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抉择

2022-11-17张云飞

东南学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生现代化价值

张云飞 李 娜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基本特征,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实践选择。在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关系问题上,同样存在着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价值取向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这样,就将人民性确立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丰富和扩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和系统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重大创新和重大贡献。今天,我们要按照人民性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一、廓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价值取向的理论地平线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取向问题本来是不言自明的,但由于受各种绿色思潮的浸染甚至是“污染”,发生了严重的价值冲突。因此,必须廓清这个问题上的理论地平线。

(一)亲资本的“黑绿”价值取向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及其价值取向问题,是在消除资本主义现代化造成的生态危机、超越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和模式弊端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问题。

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坚持“以物为本”的物化过程。这里的“物”是指商品、货币、资本等物化力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追求剩余价值成为西方现代化的价值轴心,从而使商品、货币、资本成为宰制一切的力量,导致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成为主导的价值观念。这一价值取向决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天然具有反工人和反穷人、反自然和反生态的本性,是一种“黑色”的现代化。这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制度和价值原因。

生态危机限制了剩余价值的实现,催生了“绿色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便是绿色资本主义的典型。它试图在不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兼容并行。在其倡导者看来,“资本主义一直在变化,而这种变化中当前的主要触发器之一就有关于环境利害关系”,“环境上合理的生产和消费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是可能的”。(2)Arthur P.J.Mol and Martin Jänicke, “The Origin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Theory”, The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Reader: Environmental Refor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9,p.25.换言之,环境上合理的生产和消费与生产关系的性质、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社会制度的性质都无关,绿色资本主义是可能的。显然,这一理论属于“黑绿”思潮,根本不可能扭转生态危机。

总之,资本主义现代化奉行的“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价值原因。而目前生态现代化理论和模式却并未改变这一点,因此亟须转向“以人为本”。

(二)亲自然的“蓝绿”价值取向

在转向“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路上,最大的障碍是以深层生态学为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向人类中心主义发起的诘难。这已构成了现代化事业的严重阻碍。

在深层生态学看来,人类一直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是造成生态困境的根本原因,但目前的一切生态学都未考虑到这一点,属于“浅层生态学”,因此有必要转向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的“深层生态学”。在此基础上,便形成了生态中心主义思潮。这是一种以“内在价值”为本体论根据、以“整体主义”为方法论特征、以“自然权利”为伦理学主张、以“回归自然”为发展观要求的绿色思潮,有的论者将之称为“深绿”思潮。

其实,这一思潮难以成立。第一,它对人类进行了去阶级化的同质化想象,没有看到人的阶级性。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社会历史都是阶级社会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人们总是划分为一定阶级的,总是从特定的阶级立场出发看待事物和处理事务,而根本不可能将作为“类存在”的人作为价值的中心。因此,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纯属虚构。第二,它对生态危机的价值原因进行了去阶级化的主观化虚构,没有看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在造成和加剧生态危机中的作用。在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与私有制相适应,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才是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价值原因。它们与“三大拜物教”具有同构的关系。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相比,价值和伦理毕竟是“浅层”的东西。因此,与其将生态中心主义称为“深绿”思潮,不如称之为“蓝绿”思潮。

在深层生态学看来,应该“保护非工业文化不受工业社会的入侵。前者的目标不应被视为促进类似于富裕国家的生活方式。深层的文化多样性在人类层面上类似于生物丰富度和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在工业社会的通识教育项目中,应优先重视文化人类学”。(3)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From Animal Rights to Radical Ecology, edited by Michael E.Zimmerman etc.,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3,p.202、263、365.如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多样性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不能以保护文化多样性为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有权过上与发达国家同样的生活。如果担心发展中国家过上与西方富裕国家同样的生活会突破地球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那么发达国家就应率先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能任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态中心主义在中国的拥趸们呼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认为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超越工业文明就是要超越现代化,假如将这一理论话语转化为政策话语,那么就存在着使中国回到鸦片战争时的危险。当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应该形成自己的道路和模式,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我们作出的选择。

