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特征

2022-01-27朱紫阳丁华祥肖建能赵耀龙

热带地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粤北空心化珠三角

徐 涛,朱紫阳,丁华祥,肖建能,赵耀龙

(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2.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广州 510663;3.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63;4.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广州 5102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1978-2019 年年末,中国城镇常驻人口从1.7 亿人增加至8.484 3 亿人,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从17.9%上升至60.6%(国家统计局,2020)。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域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快速变化,城乡关系明显改变。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实行“重城轻乡”的发展模式,以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为核心,导致城乡二元化现象严重,进一步加深了城乡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离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发展转型(刘彦随,2018)。当前乡村发展面临半城镇化现象严重(陆大道等,2015)、农村空心化(龙花楼 等,2009;姜绍静等,2014;郑殿元等,2019)、土地资源配置矛盾显化(李裕瑞等,2010)、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刘彦随等,2016)、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Wang et al.,2016)等问题。如何建立城乡融合体制、健全乡村发展机制、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Liu et al.,2015)。

为了解决二元体制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Long et al.,2016)。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阶段性谋划。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着眼于中国当下国情与未来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保障乡村充分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罗邱戈等,202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目前社会主要矛盾、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农村宅基地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乡村生活空间的主体、为农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国土空间,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用地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清晰认识和把握农村宅基地现状对于优化乡村发展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振兴建设用地保障、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朱琳等,2021)。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农村宅基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宅基地政策改革(刘同山,2018)、产权制度(刘守英等,2018)、宅基地的取得(刘震宇等,2011)、抵押(孟光辉,2016)、退出(洪德和等,2019)、流转机制(周文等,2017)以及宅基地用地标准(张怡然等,2011)等宏观层面上。而宅基地内部房屋的层高、结构、使用状况、占地面积等作为农村人居环境与宅基地现状的重要体现,对于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振兴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罗其友等,2019)。但由于该类数据体量大、调查成本高、难以获取等原因,目前研究以居名点(Yang et al.,2016)或小区域为主(吕凤琴等,2015),鲜有大范围区域尺度的案例。

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虽然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乡村的发展与整体经济形成明显的反差。同时,由于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差异明显,广东省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乡村格局,既有广阔的平原村落,又有中原人迁徙定居形成的客家村落,也有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坐落于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如连南千年瑶寨等(程晔等,2019)。面对复杂的乡村状况,如何遵循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乡村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刘彦随等,2019),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成为积极有效推进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问题。自2015年开始,广东省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旨在摸清全省范围内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零星国有建设用地及地上房屋的基本状况,夯实农村地籍管理基础,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调查成果为深化分析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和特征,优化调控乡村建设用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为深入了解广东省农村宅基地利用问题,探讨区域间的差异性,以便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广东省农村地籍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区(县)尺度分析全省乡村地籍状况、探究乡村住宅问题、剖析不同地域间乡村宅基地房屋的空间差异性,以期为广东省乡村建设用地优化调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广东省位于20°09′-25°31′N,109°45′-117°20′E,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属低纬度热带亚热带区域,跨越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3 个气候区(图1)。土地总面积1 797.25万hm2,其中耕地面积259.31 万hm2,但由于广东省人口众多,农村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广东省经济体量大,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差异性明显,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宅基地出现闲置、空置现象,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因此,以广东省为对象,分析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探究农村宅基地利用问题。其中深圳市与珠海市香洲区土地均为国有,没有农村地区,故不在本研究范围内。

图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1.2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18年广东省农村地籍调查数据,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档案馆提供。该数据采用解析法、图解法结合测量并实地调查的方式获取,根据2018年最新版行政区划对全省各区县内所有土地类型为集体建设用地的地区实施全覆盖、逐地块调查,共获得2 434.515万宗农村宅基地信息,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区域内的宗地权属、房屋结构、层高、使用状况、占地面积以及房屋权利人、户籍人口数等信息。由于农村地籍调查数据种类繁多、体量庞大、属性信息繁杂,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根据研究主题,从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中提取农村宅基地及其属性数据,并利用ArcGIS 等软件剔除宅基地周围的牲口房(如猪圈、牛棚)等非农村住宅区域,获得纯净的农村宅基地及房屋数据集。

1.3 研究方法

1.3.1 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指数 为科学认识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现状,综合考虑房屋的结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层高、使用状况、容积率、户籍人口数等属性信息,构建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指数(表1),从宏观尺度上探究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情况。

表1 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指数Table 1 Utilization characteristic index of rural homestead housing

1.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为了更加细致地分析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状况的空间格局,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用Moran'sI指数反映各研究单元间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宋伟等,2020),计算方法为:

式中:Ii表示研究单元i的Moran'sI指数;yi,yj分别为单元i,j的值;S2为yi的离散方差;为计算对象的均值;Wij为权重矩阵W的元素,表示研究单元i与研究单元j的空间权重,两者相邻则为权重为1,否则为0。其中邻近关系采用Queen类型,即网格间只要有共同边界或顶点即为相邻。

