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来妙笔画飞仙
——《聊斋志异·绿衣女》小说笔法探析

2022-11-17汪啸波

作文新天地 2022年25期
关键词:绿衣伏笔聊斋志异

◎汪啸波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省特级教师,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聊斋志异》犹如一部写作百科全书,其中很多短小精悍的篇章也非常经典,颇值得我们重视、赏鉴。

《绿衣女》篇幅短小,连标点计682字,扣除标点不过536字,然而方寸之地,蒲松龄却能尽展十八般武艺。其构思之新、情节之奇、意蕴之丰、笔法之妙,对于中学作文实践与指导,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欢乐的起笔,沉痛的收笔

在信息交流多维、生活节奏快速、娱乐方式丰富的当下,写作的开头怎样迅速抓住眼球?可以借鉴《绿衣女》的开头。

于生名璟,字小宋,益都人。读书醴泉寺。夜方披诵,忽一女子在窗外赞曰:“于相公勤读哉!”

小说的开头,照例是尽快“把读者拉进门去”,《聊斋志异》也是如此。让男主角第一时间登场,开门见山,干净利落。然而,简洁的文字仿佛开启了众妙之门,我们不妨慢慢品味。

男主角的姓名有意思。醴泉寺乃千年古刹,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此读书,书生于璟字“小宋”,莫非有致敬范文正公之意?

两处的地名有作用。“益都”就是今天的青州,“醴泉寺”属滨州地界,让甲书生在乙地求学,其作用是否有意把亲人隔开,给人物以“施展”空间?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有玄机。更深夜阑阒无人声,夜色沉沉一灯如豆,正好聚焦书卷刻苦攻书,可寂静黑夜不是特别利于情人幽会吗?这不,“夜方披诵”,一个“方”字,仿佛按下了快进键,话音未落,佳人来也。小娘子来得好快哉!随着银铃般脆响的女声,穷书生欣逢艳遇,于是孤男寡女,三言两语,情海涌起爱的波涛。

开头小结:

男主外出游学,女主不请自来——奇遇;

深山古庙无人,清净之地有爱——浪漫;

白日远离尘世,黑夜红袖添香——雅趣。

美丽爽朗的女子自荐枕席,剧本第一集就直奔主题。起笔就圆了秀才的白日梦,慰藉了书生的孤寂魂。

可是,正所谓乐极生悲,人间许多恋情,往往从喜剧开始而以悲剧结束。谁能想到,“婉妙无比”的姑娘竟有如此悲惨的过往、难言的隐痛;而且始终有敌人虎视眈眈,准备对她一击毙命,无怪乎她蛾眉紧锁,战战兢兢。

文章结尾让人伤感,绿衣女“频展双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绝”。——这个“绝”字,很有弦外之音,怕不是“从此不来”那么简单。我们不妨这样推想:即使绿衣女最后逃出生天,可她形单影只,身小力薄,前方处处凶险;不说鸳梦难温,怕是能不能以绿蜂之身存活,都是一个问号。

花容月貌的少女在情郎面前现出了小绿蜂的原形,让人情何以堪?更让人叹息的,是她只能“频展双翼”“穿窗而去”,此后她去哪里活命?她还能不能回复女身?林间檐下还会不会再遇蛛吻?无从知晓,杳无音讯。这样的结局,怎不让人扼腕叹息、潸然泪下呢?

二、明白的应笔,隐约的伏笔

小绿蜂变成美丽的女孩,来人世与书生相爱,这“田螺姑娘”式的奇幻故事,谜底直到文章临近结束才解开。由蜂而人,情节跨越巨大,如何才能写得自然妥帖呢?要领在于,构思时务必讲求伏笔与照应。

先讲如何“照应”。请看下文:

女曰:“君伫望我;我逾垣去,君方归。”于曰:“诺。”视女转过房廊,寂不复见。方欲归寝,闻女号救甚急。于奔往,四顾无迹,声在檐间。举首细视,则一蛛大如弹,搏捉一物,哀鸣声嘶。于破网挑下,去其缚缠,则一绿蜂,奄然将毙矣。

