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产业中食品安全问题探讨
2022-11-17黄佳琪
黄佳琪
(山东蓝城分析测试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
当下互联网加速发展,以外卖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成长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业。外卖行业对人们生活赋予便利的同时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外卖产业链中各环节对食品质量的把控直接影响着我国食品安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
1 外卖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原材料质量差及其制作过程不透明
食品原料的质量对最终食品的质量起决定性因素。外卖食品最大的特点是以打包的方式配送到顾客手中,因此顾客对食材自主挑选的空间极其有限,这便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消费者无法得知外卖食品的制作工序,因而外卖制作过程的卫生状况需要被加以监管。商家可能会利用其中的不透明性,出现操作不合规、工序缺省等问题,严重影响外卖食品安全。
1.2 环境卫生条件差
外卖食品制备环境的卫生条件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今的外卖食品很多产自小作坊,此类场所通常偏僻隐蔽,监管力度较为薄弱,因此卫生条件堪忧。
外卖店铺多会以自建房为主,其通风、排水系统多有不完备的情况。空气不流通会加速环境中有害成分累积,滋生细菌并加速食材腐坏;废水随意排放会造成更进一步的污染。另外,不具备分区管理的作坊由于面积有限,材料乱堆乱放的现象严重,从而诱发食材变质甚至虫害问题。仪器设备疏于清洁消毒,会致使仪器存在食品残留,其设备混用则会引发交叉污染。这些卫生问题涉及生产环境的方方面面,“脏乱差”的环境会为人们的食品安全增加风险。
1.3 生产人员问题
食品生产线上少不了食品加工相关从业人员的身影,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安全规范也直接影响到食品质量。部分餐厅、作坊的从业人员并未经受过培训,员工内部也未形成基础的系统操作流程与卫生要求。如触碰食物不佩戴和更换手套、不及时进行手部和工具清洁、不佩戴口罩和帽子的不合规操作行为,都会造成细菌滋生、污染物交叉等安全问题。员工无健康证明、患有传染性疾病等,都会给食品的卫生安全带来隐患。
1.4 配送规范性问题
外卖行业的兴起带动了大量本产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的产生。外卖配送员群体庞大,配送场景多样,不可避免会有食品安全的隐患。外卖人员不规范的配送操作甚至违背道德约束的行为,将会给食品安全带来安全隐患。
1.5 外卖包装问题
外卖食品通常在高温状态下进行打包装盒,这其中涉及包装盒、饮食餐具、餐巾纸和封装袋等材料安全。其中,包装盒以塑料材料居多,有害物质在高温条件下易融入食品中。包装盒和餐袋的密封程度也决定着食品受污染可能性的大小,常见的塑料盒体时常发生密封不牢靠、易变形等问题,导致食品洒出,给消费者带来烦恼的同时也伴有卫生问题[1]。
1.6 食品配方和食品添加剂问题
食品添加剂与调味品的不规范使用也是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竞争激烈,不少外卖商家为了追求口感、色泽和销售量,大量添加调味料,提升食品的口感和鲜度。适当的调味剂添加可以起到提升食品的口感色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的作用,但超过国家限量的调味剂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将会造成威胁。更有甚者,有不良商贩在食品制作过程中使用化学添加剂和禁用添加剂,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长期食用还会引发许多慢性疾病[2]。
2 外卖食品安全问题诱因
2.1 监管手段和人员匮乏
近年来,外卖产业发展迅速,订单灵活且食品种类多样,相关部门的监管手段尚未完善。立法层次较低,法律条文稀疏,执法人员对外卖食品的安全监管无法面面俱到,甚至存在推诿现象。很多外卖商家为了降低房租成本经常将店址选择在地理位置偏僻的地方,此类商家数量众多且分散性强,难以监管。执法人员和设备相对欠缺,加之执法部门监管未及时跟进,都使得外卖的监管难度大大提高。
2.2 外卖经营成本较低
外卖经营者往往追求低的经营成本,以致店铺通常狭小、偏僻,设施与包装造价低廉、进货渠道不明,食品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3]。为了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经营者常选择附近的居民作为员工,而员工未经过系统的食品安全理论学习,对食品安全没有足够认识,也是外卖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外卖行业的恶性竞争