(三)亲弱势的“粉绿”价值取向

面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诘难,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学以及环境正义运动突出了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维度,对人进行了差异化恢复,要求实现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的统一。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生态中心主义遮蔽了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重要的社会、政治和性别的维度,没有看到白人男性有产者的力量才是造成问题的根源。(4)参见薇尔·普鲁姆德:《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马天杰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5、13页。尤其是父权制(男性中心主义)不仅造成了对女性的宰制,而且造成了对自然的宰制。性别宰制和自然宰制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全球生态危机是父权制发展的一种可预见的结果。只有消灭父权制,重新评价女性、女性特质和自然,才能恢复女性和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因此,“女性主义者、环境主义者以及哲学家们必须认识到追求女性平等地位的斗争与追求生态可持续性的斗争具有内在关联”。。(5)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From Animal Rights to Radical Ecology, edited by Michael E.Zimmerman etc.,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3,p.202、263、365.可见,生态女性主义将女性作为了优先的价值取向。

社会生态学认为,生态中心主义以一种非清晰和非尘世的方式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没有看见人类存在着等级差异。等级制才是造成一切宰制的根源。自然宰制来源于社会宰制。“随着等级制和人类宰制的产生,不仅将自然作为世界存在的分离部分的信仰、而且将自然看作是分等级组织起来的并可被宰制的观点的种子,就种下了。”。(6)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From Animal Rights to Radical Ecology, edited by Michael E.Zimmerman etc.,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3,p.202、263、365.随着等级制的消除,建立直接民主,人类将建立一个生态共同体。在生态共同体中,每一个人都将成为自由公民,人类将重新进入自然的进化过程中。这样,社会生态学就将自由公民作为了优先的价值取向。

美国环境正义运动产生于反对在有色人种社区修建有害废物填埋场的斗争。尽管白人社群具有高度的环境意识,但受限于邻避情节,将有害化学废物填埋场选在有色人种社区,这样,就激起了环境正义运动。“环境正义运动因此把人的生存问题,特别是穷人和边缘人的生存问题置于其关注的中心。”(7)戴维·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胡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44页。在它看来,种族制度(种族中心主义)是造成环境不义的根本原因。可见,这一运动将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作为了优先的价值取向。

尽管没有鲜明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但上述三者还是将斗争矛头对准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突出了性别、等级、种族等方面的生态权益和生态正义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价值优先性。如此,就形成了一种兼顾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的“粉绿”思潮。

(四)亲工人的“红绿”价值取向

在与绿色资本主义的斗争以及与“粉绿”思潮的互动中,以奥康纳和科威尔为代表的生态社会主义试图按照社会主义方式重塑内在价值,而以福斯特和柏克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以哈维为代表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试图按照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确立穷人和工人的价值优先性,这样就形成了“红绿”思潮。

生态社会主义不同意深层生态学的主张,但又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看到内在价值的重要性。这里的内在价值是相对于资本家注重的交换价值而言的,与相对工具的内在价值不同。当然,不能用资本主义方式创造一个生态中心主义的愿景,而必须用社会主义方式实现内在价值,这样就形成了生态社会主义。由于内在价值进入生态社会主义当中,故应奉行生态中心主义伦理学,“所谓的‘生态中心主义伦理学’实质上是一种捍卫内在价值的伦理。简言之,就是拒绝将这个世界简化为现钞,拒绝屈从于经济算计这个主宰者,拒绝一切形式的拜物教、商品及机器。这对于克服生态危机至关重要”。(8)Joel Kovel, “Ecosocialism, Global Justice, and Climate Change”, Capitalism Nature Socialism,2008, 19(2), pp.4-14.走向这一过程不能脱离无产阶级,“如果忽略了无产阶级劳动这一现实以及应将无产阶级这一人类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新的生产方式这一需求,那么想要建立一个生态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9)乔尔·科威尔:《自然的敌人——资本主义的终结还是世界的毁灭?》,杨燕飞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12页。生态社会主义是指这样的一个社会:生产由自由联合劳动力开展,使用以生态为中心的方式,实现以生态为中心的目标。