用Z检验值判断研究区域内相邻地区在特征属性上是否存在相似(空间正相关)、相异(空间负相关)或相互独立(随机分布)(Botev et al.,2010),计算公式为:

式中:E(I)表示Moran'sI指数在空间随机分布假设下的数学期望;Var(I)为变异系数。规定当Z>1.65时存在空间正相关,即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当Z<-1.65时存在空间负相关,即高-低集聚或低-高集聚(Yu et al.,2018)。本文用空间集聚图说明局部空间的集聚类型与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

农村宅基地房屋的特征主要采用房屋层高、结构和使用类型3种指标表达(表2)。研究区域内农村宅基地房屋层高整体较低,以一层为主,数量占比为59.42%。房屋结构强度较高,以混合结构与砖结构为主,数量占比分别为42.60%和37.71%,砼结构数量占比次之。此外,研究区域内还存有少量木结构房屋,主要分布在河源市的东源县。使用情况上,以自用为主,同时存在较多空置(指一年之内基本无人居住)与闲置(指一年之内实际使用不超过2个月)房屋,空置房屋与闲置房屋数量占比分别为6.75%、5.66%。此外,存在一定程度的出租现象。

表2 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情况Table 2 Housing utilization of rural homestead

2.2 宅基地房屋空间格局特征

各个指标Moran'sI指数(表3)显示,除木结构外,其他指标的Moran'sI指数均远>0,且Z检验值均>1.65,说明各类型农村宅基地房屋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即高-高聚集或低-低聚集。

表3 研究区域各指标的Moran's I指数Table 3 Moran's I index for each indicator in the study area

图2显示了不同层高间空间聚集类型的差异性。一层房屋占比中“高-高”类型聚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粤北的韶关和粤西的湛江地区,呈现双中心聚集的特征,而“低-低”类型聚集区集中在广州、佛山同城区域。二层房屋占比中“高-高”聚集区域集中在粤北的梅州,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低-低”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广州市主城区和江门市部分地区。三层房屋占比空间聚集分布更为广泛,“高-高”聚集区域主要以珠三角的江门、粤北的河源梅州部分地区、以及肇庆与清远交界地区为中心,呈现多中心集聚分布的特征,“低-低”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韶关和湛江地区。四层及以上房屋分布极为集中,“高-高”聚集区域集中在广州地区。可以发现,农村宅基地房屋层高较低(一层、二层)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粤北和粤西的广东省边缘地区,层高中等(三层)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外围及其周边地区,而层高较高(四层及以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

图2 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层高聚类(a.1层;b.2层;c.3层;d.≥4层)Fig.2 Agglomeration maps of floor heights in rural homestead of Guangdong Province(a.one floor;b.two floors;c.three floors;d.More than or equal to four floors)

农村宅基地房屋结构聚类结果(图3)表明,砖结构“高-高”聚集区域大部分集中在粤北的韶关,少量存在于粤东的揭阳的部分地区,“低-低”聚集区域集中在广州和中山地区。混合结构房屋“高-高“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粤北的清远肇庆交界、河源梅州交界以及粤西的茂名湛江交界地区,呈现多中心集聚分布的特征,“低-低”聚集区域主要集中在粤东地区。砼结构房屋“高-高”聚集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广州、佛山和中山地区,少量分布在汕头和揭阳地区。可以发现,粤北的韶关及其周边地区农村房屋以一层砖结构为主,粤北的梅州、肇庆、清远以及粤西的湛江、茂名等地方农村宅基地房屋以混合结构为主,而珠三角及潮汕地区农村宅基地房屋以高层砼结构为主。

图3 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结构聚类(a.砖结构;b.混合结构;c.砼结构)Fig.3 Agglomeration maps of housing structure types in rural homestead Guangdong Province(a.Brick structure;b.Mixed structure;c.Concrete structure)

农村宅基地房屋使用类型聚类结果(图4)表明,各使用类型也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由于自用房屋分布较为广泛,不存在“高-高”聚集区域,但在肇庆和江门地区存在较多的“低-低”聚集区域,说明该地区可能存在较多未利用农村住宅资源。出租房屋空间聚集现象显著,“高-高”聚集区集中分布在广州市地区。空置房屋在空间上呈现多中心聚集分布特征,“高-高”聚集区分别集中在粤北的梅州、珠三角的肇庆和江门地区,同时空置屋的“高-高”聚集区与自用房屋的“低-低”聚集区存在一定量的互补关系。闲置房屋的“高-高”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江门和茂名地区,空置和闲置房屋的“低-低”聚集区都分布在广州地区。综上,广东省内农村宅基地房屋以自用为主,但存在一定量闲置、空置的宅基地资源,主要集中在肇庆、茂名、江门以及粤北的梅州地区,出租房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及其周边地区。