外卖食品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在外卖行业迫于平台销售的制度下,外卖平台为了提高自身利润往往会扣除高额佣金,甚至有些平台还存在着垄断行为。外卖商家没法在多家平台进行售卖,订单数量减少,为了维持利润只能降低原材料成本以次充好,降低人工成本,减少食品安全培训费用。此外,外卖商家的订单数和售价息息相关,同一类型食品价格低会吸引到更多的顾客,为追求订单数而追求低价的恶性循环也是外卖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2.4 缺乏可借鉴的经验
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餐饮的模式随之兴起。我国的外卖产业相较于其他国家规模更大,相关体制也处于领先地位,故而我国很少能向其他国家借鉴外卖相关的运营经验、法律法规。各国国情不同,从商业模式、到法律基础与人文文化都存在差异,借鉴的跨度相对较大,难以真正应用到我国外卖行业的实际情况中[4]。
3 提高外卖食品安全性的建议
3.1 加强对食品原料安全的管理
原材料是外卖食品的根本,对食品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商家应该选择优质的原材料供货商,规范采购流程,通过正规渠道采购原材料以保障食材安全。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在其中起到督察作用,定时对原材料供货商进行多批次抽查,坚决落实对原材料品质的监督,建立完善的抽查监督机制,从根源确保原材料的安全性。
3.2 提高外卖商家准入门槛
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线上线下一致”原则,加强对外卖食品经营者实体店的核实工作,强调实质性考察以确保入网经营者具有从事实体经营店资格及登记信息可靠真实,确保其按照许可证内容进行经营活动[5]。当外卖商家申请营业执照时,应对其食品原材料来源、人员食品安全培训、卫生环境等进行全面考核,全部符合食品安全生产条件后再颁发营业执照;提高外卖商家准入门槛,将不符合安全标准以及企图通过低门槛进入食品行业的商家拒之门外。
3.3 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的监察和检测力度,对过量使用添加剂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添加剂的商家应责令其停业整顿并取消其营业执照。使用劣质原材料以次充好的商家一经查出,应被处以高额罚款,并停业整顿,进行公示。对违法商家要加大惩处力度,以便起到警示作用。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惩处力度是改变外卖行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措施之一。
3.4 加大对食品检测的投入
当前我国对于外卖产品的安全检测力度远远不够,基层及偏远地区尤为明显。检测仪器和检测人员数量缺乏,导致无法对外卖产品进行系统的抽查,检测设备的老旧直接影响检测数据是否准确。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大对检测设备的资金投入,购置能满足检测数量需求的设备仪器;加快对食品检测人员的培养,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定期进行检测培训和能力抽查,提高检测能力,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的投入,以减少设备缺失和检测人员不足而导致的外卖食品安全风险。
3.5 培养全民监管意识
发达便利的网络媒体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平台。消费者可以同时担任监督者的角色,发挥监督作用。来自消费者的监督力量是最基层也是最直接的监督力量。相关人员可利用发达的网络与媒体,通过多种形式,面向全民进行食品安全宣传,呼吁消费者共同抵制劣质外卖食品,举报不良商家。社会监管意识的整体提升可以为消费者享受高质量的外卖食品提供有效保障。
3.6 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法仍有待完善,尤其是关于第三方餐饮平台的立法相对而言较为片面[6]。完备的法律体系对于外卖商家、产业链从业人员以及检测和监管部门都不可或缺。完备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检查、制作、销售等行为,使审查、检测等环节落实到位,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震慑不良商家的作用,促使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4 结语
外卖凭借其便利灵活的特点,成为越来越多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外卖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得到足够重视。食材品质、环境优劣、操作流程等,无一不影响着食品的质量安全。相应地,商家、消费者以及相关执法部门也应该从操作规程、安全意识以及执法力度等方面加强重视,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性,切实保障人们外卖餐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