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看来,“深层生态学对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看法极其有限。如果一个可持续社会仅仅涉及到价值和伦理的改变的话,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就变得极有欺骗性”。(10)John Bellamy Foster, Brett Clark and Richard York, The Ecological Rift:Capitalism’s War on the Earth,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2010, p.261.哈维认为,马克思主义总是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看待自然的稀缺和极限,因此,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向资产阶级的可悲投降。进而,“红绿”思潮认为无阶级倾向的环境主义存在着危险。福斯特提出,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尤其是坚持以穷人为本,而不是坚持以生产甚至自然为本。一些生态社会主义者也认同这一点,哈维对之也表示支持。在此基础上,福斯特根据马克思的文献提出:“无产阶级因此就成为一个遭受‘普遍污染’和普遍苦难的阶级,一个遭到失去人类本性威胁的阶级,一个只有通过全人类的解放才能够解放其自身的阶级。”(1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哈维则提出,在用阶级规划实现生态规划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失去权力的人、边缘化人担当着领导角色,女性化的无产阶级将会成为历史转变的动力。

尽管“红绿”思潮意见不一,但是,他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突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这就为确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优先价值地位提供了理论资源。

可见,绿色思潮沿着“以物为本→以自然为本→以社会弱势群体为本→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经历了复杂的嬗变过程。这样,“当‘四大解放’——对性别压迫、种族压迫、阶级压迫与自然压迫的解放——理论终于走到一起的时候,其震撼力足以掀翻压迫赖以存在的整个理念基础”。(12)薇尔·普鲁姆德:《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第1页。其实,所有压迫(宰制)都源于私有制,资本主义是其最后一个阶段。因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确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人民性价值原则

在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科学理念,(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年6月25日。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价值取向,而且明确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人民性价值取向。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生态价值立场的科学奠基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从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上来确立无产阶级运动的价值立场。

在一般价值取向层次上,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历史创造者问题辩证地结合起来,揭示作为劳动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作用,实现了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的统一。进而,在根据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过程中,他们科学地揭示作为劳动力的无产阶级在创造剩余价值中的作用、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作用,明确了无产阶级在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中的阶级主体作用,要求始终坚持从无产阶级解放的高度来推进人类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运动是为了少数人需要和利益而由少数人进行的运动,而无产阶级运动是为了多数人需要和利益而由多数人进行的运动。这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主的人民性政治立场和价值立场。

在生态价值取向层次上,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污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在现代化工厂中,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污染损害了工人健康。随着生产资料节约制度的推行,空间、空气、阳光等生态环境需要以及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等劳动福利根本与工人无涉。随着对外扩张,英国破坏印度的生态和水文基础设施造成了饥荒,对爱尔兰的殖民造成了生态毁灭性的灾难,甚至造成了殖民地的人口灭绝。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工人阶级自己占有全部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才能解决资本主义危机及其社会危害。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中始终“隐含着一个所谓环境无产阶级的概念”。(14)John Bellamy Foster, “Engels’s Dialectics of Nature in the Anthropocene”, Monthly Review, 2020, 72(5), pp.1-17.资本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是以资本为导向的生态政治经济学,而我们需要的是以人民性为导向的生态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奠定的人民性生态价值立场,为我们确立人民性导向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生态价值立场的坚持发展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政治立场和价值立场,并将之创造性地运用在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上。

在毛泽东看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全部工作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1972年,中国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这一方针既明确了“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是中国环境保护的价值目标,又明确了“群众”和“大家”是环境保护的社会主体,为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我国现代化必须避免走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邓小平将是否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求从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开展好植树造林运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从这个高度贯彻和落实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原则和“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原则,“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都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5)《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0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将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只有坚持人民性的价值立场,我们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生态价值立场的时代创新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将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的创造性体现,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创造性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坚持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全面共享,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从对象来看包括全体人民。其中,就有了生态共享的问题。生态共享就是要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以生态共有为基础和保障,以生态共建和生态共治为前提和手段。

坚持生态共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关键性经济因素,也是决定现代化性质的关键性经济要素。“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做主人,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16)《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20年4月4日。自然资源和自然财富是大自然无私地奉献给全人类的财富,谁都没有权利独自占有和占用它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资源公有、物权法定的原则,坚持让人民群众从自然资源资产中获益,才能为实现生态共享提供基础和保障。在此前提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相比之下,在资本采用的狭义的价值核算体系中,包括整个地球系统和人类的社会条件在内的大多数物质存在,只要不进入市场就被视为外部因素。为了资本积累,它们遭到严重的抢劫和掠夺。因此,与其说生态危机是“公地悲剧”,不如说是“私有化的悲剧”。(17)John Bellamy Foster and Intan Suwandi, “COVID19 and Catastrophe Capitalism”, Monthly Review, 2020, 72(2), pp.1-20.与其说生态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不如说是资本主义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将为人民群众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作为使命,坚持生态共有。