图4 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使用类型聚类(a.自用;b.出租;c.空置;d.闲置)Fig.4 Agglomeration maps of housing types in rural homestead of Guangdong Province(a.self-use;b.rent;c.vacant;d.idle)

2.3 宅基地利用综合评价

农村宅基地容积率定义为农村住宅内部总建筑面积与占地面积的比率(宋伟等,2008),体现地区对于土地的利用效率。容积率越高,土地利用效率越高,反之越低。整体上,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农村宅基地容积率分别为2.39、1.81、1.74和1.77,呈现以珠三角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特征(图5)。其中,广州市天河区农村宅基地容积率最高,达到5.28。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区经济发达,农村土地较少,农户普遍兴建高楼式的农村住宅,而周边地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势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同时存在一些少数民族,由于风俗习惯等各种原因,周边地区农村宅基地容积率远低于珠三角地区。

图5 广东省农村宅基地容积率空间分布Fig.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ot ratio in rural homestead of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省内存在一定的一户多宅与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图6)。其中一户多宅主要集中在粤东潮州、汕头以及珠三角的恩平市、鹤山市等地区。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地区主要分布在粤东的大部分地区、粤北的河源与梅州、粤西的湛江和阳江以及珠三角的江门和东莞等地区。江门地区的恩平市与鹤山市一户多宅与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相对突出。

图6 广东省农村一户多宅(a)与户均宅基地面积(b)Fig.6 The one household,multiple housing lands(a)and the average residence base areas per household(b)in Guangdong Province

空心村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等原因导致的空心村问题具有极强的地区特色。广东省农村空心化程度可划分为低度空心化、轻度空心化、中度空心化、高度空心化以及重度空心化5 种类型,占比分别为29.83%、19.3%、21.93%、17.54%、11.4%(表4)。区县尺度下广东省农村空心化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图7)。重度空心化区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外围地区以及梅州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背靠珠三角核心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宅基地资源丰富,农村自建房较多,但是这些地区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农村宅基地利用粗犷,空心化程度不断加深。高度空心化区域主要分布在粤北和其他省交界的地区,以及部分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户均宅基地面积较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发展面临窘境。中度空心化区域主要零星分布在阳江、清远、汕尾等珠三角周边地区,这些地区靠近珠三角,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发展势头加剧。轻度和低度空心化区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核心区以及距离珠三角较远的广东省北部、东部以及西南部等边缘地区。

表4 广东省各区县农村空心化类型主要特征Table 4 Main features of rural hollowing types in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图7 广东省农村空心化程度空间分布Fig.7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hollowing out in Guangdong Province

2.4 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成因分析

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的利用状况与空间分布特征是长期历史演化的结果。宏观层面主要受到国家政策方针影响,如随着《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的颁布,中国确立了宅基地公有制,实现宅基地和地上房屋的“两权分离”。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宅基地实行“无偿取得、长期使用”的管理措施,导致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相对突出。此外,由于前期中国宅基地流转、退出机制并不健全,以至于农村“一户多宅”、宅基地房屋空置、闲置现象普遍。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对宅基地退出、流转、三权分置以及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试点探索,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区域政策制定与执行力的差异,宅基地低效与不合理利用的问题和矛盾依旧突出。

同时,广东省内独特的人文风俗、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均对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产生深远影响(图8)。

图8 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的成因Fig.8 The mechanism of the ut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homestead

广东省虽然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但长久以来省内各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王少剑等,2013),经济发达地区多集中在珠三角核心区,这些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高,人居环境较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保障服务较为充足。同时,珠三角地区路网密布、交通发达,便捷的内外交通不仅为农村居民的出行带来便利,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较高的收入水平与便捷的交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珠三角地区农村多兴建高质量农村住宅,因此农村住宅楼层较高、结构强度大、容积率高,同时农村住宅利用效率较高,农村空心化程度较低。此外,由于珠三角核心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促进了部分地区农村住宅的对外出租,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

珠三角边缘地区受到核心区经济辐射影响,农村经济水平相对发达,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同时交通也相对便利,农村居民多兴建高质量农村住宅。因此,这些地区农村宅基地房屋也具有较高的层高,结构强度也相对较大。但受到珠三角核心区虹吸作用的影响,这些农村地区的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口流失严重,导致虽然农村宅基地建房热情较高,但房屋利用效率较低,村庄空心化现象显著,大量农村住宅空置闲置,宅基地集约利用度大大降低。因此,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珠三角边缘地区农村住房层高较高、结构强度较大,但利用率较低,空心化现象严重。

