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池塘养殖水体环境和鱼类流行病学特点浅析
2022-11-17武国兆李旭东
武国兆, 李旭东*
(1.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 郑州 450008; 2.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郑州 450008)
据统计2020年河南省水产养殖面积12.86万hm2,其中养殖池塘面积10.12 hm2。2020年水产养殖总产量79.13万t,鱼病引起的直接损失1806万元,水体环境改良及病害防治相关的直接投入品年需要2.5亿元以上。 河南省养殖池塘普遍水深1~2 m, 淤泥厚0.1~0.2 m。 主要淡水养殖品种是鲤、鮰鱼、草鱼、鲈鱼、鲫、鳊鱼、鲢、鳙等,流行性疾病以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爱德华氏菌病、类肠败血症、诺卡菌病、草鱼出血病、赤皮病等细菌性疾病和车轮虫病、锚头蚤病、黏孢子虫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等寄生虫疾病为主。
河南省自北向南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属暖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变化大。 监测表明,养殖环境和养殖鱼类流行病学关系密切。 气温、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水体环境变化, 对养殖鱼类流行病学特点影响显著。 本文对河南省主要养殖鱼类流行病学特点与疾病有关的养殖环境进行分析, 以期为水产养殖者提供参考。
1 池塘养殖水体环境分析
水体是养殖鱼类的主要生存环境, 包括水温和水质两个方面。
1.1 水温变化情况
因养殖地域不同和水域大小变化, 河南各地的养殖水温周年性变化不同。 水温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较大。 由于水体的特殊性,年均水温较年均气温稍高。 近年来全省平均水温为16℃左右,其中,豫南、豫东最高达到16.3℃,而豫西、豫北仅13.2℃。 水温高于或等于14℃,是河南养殖鱼类生长的适宜温度,据测算,豫南、豫中和豫东、豫西、豫北适宜天数依次降低,分别是220~210 d、210~200 d、200 d、190 d。
各养殖单位要根据养殖品种对水体温度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地势地形和水源,采取加深或降低水位、建设塑膜温棚等措施进行科学调节,使养殖品种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生长。
1.2 水质变化情况
河南四季分明, 依次为春夏秋冬。 年均日照1848.0~2488.7 h,年均降水量1380.6~532.5 mm。
1.2.1 春季(3~5月)
河南大部分区域春季自3月下旬开始,光照逐渐增加,水体温度逐渐上升,也是养殖水域鱼苗下塘的重要时节,但春季气温较低,光照不足,水体浮游动植物少。 为培育水体养分,鱼苗下塘前开始施肥,阳光充分情况下4 d左右浮游植物达到峰值,7 d后浮游动物达到峰值。 若浮游植物过度繁殖易引起水体pH值的升高,个别水体pH值超过9,此时管理不当可能出现鱼苗气泡病。浮游动物达到峰值后,若鱼苗数量不足,捕食浮游动物量少,往往导致浮游植物持续减少, 从而引起水体溶解氧下降甚至不足, 水体透明度大,水绵和丝网藻过度繁殖,不利鱼苗生存、生长。
1.2.2 夏季(6~8月)
夏季是河南气温最高季节,光照充足,浮游动植物生长较快。一是池塘水层极易形成密度流,倒藻转水,轻则病原传播,重则泛塘死鱼;二是浮游动植物数量不稳定,水体溶解氧降低,鱼类经常会出现缺氧浮头现象;三是水温较高,鱼类生长快,饲料投喂增多、 底泥发酵等因素导致水体中亚硝酸盐、 氨氮超标。 此阶段水质极不稳定,病原微生物繁殖力旺盛,是四季中鱼类疾病高发期。
1.2.3 秋季(9~11月)
光照逐步减少,气温逐渐降低,浮游动植物数量开始下降。 秋季阴雨天较多,昼夜温差大,池塘载鱼量最高,且水体因投饲、施肥、用药蓄积的富营养化物质和残留较多,易引起环境变化。 池底酸化严重,水体亚硝酸盐、氨氮浓度偏高,极易造成鱼类缺氧浮头,应及时采取增氧措施时,避免鱼类批量死亡。
1.2.4 冬季(12~次年2月)
冬季鱼类进入冬眠状态,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减少体力消耗。若池塘冰封,冰面下水中浮游植物数量很少,光合作用较弱,载鱼量大或底泥过厚的池塘容易造成鱼类缺氧,应采取融冰措施。越冬期间应积极观察水质变化和鱼类活动, 发现异常果断采取措施。
水质变化与季节变化较为密切, 要区别不同季节、不同状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节。
2 不同季节池塘养殖鱼类流行病学特点
2.1 春季(3~5月)
