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工作的思考
2022-11-17史梦雅张笑晴
史梦雅 晋 芳 白 岩 张笑晴 王 强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2021 年7 月9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这标志着种业已由基础性核心产业提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高度[1],体现了靠中国种子来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当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自给率达到100%,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2],中国粮主要用上了中国种。品种是种业的核心,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筛选评价优良品种,是服务乡村振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加快完善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工作意义重大。
近年来,全国展示评价网络全面铺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品种展示评价局面初步显现,有力促进了农作物良种迭代更新和推广应用。品种展示评价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展示评价结果缺乏市场反馈,展示点“各自为战”的现象依然存在,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展示评价工作机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展示评价效果的思路和建议,为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从源头上确保用种安全提供保障。
1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展示评价工作的重要性
1.1 品种展示评价是提升稳粮保供能力的重要抓手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发利用好盐碱地,扩种大豆和油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优质种源供应是实现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的基本保障。要调整农业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迫切需要通过品种展示评价这一载体,加快筛选和推广一批优质特色、高产高效新品种,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2 品种展示评价是服务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种业是“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要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打赢种业“翻身仗”,品种是核心关键。展示评价是使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充分挖掘现有品种应用价值的有效方式,通过展示评价筛选优质品种,打造成优势品牌,延伸种业产业链,是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1.3 品种展示评价是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措施品种管理制度改革释放出强大的变革能量。“十三五”期间全国审定5 种主要农作物品种1.68 万个,比“十二五”期间增加9063 个,增加了117%。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实施5 年,登记品种突破2.5 万大关。面对农作物品种数量持续增长的形势,迫切需要筛选和推广优良品种,这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品种展示评价是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服务农民“看禾选种”最直观和有效的方法。
2 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总体概况
2021 年3-12 月针对全国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情况展开调研,走访10 余个展示基地,制定并发放了400 份调查问卷,调查范围包括国家、省、市、县4级展示评价基地。调查对象包括展示基地负责人、基地工作人员、企业及科研单位代表、育种专家、普通农户等。调查内容包括展示评价基地运营情况、参与主体、展示宣传效果、市场反馈等。旨在开拓展示评价思路,优化展示评价体系,提高展示评价工作质量。
2.1 展示评价基地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21 年全国共有2079 个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其中部省共建的国家级展示评价基地60 个。
2.1.1 基地主要由企业建设运营目前大部分的展示评价基地建设运营是由种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种子管理部门、繁种厂、农民合作社等承担,其中,种业企业承担运营的占62.5%,科研院所占25.0%,其他类型的承担主体占12.5%。
2.1.2 基地基础条件普遍较好绝大部分基地位置比较便利,有95.0%的参观者认为前往展示评价基地交通便利。大部分基地比较稳定,具有多年从事展示评价的硬件要求和工作经验,60%以上的基地开展了10 年以上的品种展示评价工作,仅有个别基地是近两三年才开始承担展示评价任务。展示基地普遍配有调查记载人员2~4 人。
2.1.3 基地规模相对较大部、省两级的展示基地面积大多数在3.33~20hm2(50~300 亩)范围内,市县一级的展示基地通常在1~2hm2(15~30 亩),规模较大的基地每年展示农作物品种数量可达3000余个,涵盖几十种作物类型。
2.1.4 基地有一定集成示范能力部分基地在承接品种展示评价工作的同时,还与当地农科院校、种子或植保管理部门合作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无土栽培、绿色防控等农业生产技术,探索种衣剂、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综合配套使用模式,提升基地的综合展示评价功能。
2.2 参与展示评价主体和作物情况
2.2.1 供种单位以企业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展示评价的供种单位以种业企业为主,占89.5%,科研院所或个人等直接选送品种的只占10.5%。
2.2.2 展示评价作物以市场化程度高的作物为主选送参加展示的作物以玉米、杂交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以及蔬菜等非主要农作物为主,大豆、棉花、油料作物较少。一般市场化程度越高、商业化效益越好的作物,供种单位参与展示评价的积极性也越高。
2.2.3 用种者更青睐综合抗性好的品种调查发现,经销商、农户等用种者最为关注的品种性状是抗病、抗逆性,其次是产量、品质等性状,普遍认为抗性好的品种更具备成为大品种的潜力。同时,用种者在展示评价基地看到了苗头品种,迫切希望可以通过展示评价基地联系到育种者,进一步洽谈合作。
