄色装订线外,还有蓝色、白色各一条装订线。后书衣为补配,材料劣质。

3.1.2 缺损信息

理学汇编学行典第二百一卷孝弟部名贤列传二十三之二十六叶缺损,共一页;理学汇编学行典第二百二卷孝弟部名贤列传二十四之三十一叶以后缺损,经查缺失第三十一至三十四叶;本书缺损共计五叶须修复后补配。

3.2 修复方案

针对本书出现的各种破损,采用适当的修复方法。

(1)污渍处理:整册拆开,以70°净化水冲洗,去除污渍。经过冲洗,书叶中部大块圆形污渍部位没哟明显改善,经过讨论,决定对这一部位保持原貌,不做处理。但纸张白度普遍提高,酸度有所降低。

(2)缺损部位处理:书叶地脚缺失部分用备选补纸修补,地脚焦脆、撕裂、掉渣的部分,根据情况采用薄皮纸和马尼拉麻纸局部托裱,以增加纸张强度。在这里要特别提到马尼拉麻纸这一修复材料的使用。马尼拉麻,芭蕉科芭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细长坚韧,是一种新型的修复材料,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统一定制并向各省保护中心派发。在修复工作中我们发现,当处理纸张脆化的情况时,可以用马尼拉麻纸进行大面积托裱,以增加书页的使用寿命。

(3)修复后处理:书口部位用薄皮纸固定,修复后需捶打压平,防止翘起。在捶平过程中要控制力度,地脚焦脆的部位要特别注意,避免二次伤害。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要控制水分,既要保证书叶的潮湿,又不能水分过大,导致修复后变形图5。

图5 《集成》修复后书影

4 预期成果与技术创新

《集成》保护项目的提出,对陕西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集成》修复项目的开展,是陕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组修复工作中一个大的突破,与以往的修复工作相比,借助了现代仪器和设备,将现代化保护手段与传统修复技艺相结合。

(1)修复流程的规范化。《集成》作为馆藏一级珍贵古籍,在古籍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次《集成》修复与保护项目中。陕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组重新规范了修复流程,在以往修复流程的基础上加入了科学选纸,古籍修复的流程得以进一步规范。

(2)对古籍用纸鉴定首次采取科学仪器介入。对文献保护修复过程中所用各种纸张进行纤维检测分析,建立系统完整的《集成》纸张纤维资料库,包括纤维长度、宽度、纤维配比以及长宽比例等,为其他同时代、同区域的古文献提供古纸纤维信息资料。

(3)对《集成》修复前后的纸张PH进行检测,形成系统完整的检测数据。为分析本馆馆藏古籍酸碱度分布和霉变来源提供相关依据,为批量脱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数。

(4)依据修复过程中取得的相关数据,延伸分析建立馆藏清代内府刻本纸张纤维数据库。

(5)鉴于整部《集成》体量大,破损类型多,本着修旧如旧,最少干预的原则,同时也为了保持整体的一致性,在对300余册古籍进行重点修复的同时,修复组首次在修复工作中使用了"掏补"技法。对破损并不严重且破损部位集中在天头地脚的古籍采取不拆书,而是掏书修补的方式,缩短了修复时间,同时减少了对古籍的干预,使其原貌得以保持。

5 《集成》修复与保护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与不足

(1)修复档案不完备。本次《集成》修复保护项目,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古籍修复档案,但是未曾包括视频资料,对修复技艺也没有进行全程拍摄,对整个修复场景的记录并不全面,不能系统记录整个修复过程,这也是本次修复工作的遗憾之一。

(2)修复材料的选择不精确。本次《集成》修复,是本馆首次借助先进仪器,对待修复古籍原书用纸进行检测分析,也得出了精准的数据。但是在选择修复用纸时,却遇到了无纸可用的尴尬。如前文所示。原书护叶用纸为100%青檀皮纸,通过考察,市面上这种纸已经很少见了,青檀皮纸纤维极长且吸水性好,造价昂贵,市场需求量少,一般的手工纸作坊已不再生产这种纸,只有安徽泾县有限的几个厂家还有生产,但是最高含量只有85%。在反复的沟通下,本馆订购了一批100%的青檀皮纸,但是成品与原书用纸相比,纸张略薄且在纸张的细腻度上存在一定差异;而内页修复用纸的选择上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经过检测,原书用纸为100%毛竹纸,但在定制中我们发现,目前按照要求抄造出的毛竹纸要明显粗糙的多,经过反复沟通,厂家终于抄制出了一批修复用纸,由此所见,开展手工纸工艺保护工作同样刻不容缓。

(3)修复过程的数据检测不完善。在《集成》项目开展之初,我们曾经考虑开展修复数据检测工作,对修复中纸张的pH、纸张强度等数据做检测管理,整理出一系列数据,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设想目前还无法实现。我们目前正联系有关厂家购买各种仪器,争取将这个设想变成现实。希望以《集成》修复与保护项目为契机,引入一些科学化的检测仪器。在古籍保护工作中,不仅需要手工技艺,更需要精准的测量数据为支持。古籍修复乃至古籍保护,必将走向一条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馆藏《集成》修复与保护项目,是陕西省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陕西传习所开展的第一个重大项目,预计利用4年时间基本修复完成,目前是初始阶段,这对本馆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后续馆藏善本古籍的修复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用纸古籍纸张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1月)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纸张黑白变
可以用纸锅煮面吗?
撕纸张
我是古籍修复师
2014年全国报业用纸量比上年减少31万吨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举办古籍保护知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