河南大部分区域的池塘水温在10~18℃之间。 此时鱼类经过越冬消耗体质羸弱, 水体清瘦适宜于真菌、原生动物等多种病原体繁殖生长。 4~5月是鱼病的第一个高峰季节,要加强管理。一是应注意加强营养补充,提高免疫能力。 前期尤其不要投喂过饱,可拌三黄粉投喂预防肠道疾病;二是要注意鱼池消毒。特别是秋冬季拉过网或浮过头的池塘, 杀灭水体中的真菌孢子和细菌病原, 避免受伤部位滋生水霉或感染细菌。放苗前应对鱼池消毒、放苗时对苗种浸泡消毒,养殖中水体消毒、工具消毒、投料场消毒;三是在水质偏肥和水质偏瘦的池塘要分别注意指环虫、三代虫和车轮虫的发生。在池水较深、池水较脏的池塘多注意小瓜虫的发生。 在池底淤泥过多的池塘多注意气泡病的发生;四是观察水体酸碱度的变化,特别是新乡、开封、商丘等黄河故道盐碱地带,在早春土壤中析出氯化物和碳酸盐,对水质的影响较大。
春季警惕的疾病及应重点关注的区域:
2.1.1 水霉病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所有片区都有发生,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减少受伤,加强消毒,及时把感染水霉的病死鱼捞出掩埋,减少传播途径。
2.1.2 气泡病
主要危害淡水养殖鱼类苗种, 细鳞或无鳞成鱼偶有发生。 所有片区都有发生,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避免水体浮游植物过度繁殖,避免淤泥过厚。 发生后及时转池或用食盐等絮凝水体和抑制藻类生长。
2.1.3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细菌性肠炎病、 烂鳃病、赤皮病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和淡水养殖龟鳖, 所有片区都有发生,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较大范围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提高免疫,净化水体环境。 发病后对症投喂抗生素和中草药治疗。
2.1.4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 淡水养殖无鳞鱼危害更重,重点关注区域有沿黄、豫中、豫北片区,关注等级为1级。 防控措施:避免带病越冬,减少越冬干扰。气温不稳定前不易提前投喂,早期控制投喂量。 发病后投喂免疫增强剂和维生素, 继发感染对症投喂抗生素治疗。
2.1.5 爱德华氏菌病
2.1.6 小瓜虫病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所有片区都有发生,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避免密度过高、水温波动大、鱼体黏膜伤害和强应激。 发病后提高水温至30℃或药物浸洗。
2.1.7 黏孢子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所有片区都有发生,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大范围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投苗前彻底清塘,日常注意减少水鸟鱼塘停留,增加水体多营养级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镜检(+++)以上采用投喂或泼洒杀虫剂驱杀。
2.2 夏季(6~8月)
水温一般在26~35℃之间, 鱼类发病逐渐增多,寄生虫病如纤毛虫、鞭毛虫鱼病逐渐减少。部分春季常见病夏季也会发生。 细菌性病常见烂鳃、出血、赤皮、肠炎等。 摄食旺盛,水体亚硝酸盐、氨氮易超标,水质恶化的高产池塘往往容易发生泛塘。
烂鳃病诱发病因有三种:水质恶化,长期缺氧引起;寄生虫反复感染,杀虫药使用不当引起;体质衰弱,病原细菌感染引起。 水质恶化引起的,鳃颜色深红色且肿胀;寄生虫引起的,鳃粘液覆盖,颜色鲜红;细菌性烂鳃,呈现出鳃失血,发白。
肠炎性疾病诱发病因有二种:投喂过饱或不洁、不规律引起;水体有机质过高,底泥腐败引起。 以草鱼最为严重,鲤鱼、鲫鱼、鱼时有发生,症状为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浓黄色液体流出、肠管糟烂,鱼发生往往形成痉挛套叠。
夏季警惕的疾病及应重点关注的区域如下。
2.2.1 细菌性烂鳃病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尤其是鲤鱼,重点关注区域沿黄产业带的洛阳市、郑州市,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较大范围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 保持溶氧充足,水质良好,切勿频繁使用杀虫剂。 发病后注意消毒安全,并对症投喂药物和免疫增强剂。
2.2.2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和淡水养殖龟鳖, 重点关注所有片区,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较大范围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提高免疫,净化水体环境。 发病后减少投饵,对症投喂抗生素和中草药治疗。
