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专刊序言
2022-11-17陶伟
陶 伟
(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乡村遗产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提振乡村文化自信和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蕴藏着“谋划振兴”的“大乾坤”,在全面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融合遗产保护,是新时期中国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立足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响应和贯彻国家战略,深入研究乡村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实现路径和理论逻辑,是当下也是未来地理学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18ZDA161)”的资助下,“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议题作为呼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成果之一在《热带地理》2022年第1期以专刊的形式推出,以期为乡村遗产保护、乡村文化振兴以及城乡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引与理论参考。
遗产本质上是一种空间现象,具有社区、地方、国家和全球等多尺度内涵,是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本次专刊包含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两大板块,聚焦乡村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互促作用以及其所反映出的丰富的人地关系。专刊收录的13篇论文涉及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个方面,包含了日常生活、文化政治、情感体验、空间治理、社区发展和产业政策等诸多内容,既有创新性的理论思考,也有扎实深入的实证研究,展现了乡村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互促作用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成效。
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与社会相交叉的学科,其空间特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色对整合乡村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专刊推出了2篇综述性论文,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梳理了地理学对遗产研究的学术贡献,重申并阐明了地理学在遗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近30年来中国遗产研究的地理学科贡献》一文,厘清了近30年来地理学开展遗产研究的阶段性特征,认为国内遗产研究呈现出“强调现实与实践导向、侧重主客体关系、重视空间分析”的特点。《21 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回顾:兼谈地理学可能的贡献》一文,系统总结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三大议题,对地理学在非遗研究领域可能的贡献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思考。
乡村遗产是乡村发展过程中地方性和地方认同界定的核心。《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以泉州市晋江梧林侨乡为例》一文着眼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地方,认为人地错位下的地方意义被跨地方想象和旅游所刻写,在此过程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形成了地方意义的关系性特征。文章进而提出侨乡的地方意义跨越家、民族和国家的尺度,动态展演了多元主体的空间价值协商和国家主流文化价值观对地方意义的主导。“侨乡”地方意义叠写中的人地错位、多元互动以及权力展演的建构特征,反映了文化遗产作为记忆与情感的载体跨越家国尺度的复杂建构过程。
多元主体在不同情境下对文化遗产的感知存在差异化。《文化遗产的品牌个性感知——以广东江门启明里为例》一文比较了居民与非居民对文化遗产品牌化的感知差异,强调了居民日常生活中内隐的、非表征的空间邂逅对于文化遗产品牌建构的重要作用,该文为未来遗产研究中表征的符号分析与非表征的主体体验分析的结合提供了可行路径。《旅游者感知文化距离对民族文化遗产体验意愿影响机制》一文揭示了文化差异对旅游者文化体验意愿的影响机制。这两项研究凸显了主体与遗产互动过程中所展演的能动性,呼应了近年来西方学者吸纳非表征等理论对遗产研究进行拓展的新趋向。
乡村遗产旅游发展推动了乡村社会空间的多元转型。《基于TSL 模型构建的活态遗产地连续性空间生产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一文拓展了空间生产在遗产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因素变化促使古城核心使用功能发生演替,其空间生产是时空延续变化、外部环境因素驱动、内部活态要素运作下的连续过程。《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转型过程、特征与机制——以黄山市卖花渔村为例》一文,选取特色产业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村落功能演化与空间适应性转型进行分析,揭示了社会关系、资本和权力对乡村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及制度空间的作用。这两项研究丰富和拓展了遗产地空间功能变化与空间适应性转型的探索,也为中国乡村遗产地保护利用的动态管理提供了借鉴。
乡村遗产作为重要发展资源也引发了多元主体的权力博弈与空间协商问题。《多元权力主体实践下民族村寨的旅游空间再生产——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一文将特定地方多元主体间的关系网络、情感表达、规约调适等纳入研究视野,反映了民族村落旅游空间再生产的在地化。《社区增权视角下文化遗产地治理路径优化——以惹巴拉村寨为例》一文则从遗产治理的角度,分析了文化遗产地社区失权的4个方面,即经济失权、心理失权、社会失权及政治失权,进而提出从权力合作、权力共有和权力激励等3个方面对社区进行增权的遗产治理策略。这些工作对遗产地制定公平的治理策略,避免地方社区在发展中“失语”具有借鉴意义。
乡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始终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话题。《乡镇“有为政府”产业政策的逻辑与检验——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一文围绕乡村振兴中乡镇政府如何选择发展产业、如何制定合理产业政策这两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运用新结构经济学“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有效地分析了乡村振兴语境下的乡村产业政策的演化。《苏南、浙北地区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对乡村当下兴起的民宿业给出了空间上的解释,研究发现消费能力、客源市场、通达程度、水系环境和景区依赖是影响苏南、浙北地区民宿分布的重要因子,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对民宿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上述两篇论文为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布局优化提供了科学分析,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空间分析方法在乡村遗产保护与乡村空间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功能更新的特征、模式与逻辑——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一文利用GIS技术构造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揭示了传统村落“三生”功能更新相互促进、相互演化的共生耦合关系,其过程体现了空间结构有序变迁和空间属性质量提升的协同演化进程。该文为乡村振兴的多功能交互、多层次联动的综合路径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特征》是一篇偏向于应用型的论文,运用GIS相关方法对广东省区县尺度下农村宅基地进行分析,针对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空心村治理的问题,提出了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建议。这两项针对乡村空间与宅基地的量化研究,为乡村空间策略与管理制度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者协同共生、关联互促。在全球化和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今天,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所呈现的问题日趋复杂,本次专刊收录的论文仅是众多学术研究中的冰山一角。因此,我们诚挚呼吁学界更多地关注这个论题,以国家需求和社会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将国际化的理论与本土化的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扎实的思辨和田野积累,促进乡村遗产研究在全面乡村振兴语境下的学科交叉、尺度综合和制度创新,同时期待更多学者就全球乡村、后生产主义和乡村遗产创新发展等一系列前沿问题进行不断探索,提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路径。
专刊征稿发布以来受到了学界同仁的广泛响应,一方面体现了《热带地理》杂志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地理学界对该研究领域的重视。本次专刊的发布是地理学思想和方法论融合乡村遗产和乡村振兴研究的有益尝试。虎年伊始,我们呼吁更多学者积极参与到乡村遗产和乡村振兴的研究工作中来,真正为“以文化促发展,以发展促振兴”的理论和实践路径探索贡献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