2.3 展示评价宣传效果
2.3.1 用种者对展示评价有一定了解据用种者反馈,非常了解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工作,经常去基地的占52.6%,听说过也曾经去过的占26.3%,从没去过的占21.1%。可以看出,去过基地的用种者占到近80%。其中,通过现场观摩活动了解展示评价结果的人占52.6%,其次是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以及他人推荐等形式了解品种信息,分别占31.6%、10.5%和5.3%。可见,现场观摩活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3.2 展示评价结果认可度较高据供种单位反馈,展示评价工作对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非常有效的占31.6%,比较有效的占52.6%,效果一般的占15.8%。能从展示评价基地选出想要种植品种的人占68.4%,从未找到过心仪品种的占31.6%。综上,认为展示评价有效果的用种者占84.2%,调研群体中能找到心仪品种的占到近七成。
2.3.3 推介出的优良品种前景广阔展示基地推介优良品种的比例一般在总品种数的3%~8%。据供种企业反馈,选送的品种有被推介为优良品种的,特别是在国家级展示基地上脱颖而出的品种,对企业和品种而言都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宣传效果,品种影响力扩大了数倍,也吸引了更多的经销商洽谈合作。
3 存在问题
3.1 展示评价基地建设不完善
3.1.1 部分基地知名度不高大部分基地承接的是公益性展示评价工作,基地本身在种业市场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部分基地运行稍显力不从心,存在设施设备老旧等问题。
3.1.2 部分基地专业人才短缺现有展示基地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技术人才短缺,大多数基地工作人员兼职从事园区管理和田间管理工作,调查记载人员不固定,能力素质普遍不高,展示评价工作连贯性不足。
3.1.3 部分基地开放度不够有58.0%的受访者认为展示评价基地交通虽然便利,但不经常开放是一大问题,对想随时关注品种表现的用种者造成一定影响。
3.2 展示评价宣传不到位
3.2.1 展示评价宣传活动较少大部分展示点开展展示评价活动偏少。年举办或承办活动在1~2 次的占62.5%,3~4 次的占25.0%,5 次以上的占12.5%。每个展示点开展宣传报道的平均次数在3 次以下,甚至有的基地一年来从未开展过任何品种展示宣传工作。
3.2.2 品种评价信息不够公开展示过程中,用种者可以查看品种各生育期的表现。但是展示工作结束后,展示点往往不再公开所有品种考种信息,甚至不进行考种评价,不再对外宣传评价结果,这不利于用种者全面了解品种产量、品质等综合数据,也无法为育种者选育新品种提供参考。
3.3 展示评价效果尚未凸显
3.3.1 展示评价针对性不强大多数展示点工作不够细致,展示的都是大宗粮食作物和蔬菜,没有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导向有针对性地征集品种。各展示点展示品种类型千篇一律,品种特色和重点不突出,展示效果难以显现。同时,对推介出的优良品种没有进行深入跟踪调查,无法了解展示评价对后续优良品种入市的实际推动效果。
3.3.2 展示评价联合程度不够各展示点尚未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通常各自征集品种、种植展示、举办活动,到了作物集中成熟期现场活动也较为集中,往往使参观者应接不暇,疲于奔走。同时,各展示点大多自行制定种植方案和品种评价标准,缺乏科学的田间种植操作规范和品种评价标准,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共享和宣传。
4 讨论和建议
4.1 提高展示评价基地综合实力
4.1.1 统筹展示评价基地力量集结社会化力量,部省牵头整合展示评价基地资源,加大展示评价基地互联互通,有序扩大基地数量,强化国家展示评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覆盖全国的展示评价网络。
4.1.2 增强展示评价基地硬件水平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用活政府补贴资金,吸纳种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投资运营展示基地,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展示基地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3]。
4.1.3 加大对基地技术人员培训指导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开展农作物品种调查记载方法、关键农时田间管理措施等技能培训,提升基地人员素质,提高展示评价工作质量。
4.1.4 扩大展示评价基地影响力广泛运用网络、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开展宣传,扩大展示评价基地的影响力,培植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品牌基地,获得行业认可。
4.2 创新展示评价工作机制
4.2.1 突出展示评价工作重点着眼国家战略需要,强化精准思维,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挖掘用好本地资源,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作物、重点品种,精准开展展示评价,引导农民科学选择适配品种,加快优良品种换代升级。
4.2.2 吸引科研机构参与展示评价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发,建议增强基地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科研机构拿出更多苗头品种参与展示评价,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高品种入市推广效率。
4.2.3 探索融合发展模式探索由品种“一维”到生产“多维”的展示模式。坚持良种良法与农机农艺相兼顾,结合当地作物类型、种植习惯,配套节水、节肥、节药及轻简化、机械化等先进实用栽培技术一并展示,加快推广普及重点关键环节农机农艺技术,力争组装配套形成集成创新模式,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4.3 提升展示评价工作效果
4.3.1 规范品种展示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制定展示评价工作指南和技术标准,统一种植要求、调查记载方法和评价标准,统一上传调查结果至全国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系统,保障农作物品种评价结果科学规范。
4.3.2 统筹举办展示评价活动结合地方农产品交易会、种业博览会等,统筹安排展示观摩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加强统一协调和指导,分季节、多层次、互补且有序地开展全国性、区域性的活动,叠加展示示范效果。
4.3.3 加大展示评价结果应用注重展示评价结果应用,既推介发布优良新品种,同时又要开展风险品种预警,全面掌握品种情况,有效服务生产需求。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力量,将品种、技术等信息发送到市场各方主体,广泛宣传展示评价结果,为农民选用良种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