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番茄早疫病防治新技术
2022-11-17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李军安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李军安
番茄早疫病又称为“轮纹病”,此病原菌寄主范围广,除为害番茄外,还可为害茄子、辣椒等茄科蔬菜物。
番茄早疫病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染病初期最先为害叶片,随后是枝茎和果实,对番茄的生长影响很大,轻者造成减产,重者造成死棵,严重影响其品质和产量。
一、症状
番茄早疫病可为害番茄的叶片、茎秆和果实等器官。叶片染病,多先从下部叶片发生。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黑褐色的斑点,病斑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圆形,病斑上有清晰的轮纹,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上的病斑逐渐增多,最后造成叶片干枯;茎秆染病,多在茎基部或分枝处出现黑褐色椭圆形稍凹陷的病斑。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向四周扩展,当病斑绕茎一周后,造成茎秆发病部分以上枯死;果实发病,多先从果肩发病,在果肩上出现不规则圆形的黑褐色凹陷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导致果实失去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二、病原菌
番茄早疫病原菌是茄链格孢菌,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
三、发病规律
(一)越冬场所
番茄早疫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植株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随种子越冬。通常条件下这种分生孢子可存活1~1.5 年。
(二)传播途径
番茄早疫病原菌通过气流、微风、雨水飞溅等传播到植株上。
(三)侵入途径
番茄早疫病原菌通过植株的气孔、伤口(虫伤、整枝打杈、施肥、喷药等农事操作造成番茄植株损伤)直接侵入。
(四)发病条件
当番茄生长进入旺盛期和果实膨大期,若遇有持续5 d 的日平均气温21 ℃、降雨量20~46 mm、相对湿度>70%时,番茄早疫病易发生和流行。
四、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择优良的品种。选择高抗番茄早疫病的品种。
2.做好种子处理,培育健壮秧苗。注意从无病地块、无病植株上选留种子,对采收后的种子除结合其他病害的预防,用70 ℃干热处理72 h 法进行处理外(注意采收后对种子给予一定的后熟转化期),还要在播种前用52 ℃温水、自然降温处理30 min,然后用冷水浸种催芽。培育壮苗主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调节好苗床的温度和湿度。二是在番茄苗长到2 叶1 心时分苗,谨防幼苗徒长。苗期喷施奥力克-霜贝尔500 倍液,可防止患病。
3.注意轮作,加强管理。番茄早疫病原菌有一定的存活期,所以在栽培时要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 年以上的轮作。例如:与小葱、豆角等轮作。
4.温度管理。番茄缓苗期白天大棚温度控制在28~32 ℃,夜间温度控制在15~18 ℃;番茄开花坐果期白天大棚温度控制在25~28 ℃,夜间温度保持12~16 ℃,此期如果湿度大,要放风通气;番茄果穗发白期大棚温度上午控制在28~32 ℃,下午温度控制在24~26 ℃,夜间温度控制在15~18 ℃,此时要逐渐加大放风量;番茄第一穗果采收至植株拉秧,大棚温度上午控制在25~28 ℃,下午温度控制在24~26 ℃,夜间温度控制在15~20 ℃,此时外界气温已经升高,要逐渐加大放风量。
5.肥水管理。番茄定植缓苗后到开花结果前适当少浇水,控秧,防止秧蔓徒长,但也应防止过于干旱引发病毒病。第一穗果长到杏子大小时每667 m2追硫酸钾复合肥20~30 kg,或者用水溶肥高钾型10-6-38+TE 冲施5~10 kg。第二穗果膨大期喷0.3%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一定在早晚进行,中午喷施易发生肥害,以后视植株长势情况再具体施肥。当外界温度较低时应降低灌水量。浇水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否则易产生空洞果和脐腐病果。最后及时摘除下部病叶,以减少病原传病。
(二)药剂防治
针对番茄早疫病,主要以预防为主,由于早疫病在苗期、成株期都能发生为害,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时期适时预防。
1.苗期。番茄移栽前,用75%百菌清600 倍液喷苗,做到带药定植,可有效减少苗期染病机会。
2.成株期。番茄早疫病发病初期,摘除病叶、病果及严重病枝,并喷施杀菌农药进行防治。防治番茄早疫病理想的药剂为高效杀菌剂百泰16~20 g,兑水均匀喷雾,对番茄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每隔7~10 d 喷施1 次,杀菌剂百泰可以影响到病原菌体内的多种酶的活性,有效控制病原菌的扩散和生长,最终达到理想的防护效果。
番茄早疫病发病较重时,清除中心病株、病叶等,及时进行喷药防治。所用的药剂有:58%甲霜·锰锌800 倍液,10%苯醚甲环唑2000 倍液。用霜疫克水剂,稀释750~1500 倍液进行叶面喷施,对防治番茄早疫病有特效。霜疫克水剂是二元复配制剂,在防治卵菌纲蔬菜病害方面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是普通保护性杀菌剂的几十倍。保护期达30 d,有10%~40%的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