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视阈下地方农业高校“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
2022-11-17薛松刘天琳刘真真
薛松,刘天琳,刘真真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一、 新农科视阈下地方农业高校构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为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业高校正逐步探索新农科建设。2018年12月,“新农科”建设研讨会提出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推进高校涉农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新农科”建设逐步成为全国性集体行动。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宣告新农科建设工作组正式成立,从此吹响了“新农科建设三部曲”的号角。
2019年6月,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发布“安吉共识”,唱响了新农科建设的“第一部曲”,新农科建设工作就此启动;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型农林人才和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1]。特别提出要探寻协同发展之路,紧密整合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2]。9月,新农科建设的“第二部曲”“北大仓行动”正式开启,从八个方面提出新农科建设的新措施,强调要强化协同育人行动,实施农科教协同育人工程,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3]。同年12月,“第三部曲”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细化了每一步工作指标及内容,启动一批新农科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4],让“新农科”理念与建设工作在全国高校落地。同时,进一步指出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完善农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开发农林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探索跨学科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专兼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探索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激励制度;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建设农林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
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再到“北京指南”的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分别为新农科建设画好了“施工图”、打好了“基础桩”、发出了“开工令”[5],对产学研合作育人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要求。新时代地方农业院校应当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不断探索协同发展之路。
新农科视阈下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即以高校为主导,高校、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按照“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建立统一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创新创业中去,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育人要素与创新资源的共享互动,新农科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
二、 地方农业高校构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存在的障碍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明确办学定位上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就,但其培养质量与满足新农科建设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还有一定距离。
(一) 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
当下,部分农业高校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的问题。简单地将引导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创业成功作为目的。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创业、轻创新的倾向,忽略了大部分“不具有成熟创业想法,甚至暂时完全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二)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资源匮乏
首先,当前农业高校在大学生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实践教学的教育性和实操性特征与社会及企业要求的实效性与盈利性特点存在一定差异[6]。其次,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上还有待提高。新农科视阈下“双创”教育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高的创新创业素质。最后,缺乏创新创业平台资源,部分高校面临平台资源不足的问题,包括场地、资金、导师、技术和人脉等[7]。这就需要涉农高校、政府、社会等共同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的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相关的创业活动,未接受过系统的创业培训,不清楚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只是希望能修够学分、考试及格,顺利达到毕业要求,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实践能力锻炼[6]。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创业激情。大学生群体中积极自主创业、崇尚创新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
三、 地方农业高校构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基础
农业科学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高等农业院校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学院建于1948年,经过70多年的传承,已发展成为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集农学、理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门类,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性学院[8],完整的培养体系和丰富的办学资源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 雄厚的学科专业基础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提供了基本支撑
资源与环境学院建有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立项建设经费2000万元,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学与生态学学科2020年进入ESI全球机构排名前1%,雄厚的研究平台和学科专业实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丰富资源
学院与牧原集团、金正大集团、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北控水务、金田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为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提供了契机;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深入的交流,为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科研资源共享、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奠定了基础;与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等政府部门有着良好的联系,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实现产教研融合,促进高质量创新创业发展做好了准备。
四、 新农科视阈下地方农业高校构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具体实践中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的新要求,着力畅通强化两个课堂、搭建三个平台、完善四个机制,努力打造“二三四”“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强化全程育人,贯通“双创”实践育人教育两个课堂
强化两个课堂,构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教育体系,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第一课堂是构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主要战场,在第一课堂全面融入创新元素,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机结合,探索培养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适应和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9],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品质的新型农林人才。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为以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式教学,将学生的创意、实践、探索等项目应用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巩固专业知识。学院与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议,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校内外导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建立“振兴菁英班”项目,变“迎合需求”为“主动供给”,制定突出专业与应用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人一策”的培养计划,要求在企业开展不少于3个学期的实践实习,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助力产业扶贫的独特优势。学院持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此项切实提升农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教育模式,获得2022年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二课堂是构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重要渠道,学院注重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知识转化,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全面落实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和第二课堂学分制度[10],通过“实验室开放周”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将创新基因融入学生的血液。并以世界土壤日、世界环境日、全国土地日等纪念宣传日为载体,联合当地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政府部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二) 突出实践育人,打造“双创”实践育人教育三个平台