美丽的绿衣女在心上人的目送下,“转过房廊”就不见了,她究竟如何变身,人们不得而知。但转眼“闻女号救甚急”,当她再进入我们眼帘,已成“奄然将毙”的一只小绿蜂矣。楚楚动人的少女,转眼成了屋檐下“哀鸣声嘶”的飞虫,正所谓“人走情未走,形断声不断”。这个千古奇观,竟然发生于一对恋人惜别之际,出现在无数读者围观的当场,岂非咄咄怪事?这里的照应堂堂正正,明确清晰。

那“伏笔”在哪里呢?且让我们一一回溯。

一、故事开头。书生于璟深夜读书,姑娘主动招呼,她笑着推门而进时,伏笔在“婉妙无比”的“绿衣长裙”上。两人宽衣解带恩爱欢好时,伏笔在“殆不盈掬”的细腰上。

二、故事发展。应于生请求,绿衣女为歌击拍时,伏笔在“轻点足床”的“莲钩”上。被于生央求不过,绿衣女开口吟唱时,伏笔在“宛转滑烈”的如蝇细声上。

三、故事高潮。绿衣女鼓起勇气歌唱后,伏笔在“绕屋周视”上,在“惿心怯”上,在柔弱可怜、惊惶不安的模样、神态上。

“少女”还是“绿蜂”,文中多处设伏,有几次近乎直言。这些伏笔丝丝入扣,不动声色,而又若隐若现。只有当我们得知答案回头细品之后,才恍然发现但明伦评点的“色、声、形、神”齐备,“蜂之致毕露矣”。令人不由得心生爱怜,爱上这个娇俏可人而又命运多舛的“绿蜂女”。

古文大家、外国小说翻译大师林纾曾经说过:“伏笔苟使人知,亦不称妙。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明,才知是有用者。”《绿衣女》前文多次隐隐约约设伏,后文一次明明白白地照应,闲笔不闲,多而不乱,可谓高明之至、精巧之至。

三、复调的曲笔,意外的趣笔

一位年轻貌美女郎,主动搭讪,微笑进屋,且柔情万种地自荐枕席,这是多么美的情节啊!可是如果没有打动人的情感,这只是一个香艳的故事而已。也许给人意外多过感动,狂热盖过深沉,欲望替代了爱情。

绿衣女为什么让人爱?这种爱不是因为迷人的性感,尽管绿衣女“婉妙无比”;这种爱也不是因为如火的热情,尽管绿衣女洒脱又大胆。绿衣女赢得我们爱怜与同情的,是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理解。而这,文中用“曲笔”来展示。

“曲笔”一词有多种意思,这里是指委婉的表达手法。来听听绿衣女幽怨的歌声:

树上乌臼鸟,赚奴中夜散。

不怨绣鞋湿,只恐郎无伴。

乍一听,是一首南北朝风格的情歌。为什么说这是“曲笔”呢?我们不妨来揭示此歌与人物命运的关系。这首歌字面上的解读是:

树上的乌臼鸟啊,

天不亮就不停地叫唤,

你害(骗)得我与爱人半夜里离别。

我不抱怨露水湿透了我的绣鞋,

怕只怕我的情哥哥一个人,

孤孤单单没人来陪伴。

初读歌词的第一反应:诉说女子对情郎的痴情。

略一思考,乌臼鸟黑色长尾,形似燕子,体型小于乌鸦,能够被这种小鸟惊散的只有蜂子这类小昆虫。这不是暗示小绿蜂身份吗?

再一思考,你“与爱人半夜里离别”,天明之后你们可以再聚首嘛,何必如此介意?这其中……

如果继续深思,再柔美的情歌,无非让人陶醉而已,何至于“宛转滑烈,动耳摇心”,难道此处真有生离死别的隐情?

最后,我们结合绿衣女的表现,看一句貌似诙谐逗趣的谚语——“偷生鬼子常畏人”,终于得以窥测原委:惴惴不安的“绿蜂女”之所以不敢高声说话,不敢独自来去,清歌唱罢“绕屋周视”,是因为,她的原配伴侣被乌臼鸟吃掉了。

“乌臼鸟”是六朝乐府常常出现的爱情鸟,但它是“晦气鸟”“离别鸟”“悲愁鸟”。民歌《乌夜啼·其四》:“可怜乌臼鸟,强言知天曙。无故三更啼,欢子冒暗去。”这里,乌臼鸟就是报错时间棒打鸳鸯的罪魁。另一首民歌《读曲歌》,更是直抒对乌臼鸟的愤恨:“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民歌俚句拙语,示爱非常动人,泄恨也粗朴直接。而《绿衣女》的歌词用来抒发女主角的心声,纯洁真挚又暗透身世,而且很有文化渊源。

