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2-11-17朱勇辉简晓卉
朱勇辉,简晓卉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
动物源性食品主要指可供人们食用的动物及其产品,如肉、蛋制品、奶制品等。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指食用动物源性相关食品后引起的外在威胁与对健康存在危害的因素。近年来,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威胁[1]。因此,分析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以供参考。
1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
1.1 饲料质量不达标
饲料与动物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联系,而饲料从生产到喂养动物前如果某个环节出现疏漏,会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成长,从而间接影响人体健康[2]。例如,在生产饲料时违规使用添加剂,或饲料在保存期间受潮而发生霉变,致使饲料质量下降,或饲料生产企业未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或养殖人员使用劣质饲料喂养动物等,都极易引发动物发生病害,消费者购买食用后易引起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使身体健康受到损害[3]。
1.2 兽药的滥用
在动物养殖过程中,离不开兽药的使用,但又容易造成兽药的不规范使用。例如,一些大型养殖场因动物数量较多,极易发生动物疾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者一般通过使用抗生素等兽药预防动物患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抗生素生产原料达21.0万t左右,而养殖业用量占9.7万t[4]。但在动物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户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仅凭借个人养殖经验使用兽药,或用药过量易造成动物体内兽药残留,或剂量不足降低动物机体抵抗病菌的能力,导致动物患病或死亡[5]。另外,一些养殖者为追求利润,不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如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激素使动物快速生长,在动物休药期间将动物进行屠宰和上市售卖,导致动物体内药物残留积累,影响动物源性产品质量,这些行为均极易造成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6]。
1.3 环境的污染
环境污染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若饲养环境中的水质、空气等被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污染物污染,不仅会对动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还容易导致动物自身免疫抵抗力下降而患病,进而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对人体造成伤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因致病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水污染事件超过1 700起,各种工业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酸雨、土地过酸或过碱、水中微生物超标等问题。因此要保证动物健康成长,养殖环境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需引起重视[7]。
1.4 人为因素的威胁
从目前发生的典型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中分析发现,人为因素占主导作用。一些养殖从业者为赚取丰厚的利润,不遵守职业道德,如对产品掺水,把变质、腐烂等不合格的动物源性产品进行反加工,添加一些香料、添加剂等掩盖其味道再进行售卖等,从而造成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8-9]。
1.5 检测技术的落后
2008年毒奶粉事件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一些不法分子为提高掺水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非法添加工业原料三聚氰胺,而当时的检测设备无法直接检测出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只能通过检测其中的含氮量间接换算成蛋白质的含量,但无法区分牛奶硝化后氮的来源,最后造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国产奶粉信誉度直线下滑,这反映出当时检测技术的落后。此外,在食品的其他方面也存在着技术落后,如在检测食品中的部分兽药残留时,检测设备灵敏度较低,数据偏差大,出现检不快、检不准、检不出等现象。而二噁英、氯丙醇、激素等超痕量检测设备和技术,还处在较为稀少和不成熟状态[10]。虽然近几年我国已研制与生产出较精准的动物源性食品检测仪器,但对一些检测难度较高的指标还不能够很好地检测出来,且设备还尚未达到快速反应的检测要求。
1.6 监管机制不完善
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方式落后,也是导致食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现阶段,随着产品种类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但由于各种问题的影响,我国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建设上仍有缺陷,在监管方式上还存在着多头监管、监管效率低的问题,监管体系仍不完善[11]。因此,亟待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较为先进的监管方式,以保障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
2 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对饲料的质量控制
饲料的质量对动物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饲料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过程中容易因工作人员、生产设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降低饲料的质量,从而对动物的健康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动物饲料质量的控制。例如,对动物饲料进行严格抽检,检查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同时做好饲料的运输、储存等过程的预防措施,防止饲料的霉变等,为动物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 环境[12]。
2.2 规范使用药物
抗生素等兽药的规范使用包括药物的合法使用、剂量的合理使用等。兽药的规范使用能够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减少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以及能够有效治疗畜禽疾病,减少动物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对动物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保障,因此应规范使用药物[13]。
2.3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从国内发生的重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中不难发现,我国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监管机制有待完善,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完善的监管机制能够使监管部门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上进行有效衔接,发挥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最大作用,防止因部门职能的重复或不明确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4]。因此,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4 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检测技术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是食品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关卡。基于此,应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检测技术水平,加大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投入力度,开发出具有精准、灵敏、便捷等优点的检测设备,及时更新和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将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应用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检测上,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具备准确操作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的能力,进而提高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水平[15]。
2.5 加强宣传教育
监管部门可利用互联网、广播等媒介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企业等的食品安全意识,以减少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例如,向消费者宣传如何利用感官辨别食品是否变质,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等;加强对企业以及食品从事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水平,建立良好的从业道德[16]。
2.6 建立良好环境
良好的饲养环境直接影响着动物饲养的质量,对动物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可采用绿色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对动物的粪便进行及时清理,以及对养殖环境进行按时消毒杀菌,保持良好环境;控制养殖动物的数量,防止因超过养殖环境对动物的容纳数量而破坏养殖环境,为动物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17-18]。
3 结语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需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食品从事职业人员道德的提升以及人们安全意识的逐渐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