加强校内“双创”孵化基地平台建设,组织举办各类专业类竞赛,打造学科竞赛平台,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综合性赛事,营造以赛促学氛围。
一是加强学校“双创”孵化平台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创业,利用各方资源促进平台协同共享,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从而降低创业失败率[10]。学院建有建筑面积300 m2的“七色土创客驿站”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现已吸纳爱克赛伦、兰州润垚众创空间产业孵化有限公司、阅味书屋等15余项创业项目。与山东金田产业发展集团开展合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展室改造成山东省优秀科技社团——金农雏鹰创新创业社团的办公场所,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已发放补助7.3万余元,承接项目到位经费33万余元。
二是打造各类学科竞赛平台。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土管地信学科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在每个学科举办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学科竞赛类活动,开展“农大肥业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通过比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夯实专业技能。
三是积极营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类综合性赛事参与平台。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研究生+本科生+校内导师+企业顾问+风投专家“五位一体”的参赛团队,对创业项目进行检验,达到以赛促学,以学促赛效果。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担任团队的负责人;本科生承担PPT制作、视频剪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具体工作;校内导师负责从专业和科研方面对整个团队提供指导;企业顾问利用企业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完善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风投专家对参赛项目进行系统性设计和指导。
(三) 注重协同育人,完善“双创”实践育人教育四个机制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按照人员、经费、场地、机制“四到位”的标准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实现校内校外两种资源紧密对接。
一是成立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人才优势,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校友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教师,根据自身经验推出系列创业指导活动,以企业为依托,承接、指导项目。丰富壮大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人才库,定期举办“双创”论坛,开设创客沙龙,分享成功经验,打造创客交流平台,帮助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更好发展。
二是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通过完善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鼓励和支持学生校内自主创业,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2021年,学院“七色土梦工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共筹集来自企业捐赠资金25万元,全部用于奖励资助创新创业团队,聘请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三是完善校外优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校地、校企联系,在企业、地方联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基地、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通过寒暑假、毕业实习等引导学生了解和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关节[6],巩固专业知识,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将企业的市场优势转化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促进学校、政府等多方联动,深入调研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脱贫需求,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结合专业优势、项目特点实现精准对接和帮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鼓励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四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挂钩,加大对获奖学生奖励激励,如有的学校规定教师指导项目获得两个国家级银奖或一个国家级金奖,即可直聘教授,允许大学生用创新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从而不断激励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落实。
五、 地方农业高校构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及启示
“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与其他实践育人体系相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即育人目标更加明确、合作联系更加紧密、活动开展更加深入、保障措施更加完备,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多的农科创新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贡献。
(一) 育人目标更加明确
始终围绕创新创业开展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最终的目标。以创新创业比赛为抓手带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双创”赛事,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战中锤炼品质、增长才干。近5年,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0项、银奖8项;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挑战杯”国赛铜奖2项、省赛2金1银;其他创新创业比赛国家级奖项7项,累计获得奖金60余万元。
(二) 合作联系更加紧密
高校、政府、企业、社会育人要素与创新资源实现共享互动,新农科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形成一个共同体,不断提高科研转化能力,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培养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生力军,将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生产力,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企业又反哺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双方协同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例如,学院“沃土肥田”创新创业团队针对包膜缓控释肥料包膜成本高、功能性单一、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等难题,研发出生物基聚氨酯膜材多元改性和养分精准控释技术,创制复合包衣功能型缓控释肥,申请专利6件,授权2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篇,核心工艺技术已在山东蓬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化和应用,授权技术获210万元,产品获评“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产品”荣誉称号奖。
(三) 活动开展更加深入
“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对接现代农林业创新发展新要求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指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学院的绿领一族环保协会,发挥专业优势积极组织、参加以美丽中国建设、公益环保为主责的志愿服务,活动范围覆盖40多个地市,获评全国活力团支部、山东省五四优秀青年团队。学院金农雏鹰GIS社团在山东金田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实践平台上,将无人机、数据解译分析、Arcgis10.5空间统计分析等新技术运用到庆云县、德州市第三次土地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房地一体、占补平衡等工作中,提高了国土部门工作效率,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社团获评山东省优秀科技社团。
(四) 保障措施更加完备
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按照人员、经费、场地、机制“四到位”的标准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瞄准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堵点和难题,在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落实资金、政策支持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协同联动,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搭建了更便捷、更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