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学习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2022-11-17崔军林李菁菁

无线互联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主体目标高职

崔军林,刘 韬,李菁菁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0 引言

移动学习模式是当前信息化教学以移动通信技术大发展为基础而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1],互联网与移动智慧产品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得到极大延伸,给教育领域带来互联网+的可能性,形成了新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体验。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正常的上课和教学秩序,使得居家学习和远程教学成为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在疫情特定时间段内的教学常态。高等院校推迟学生开学,进行线上教学,学生通过移动端设备接收教学信息,移动学习模式成为各个等级教育的主流学习方式。高职院校教师纷纷化身网络主播利用各种直播教学平台进行常态化的教学。学生作为线上教学的接受者,往往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设备进行学习活动,使得移动学习的模式突然成为主流的学习类型。移动学习模式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理论研究,涉及资源建设、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实践应用等多方面。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移动学习模式结合的实践研究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同时对于信息化教学改革也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价值。

1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类型和特点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相对其他接受高等教育的同学,其学情特征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方面较为被动,受到兴趣的影响较为明显。同时,当前高职院校的同学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对于互联网上产生的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对于感兴趣的知识有探索精神,能够进行深度的学习。由于互联网平台上教学资源种类数量多,可选项目比较广泛,因此学生对于低效率、低趣味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比较低的容忍度,对于学习平台的资源优化、推送等提出比较高的要求。

本文论述的自主学习,是在高职院校教育环境中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也包括学校教育引导下的远程线上教学空间,以期满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学习者的需要。教育者通过移动学习模式的引导,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离开学校的环境中,例如疫情期间在居家线上教学的情境下,能继续保持较好学习效果。因此,自主学习的本质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学习个体可以学到知识与技能,体验到方法与过程,得到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2]。

高职院校同学在移动学习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可以将学习过程分解为学习主体、线上平台、学习资源、移动设备、信息交互、组织形式几个构建要素。基于以上因素的条件变动,可以将自主学习的移动学习模式分类为:基于移动设备和学习资源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基于学习平台和互联网的线上自主学习模式和基于学校组织的线上教育和自主学习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都是需要移动硬件和互联网的技术支持,都需要学生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互联网+”与教育技术、教育需求结合,使教与学的形式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各种类型的自主学习方式,经过调研显示,高职教育的多数同学更能接受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3]。由于在线学习平台的用户数量较多,平台与学习主体的问题信息交互往往效率较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惑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解答。

2 移动学习模式下自主学习的本质属性

教育学理论指出,认知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研究表明,人是学习的主体,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2]。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选择性是自主性的具体体现。因此,人的认知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人所获取信息的主动构建过程。自主学习的激发因素是人的学习内在动力和意愿,其过程就是人对所获取信息的主动构建过程,即自主学习意识,也就是学习的“自主性”。

2.1 学习主体的自立性

移动学习模式下,学习主体的自立性主要体现在要尊重学习者的独立性,对其个性化的心理认知结构有所认识。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体现的就是尊重学习主体的自立性。在移动学习模式下,学习时间设定,学习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都存在很大不同,每个学生的自律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尊重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和学习能力。

2.2 移动学习模式下学习主体的自为性

学习自为性是个体学习主体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上,同时也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的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构建和自我创造的过程。学习主体通过自我探索获取知识,在探索中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有意识地关注,学习主体收集到的外部信息经过选择纳入认知领域。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的信息进行建构,从而形成对新知识的建立过程。在知识的自我建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造是学习自为性更高层次的表现。学习主体在自我建构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创建出能够行之有效的学习和实践方式并固化成实践理念和模式,是学习主体根据对事物规律的认识与自我需求项结合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2.3 移动学习模式下学习主体自律性

学习主体的自律性是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目标、行为、意义的一种充分觉醒,其外在表现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主体的自律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自尊水平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来自于自身责任感的要求。移动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环境并不固定在校园环境。在疫情的影响下,线上教学成为教学的补充模式,对于学生自律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律性的引导和培养。

3 移动学习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化策略

3.1 移动教学模式的目标设定和学习时间管理

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学习主体自我选择性的集中体现,对学习目标的意义有充分自觉,是推动学习行为自觉、自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自主学习的目标设定可以是短期目标如日目标、周目标和长期目标如学期目标的结合。在学习计划执行过程中,学习时间的管理应坚持正常的作息时间安排,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并制定时间表,将每天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能够完成的任务单元,并坚持完成。

3.2 移动学习模式下自主学习的环境创设和实施

移动模式下自主学习的行为需要依靠移动设备和互联网,因此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除了安静舒适的空间,在线练习的电子设备、学习软件以及信息交流的社交软件也是必备的学习环境因素。自主学习的环境创设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即学习的空间和环境的准备,移动学习模式对于物理环境的要求要低于课堂教学。资源环境主要分为教师输出的学习资源和学生搜集的信息资源等,技术环境指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平台、网络平台等。自主学习的情感环境维度也是自主学习环境创设的重要部分,是自主学习得以开展的保证。

猜你喜欢

主体目标高职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