坚持生态共建和生态共治。“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按照这一理念,“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年6月25日。同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惠及和造福全体人民的事业,必须形成广泛的群众动员和社会动员。在这方面,我们党将群众路线创造性地运用在人与自然领域,发动人民群众积极投入植树造林、兴修水利、防风固沙、防灾减灾、爱国卫生等群众性的生态环境建设活动当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环境运动。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主体性作用,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才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转折性的变化,右玉精神、塞罕坝精神、库布齐精神、八步沙“六老汉”精神等就是这种情况的生动写照。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涉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决策中,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才能用决策的民主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法治化。在加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过程中,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发现问题,而且还能防患于未然。只有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作为一场人民战争,我们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坚持生态共享。在生态共有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共建和生态共治努力实现生态共享,“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9)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我们在实现生态共享方面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例如,在打赢扶贫攻坚战中,创造了“光伏扶贫”“生态公益岗位”“生态移民”等生态扶贫和生态脱贫的经验,创造性地将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统一起来,助推实现了消灭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这样,在生态共享的基础上,我们有效实现了生态正义。而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生态善物”为资产阶级和剥削阶级独享,“生态恶物”却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独受。因此,“真正问题不是依据某种普遍的正义原则在各种对抗性要求之间进行仲裁,而是特定情境下应用特殊正义和权利概念的阶级斗争”。(20)戴维·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第398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就是要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通过生态化的现代化建设创造和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群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共享生态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要言之,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要坚持生态共有、生态共建、生态共治、生态共享,坚持为了人民群众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依靠人民群众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不仅不会导向人类中心主义,反倒会加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有机联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立场和历史经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人民性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以生态共有、生态共建、生态共治、生态共享为主要内容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人民性价值取向。这样,就超越了西方的一切绿色思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价值方向。

三、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人民性价值路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应该把人本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和绿色发展统一起来,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造福人民群众。

(一)促进人力资源的长期绿色均衡发展

一定数量的人口构成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可形成人力资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本是关键变量。通过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已经揭示出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压力。只有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本因素,才能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现在,一些论者以我们面临着的劳动力供给和老龄化问题为理由,呼吁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其实,人口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数量增减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一方面,它是否造成问题取决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科学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从发展水平来看,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仍然处于中位。如果再考虑到人力资本投入(教育、卫生、养老等)的可及性、可负担性、可比较性,那么,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势必会加剧我国现代化压力。另一方面,它是否造成问题取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动态关系。我国总人口已经超过14亿,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北京市、上海市主城区人口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而东京市和纽约市等世界超大城市只有1.3万人左右。显然,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如果再考虑到客观存在的“胡焕庸线”和我国人均资源能源的占有水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人口密度聚集和人为活动频繁是增加疫情防控难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在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才能考虑放开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

目前,按照生态化原则,我们必须坚持人力资本资源的长期的绿色均衡发展。第一,完善人口政策。为了维持人口的代替水平,我们应该坚持准予一对夫妇生育二孩的人口替代政策。同时,应该通过发展城市组团的方式来降低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通过共享发展的方式引导人口从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通过就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式减少人口的盲目流动和降低人口活动频率。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实力。第二,完善就业政策。必须看到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劳动力就业不足在我国同时并存的现实,而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解决劳动力供给的问题,关键是要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结构,在全社会进一步确立工人和农民的社会主体地位,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和创造光荣的良好风尚,引导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到工农业第一线就业,而不是一窝蜂地拥挤到网络娱乐和外卖行业当中,更不能“宅家”和“啃老”。第三,完善养老政策。国家必须加强人口政策和福利政策的连续性和对接性,取信于民,让改革发展的红利造福老龄人口,加强对城乡独生子女家庭、农村双女户家庭尤其是失独家庭老弱人口的社会帮扶和社会救济,而不能将责任一味推给个人和家庭。