让我们小结一下,绿衣女歌声“娇细”“消魂”,传递出来的东西却非常厚重:悠久的传承与丰富的内涵,主角隐藏的身份与复杂的情感。委婉“曲笔”多重意蕴,复调旋律回味悠长。

最后来讨论“趣笔”。先不提女主角闪亮登场时的两声夸赞,也不提她“恐消君魂耳”的风情妙语,单看有趣的结尾:

于破网挑下,去其缚缠,则一绿蜂,奄然将毙矣。捉归室中,置案头。停苏移时,始能行步。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频展双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绝。

结尾意外至极,实在比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变身为巨大的甲虫可爱、好玩、有趣多了。小小的蜜蜂,竟然“以身投墨汁”写了一个汉字。把字拆开来解,“謝”,“言”“身”“寸”也,仿佛俏皮地说:“话说我的身体只有一寸长。”

其他含义请看下文笔者的打油诗:

“谢”字十七画,用尽洪荒力。

一谢救命恩,深深感激你。

二谢现原身,恩爱难如意。

三谢别情郎,后会永无期。

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身份如此卑微,遭遇如此不幸,可她一点也不矫揉造作,而是敢爱敢恨,我的身体我做主!蜂与人,她与他,邂逅一次,相爱一场,清歌一曲,相送一程,铭心刻骨的思念,重获自由的快慰,都融入那一段竭尽全力的行为艺术,用一个无声的“谢”字作最后的致敬。“趣笔”实乃奇笔、神笔、妙笔!

闲读《聊斋志异》,备觉博大精深,感文中奇事,赏文中妙人,悟文中真意,心随笔走,其喜洋洋者矣。

附:《聊斋志异·绿衣女》(原文)

绿衣女

蒲松龄

于生名璟,字小宋,益都人。读书醴泉寺。夜方披诵,忽一女子在窗外赞曰:“于相公勤读哉!”因念:深山何处得女子?方疑思间,女已推扉笑入,曰:“勤读哉!”于惊起,视之,绿衣长裙,婉妙无比。于知非人,固诘里居。女曰:“君视妾当非能咋噬者,何劳穷问?”于心好之,遂与寝处。罗襦既解,腰细殆不盈掬。更筹方尽,翩然遂出。由此无夕不至。

一夕共酌,谈吐间妙解音律。于曰:“卿声娇细,倘度一曲,必能消魂。”女笑曰:“不敢度曲,恐消君魂耳。”于固请之。曰:“妾非吝惜,恐他人所闻。君必欲之,请便献丑;但只微声示意可耳。”遂以莲钩轻点足床,歌云:“树上乌臼鸟,赚奴中夜散。不怨绣鞋湿,只恐郎无伴。”声细如蝇,裁可辨认。而静听之,宛转滑烈,动耳摇心。歌已,启门窥曰:“防窗外有人。”绕屋周视,乃入。生曰:“卿何疑惧之深?”笑曰:“谚云‘偷生鬼子常畏人’。妾之谓矣。”既而就寝,惕然不喜,曰:“生平之分,殆止此乎。”于急问之,女曰:“妾心动,妾禄尽矣。”于慰之曰:“心动眼,盖是常也,何遽此云?”女稍释,复相绸缪。

更漏既歇,披衣下榻。方将启关,徘徊复返,曰:“不知何故,惿心怯。乞送我出门。”于果起,送诸门外。女曰:“君伫望我;我逾垣去,君方归。”于曰:“诺。”视女转过房廊,寂不复见。方欲归寝,闻女号救甚急。于奔往,四顾无迹,声在檐间。举首细视,则一蛛大如弹,搏捉一物,哀鸣声嘶。于破网挑下,去其缚缠,则一绿蜂,奄然将毙矣。捉归室中,置案头。停苏移时,始能行步。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频展双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绝。

猜你喜欢

绿衣伏笔聊斋志异
伏脉千里的“草蛇”
——学会运用伏笔
冬去春来
“小青蛇”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成语连线
由对立走向友善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有缘总会相伴一生
窗户(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