粤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较低。同时,广东省内33.7%的区域为山地,多集中在粤北地区。复杂的地形条件导致粤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较大、农村经济活动难以顺利展开,因此对于农村宅基地房屋的层高与结构产生较大限制。粤北地区同样受到珠三角地区虹吸效应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住宅逐渐空置闲置。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粤北地区农村住房多为一、二层的砖结构房屋,住宅容积率相对较低,同时也存在不少中、高度空心化地区。

粤东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地形相似,均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形对农村住宅的建造影响较小,同时粤东地区经济水平较粤北地区更为发达,由此导致粤东地区无论是农村住房层高还是结构在全省范围内均处于中等水平,空心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但由于粤东潮汕地区风俗特殊,农村居民主要以宗族式的方式生活,一户人家经常出现十几口人的情况,为了满足居住需要会大兴住宅,以至于粤东地区存在一户多宅与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

粤西地区远离珠三角核心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该地区多为丘陵、台地地区,相较于复杂的山区地形起伏有所改善,宅基地资源丰富。因此,粤西地区农村宅基地房屋以低层混合结构为主且农村住房面积较大。同时,该地区交通优势度较低且远离珠三角核心区(孙一帆等,2018),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失相对较少。另外,该地区农村居民生活风俗有别于潮汕地区,以小家庭方式为主,因此,粤西地区村庄空心化与一户多宅现象较少,但也存在相对严重的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

3 结论与政策启示

3.1 结论

本文以广东省农村地籍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相关方法,对区县尺度下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1)广东省内农村宅基地房屋层高较低,以一层为主,二、三层为辅,结构以砖、混合结构为主,砼结构为辅。房屋使用类型以自用为主,但全省各区县农村宅基地房屋平均空置率和闲置率为6.75%和5.66%,即12.41%的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实施乡村建设用地整治的潜力巨大。

2)广东省内宅基地房屋特征空间差异性显著。其中粤北地区各区县农村住宅以低层砖结构为主,粤东地区以低层的砖结构与砼结构房屋为主,粤西地区以低层的砖、混合结构为主。珠三角地区农村住宅以高层为主,其中珠三角边缘地区房屋结构以砖、混合结构为主,珠三角核心区以砼结构为主。此外,空置、闲置农村住宅主要集中分布在肇庆、茂名、江门以及粤北的梅州地区。

3)广东省内农村宅基地低效利用问题较为突出。其中50.87%的区县村庄处于中度以上空心化,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外围地区和粤北的梅州。此外,农村地区存在一户多宅与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

4)广东省内农村住宅特征受到经济、交通、自然地理状况以及地方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地区受到各因素的影响各不相同。如特殊的民风民俗对粤东地区农村住宅的影响较大,而经济状况以及城市虹吸作用对珠三角边缘地区农村住宅特征的影响较大。

3.2 政策启示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几点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建议:

1)乡村振兴应明确地区差异性,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有效的治理宅基地问题,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缓解乡村建设用地压力、优化乡村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如粤东地区一户多宅与户均宅基面积超标问题较突出,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优先解决这两种问题,保障宅基地资源的合理使用。粤西与粤北地区的农村住宅房屋普遍偏低、结构强度较弱,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优化农村住宅结构,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珠三角边缘的肇庆、江门等地区,宅基地空置、闲置现象严重,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以提高农村住宅使用效率为优先目标。

2)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性,因此,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乡村建设用地优化应根据地区特色,实施科学合理的措施。如对于粤北韶关、河源、梅州,粤西的湛江等地区,农村宅基地房屋以低矮的砖结构房屋为主,可考虑结合“三旧”改造,适当增加乡村建设用地指标,并对部分房屋进行合理改建,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建公寓式多层住宅,优化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于江门、肇庆、茂名以及梅州中部等部分地区,农村宅基房屋存在空置、闲置现象,应严格控制乡村建设用地指标,并进行适当缩减,合理规划、流转交易,盘活闲置资源,促进闲置地、空闲地和低效地的开发利用,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根据空心化程度差异,面向乡村振兴的乡村建设用地整治力度应有所不同。针对重度、高度空心化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方针,加强村庄整治规划,按照“建设中心村、缩并自然村、改造空心村”的思路,对分散的村民住宅点进行全面的规划调整、村庄整合,挖掘闲置浪费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针对中度空心化地区,首先要加大对于乡村振兴和空心村治理的宣传力度,积极改变当地农民的传统思想,其次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针对轻度、低度空心化地区,应当优先发展当地农村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着力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

4)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各地区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并结合地方特色,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此外,宅基地制度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制度,在确保所有权归集体、资格权归农户的基础上,适度放宽农村宅基房屋使用权,让使用权得以入市流转。贯彻落实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让空置、闲置的房屋与宅基地得以流入市场进行出租与转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活力,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化。同时,根据地方人文特色,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合理的宅基地标准,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通过宅基地制度的改革与管理体制的完善,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

猜你喜欢

粤北空心化珠三角
粤北龙船歌研究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