总之,我们必须将人口问题上升到提升人力资本实力和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实现人力资源的长期的绿色均衡发展,这样,才能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保障脱贫人口的长期的可持续生计

坚持将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关键是要将贫困人口(穷人)作为中心,努力消除贫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加紧为一切人提供可持续生计的机会”,(21)《21世纪议程》,国家环境保护局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现在我国已经如期完成了消灭绝对贫困的任务。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创造性地开展了生态脱贫和生态扶贫工作,将生态、反贫困、发展有机有效地统一起来。由于我国贫困线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这就要求我们还要进一步巩固生态脱贫和生态扶贫成果。如此,才能切实保障脱贫人口的可持续生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一些论者坚持认为问题出在人类一直顽固地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上,因此亟须弘扬生态中心主义。尽管疫情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但疫情及防控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贫困人口往往是各种问题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在国际上,“由于资产阶级社会各方面条件的不平等,传染病对工人阶级、穷人以及外围人口的影响最大,正如恩格斯和英国宪章派在19世纪所指出的那样,以追求财富积累而造成此类疾病产生的制度,应被指控为犯有社会谋杀罪”。(22)John Bellamy Foster and Intan Suwandi, “COVID19 and Catastrophe Capitalism”, Monthly Review, 2020, 72(2), pp.1-20.因此,我们亟须发展“穷人生态学”,张扬穷人的生态环境权益。在我国,由于疫情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加大了因疫致贫返贫的风险,可能会动摇脱贫攻坚成果,影响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通过绿色发展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维持和保障脱贫人口的可持续生计。

在脱贫地区,应该利用本地的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巩固生态脱贫成果。第一,加强脱贫地区的自然资本实力。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态系统”的科学理念,根据脱贫地区的自然禀赋,应该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继续努力做好脱贫地区的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增值的工作,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有效提升脱贫地区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生产和供给能力,让穷山恶水变为绿水青山。第二,大力发展脱贫地区的特色产业。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同时,根据绿色低碳循环的要求,采用“互联网+绿色化+产业化”的方式,脱贫地区应该继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体验农业、林下经济、清洁能源、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绿色教育等特色产业,让自然资本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应该进一步巩固生态扶贫的成果,统筹推进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第一,加强绿色设施建设。国家应该将投入的重点进一步放到农村尤其是脱贫地区,鼓励和促进知识、财富、信息、福利流向脱贫地区,鼓励和促进公路和铁路网络延伸到脱贫地区,而不是一味地让人口盲目无序流动。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快补齐脱贫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短板,统筹推进脱贫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加强生态环境补偿。中央应该进一步将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放到脱贫地区,加大纵向生态环境补偿的力度,提升资金使用的公平性、透明性和有效性,让群众监督资金的使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地区之间、流域范围当中的横向生态环境补偿,鼓励和支持通过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支援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补偿。

总之,通过进一步巩固生态脱贫和生态扶贫的成果,可以进一步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乡村的生态振兴,从而为维护脱贫人口的可持续生计提供保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

(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健康权益

自然、环境、生态和健康存在着内在的复杂的关联。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构成方面。“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0页。这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就反证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将切实维护和保证人民的生态环境健康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和重要抓手。