2.2.3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 淡水养殖无鳞鱼危害更重,重点关注区域有沿黄、豫北、豫南片区,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投喂优质全价饲料,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保持水质良好。 发病后投喂免疫增强剂和维生素, 继发感染对症投喂抗生素治疗。
2.2.4 草鱼出血病
危害养殖草鱼,重点关注区域有豫北、豫中、豫南和豫东片区,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疫苗防疫,保持水质良好。发病后断食5d,泼洒出血病药物,死亡减少后逐步增加投饵量,并添加抗生素药物。
2.2.5 爱德华氏菌病
2.2.6 黏孢子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斜管虫病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所有片区都有发生,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大范围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日常注意驱离水鸟,保持水体生物多样性,暴雨后加强消毒。 镜检(+++)以上采用投喂或泼洒杀虫剂驱杀。
2.3 秋季(9~11月)
气温一般在15~23℃之间,水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变大。 每年8~9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夏花鱼种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等鱼病,秋季成鱼易患细菌性疫病,如肠炎、烂鳃等病。 经过一个养殖季节的饲养,生长快的鱼肝胆往往不好,抗应激能力偏弱。另外应注意降解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容量。
秋季警惕的疾病及应重点关注的区域如下。
2.3.1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和淡水养殖龟鳖, 重点关注所有片区,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大范围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提高免疫,净化水体环境。 发病后减少投饵,对症投喂抗生素和中草药治疗。
2.3.2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 淡水养殖无鳞鱼危害更重,重点关注区域有沿黄、豫北、豫南片区,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投喂优质全价饲料,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保持水质良好。 发病后投喂免疫增强剂和维生素, 继发感染对症投喂抗生素治疗。
2.3.3 草鱼出血病
危害养殖草鱼,重点关注区域有豫北、豫南、豫中和豫东片区,关注等级为2级(局部暴发流行)。 防控措施:疫苗防疫,保持水质良好。 发病后断食5 d,泼洒出血病药物,死亡减少后逐步增加投饵量,并添加抗生素药物。
2.3.4 爱德华氏菌病
2.3.5 小瓜虫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所有片区都有发生,关注等级为1级。 防控措施:日常注意驱离水鸟,保持水质稳定和水体生物多样性, 暴雨后加强消毒, 镜检(+++)以上采用投喂或泼洒杀虫剂驱杀。
2.4 冬季(12~次年2月)
气温较低,一般在-6~6℃之间,鱼病发生较少。初冬鱼种放养或成鱼出池,因拉网或运输擦伤鱼体,易发生水霉病;越冬期间频繁开动增氧机,或底质恶化引起鱼类活动过量,易引起无鳞鱼和细鳞鱼冻伤。不能带病越冬,在入冬前做好防疫和水体消毒、水质改良及加深水位的工作。
冬季警惕的疾病及应重点关注的区域如下。
2.4.1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和淡水养殖龟鳖, 关注所有片区,关注等级为1级。 防控措施:越冬前提高免疫,水体环境消毒。
2.4.2 三毛金藻病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关注等级为2级,关注所有片区(局部暴发流行)。防控措施:对刚发现有三毛金藻中毒症状时, 可将鱼类转移到未发病的肥水池塘中。 鱼的中毒症状可以缓解,减少损失。 当发现水中的三毛金藻的数量较多时, 可全池泼洒硫酸铵20 mg/L或尿素12 mg/L, 使水中的氨离子含量达0.06~0.10 mg/L,以杀死三毛金藻,但对氨敏感的鱼苗鱼种要慎重使用。
2.4.3 水霉病
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关注所有片区,关注等级为1级。 防控措施:减少受伤,加强消毒,及时把感染水霉的病死鱼捞出掩埋,减少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