围绕着自然(环境、生态)和健康的关系,国际科学界提出了“一体化健康”或“大健康”(One Health)理念,要求关注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三者相互关系对于健康的影响。这一模型将流行病学分析建立在生态学的科学基础上,将生态科学、人体医学、动物医学、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专家聚集在一起,采用全球尺度的分析方法,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这一理念忽视了全球资本循环对于一体化健康的支配和影响,因此,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自然辩证法》等相关思想和文本的基础上,一些西方左翼人士提出了“结构化的一体化健康”(Structural One Health)的理念。这就是要“确定当代全球经济中的流行病如何与正在迅速改变环境条件的资本循环相连”,“研究全球资本循环和包括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在内的其他基本背景,对区域农业经济和跨物种相关疾病动态的影响”。(24)John Bellamy Foster and Intan Suwandi,“COVID19 and Catastrophe Capitalism”, Monthly Review, 2020, 72(2), pp.1-20.在此次疫情暴发之前,我们党已经前瞻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的科学理念。在社会主义语境中,我们应该承认“环境健康”和“生态健康”的理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健康。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着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健康,将卫生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统一起来,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第一,通过生态现代化确保生态环境健康。由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当中,自然生态系统是否可持续运行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我们不能低估病毒和细菌通过污染的环境介质传播的可能性,要更关注清洁的环境对于保证健康的价值。我们不能低估病毒和细菌通过扰乱生态系统发生传播的可能性,要更注重安全的生态系统对于保证健康的价值。因此,必须科学预警生态环境风险,通过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来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防线。第二,通过科技现代化确保生态环境健康。我们要强化公共卫生科技支撑,既要通过实现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现代化大力发展维护环境安全和环境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健康的科学技术,又要通过实现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现代化大力发展环境医学和生态医学。在发展环境医学和生态医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组织科技攻关,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76页。尤其是我们要坚持将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健康当中。第三,通过治理现代化确保生态环境健康。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不能用货币价值衡量,所有人的生命是等价和等值的,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次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决守住药品安全的底线,提升国家药品监管应急处置能力。这样,才能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健康提供适宜的有力的体制保障。

总之,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健康,可以促进卫生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统一,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

(四)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也是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6)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我们既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又要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或者不承认生态环境需要的存在,或者只是将其看作是附着于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的一种需要,或者将之简单地等同于环境需要。其实,生态环境需要是人的一种具有独立性、专门性、系统性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意义上,生态环境需要(需求)是人类从自然界寻求永续生存、安全庇护、长久发展的需要,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一切需要的总和,是人们获取资源和能源的需要、废弃物和排泄物返回环境的需要、生态安全的需要、防灾减灾救灾的需要等等的总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生态环境需要的进一步提升,是在量的提升基础上的质的提升,在现阶段集中表现为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

满足生态环境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依赖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依赖于物质生产提供的物质产品、精神生产提供的精神产品,当然,更依赖于生态产品。生态产品是用来满足人的生态环境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产品。第一,生产活动的类型。人类所获得的一切最初产品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提供产品的过程构成了自然生产。由于自然界原本提供的生态产品相对于人的需要来说具有稀缺性,因此,人类保护、修复、修建、新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将人类保护、修复、修建、新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称为生态生产,生态生产就是实现、保护、提升、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当生态生产活动进入到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物质生产过程以后,就形成了生态产业。人类生产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构成了物质生产,人类生产精神产品的过程构成了精神生产。第二,生态产品的类型。从其生产的途径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自然生产提供的生态产品,即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态产品。这类产品具有稀缺性。二是生态生产和生态产业提供的生态产品。这类产品具有再生性,主要包括:人类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中产生的生态产品,在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中产生的生态产品,在修建甚至是重建自然生态系统中产生的生态产品,新建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中产生的生态产品。三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提供的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样具有满足人的生态环境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类产品具有替代性。第三,满足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系统路径。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固然要依赖于自然生产提供的生态产品,但更多地或主要依赖于生态生产和生态产业提供的生态产品,却也不能离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提供的生态产品。因此,只有通过社会的全面生产和全面进步,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这个意义上,不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仅仅归结于生态现代化,即生态生产和生态产业的部分,而是应该将之视为在集成自然生产、生态生产和生态产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基础上的全面进步过程,即是所有生产的生态集成。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工作,主要针对的是生态生产和生态产业提供的生态产品方面。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但是,在自然生产提供的生态产品的层面上,要维护其公共产品的属性,不能市场化。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提供的生态产品的层面上,要根据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具体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对策。总体上,生态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和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将提供生态产品作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并将提供生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生态服务或生态系统服务原本指“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带给人类的好处”,(27)Michael Begon等:《生态学——从个体到生态系统》,李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621页。我们这里将其界定为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生态产品方面服务的总和。人民政府应该通过发挥自身的公共服务功能来促进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并促进生态产品的公平分配,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总之,我们要通过现代化建设来生产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和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内生动力。当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发力。这里只是初步论及其价值取向问题,但即使是价值取向问题,也应该放到这个系统工程当中来加以考虑。

猜你喜欢

共生现代化价值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