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的调查分析
2022-11-16李贞冯启明江南
李贞 冯启明 江南
【摘要】本文以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现阶段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提出缩减公共外语课时数、增加专业外语课时比重,提高方法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扩大选修课范围,开设前沿性、开拓性强的选修课等策略改革课程设置;采取讨论、研究式等方式改革教学方式;引入多元评价方式改革考核方式,以实现教学改革,提升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 硕士研究生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7-0073-04
从2003年获得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授权点以来,广西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原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对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因此,如何合理改革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我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对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改革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设计
(一)调查对象概况
本研究以近5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24人(占32.4%),女50人(占67.6%);年龄25—48岁。74名调查对象中,51人(占68.9%)就职于医院,13人(占17.6%)来自高校,4人(占5.4%)就职于疾控中心,3人(占4.1%)就职于卫生行政部门,3人(占4.1%)来自科研机构。
(二)调查及统计方法
本研究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向调查对象发放电子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课程设置与教学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等。对调查问卷数据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逻辑核对。采用SPSS 20.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二、調查内容及其结果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有效回收率为87.1%。
(一)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对“课程设置针对性与适用性”的满意度(包括很满意、满意,以下论述相同)为74.32%。其中,13.51%的调查对象对“课程设置针对性与适用性”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课程目标与要求、内容、结构合理性”的满意度为75.68%,10.81%的调查对象对“课程目标与要求、内容、结构合理性”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课程设置安排具有时间方面的合理性”的满意度为83.78%,6.76%的调查对象对“课程设置安排具有时间方面的合理性”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详见下页表1)。
调查对象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可能的原因是部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开设课程随意性大,未考虑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另外,进行定性调查时,一些来自本校的研究生认为,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延续或重复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本科阶段的设置,在所选教材及授课内容上的差别也不大。一些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使用的还是“十二五”期间的教材,内容和知识点已经与现有的卫生政策、卫生热点问题脱节,对前沿性研究的提示较少,未能及时跟进新学科、交叉学科、新医科的等领域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对“教师实际讲授内容与课程大纲一致”的满意度为85.14%、“教师对所授课程有热情,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的满意度为89.19%、“教师清楚教学任务,讲解内容仔细,具有回答学生问题的知识水平”的满意度为90.54%。调查对象对公共学位课教学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为12.16%,对专业学位课教学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为9.46%,选修课教学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为12.16%。对公共学位课和选修课教学的满意度分别只有75.68%和79.73%。
在课堂教学方面,调查对象对教师授课方法和教学反馈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均低于80%)。在定性调查时,调查对象反映,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案例教学,大部分采取“满堂灌”,课堂上有效互动不足。有调查对象建议改进专业学位课教学方法,应该以案例式教学或讨论式教学为主。改革研究生教学方式成为当务之急。详见表2。
(三)开放性问题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设置了开放性问题:“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和选修课等课程存在什么问题与有何改进建议?”现将调查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如下:“课程与实际应用脱节,专业课与本科课程,所学内容差不多,并没有提升,希望在专业课设置上更偏向应用型,且针对研究生培养与本科培养的差异调整专业课。”“有些课程形同虚设,有些课程流于形式。”“应该增加专业学位课比重。”“课程设置更应贴近实用性,根据社会发展进行调整与完善。”“公共课安排少一点,专业课多一点。”“增设专业选修课程,进一步改进专业学位课教学方法。”“专业课程学习应结合现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少。”“教学方式创新不够,学生实践学习较少,课堂互动较少,案例教学较少,应创新教学模式,开启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提升教学氛围,注重教师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结合当前最新研究动向,尤其是国外研究进展来拓宽学生视野;在课堂中增加专业英语的应用。”“希望更多地采取‘实际案例+课堂讨论’的授课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设一些实践课程,公文写作课程以及请用人单位来授课。”“专业课更多的还是讲座的方式,希望增加一些相关研究议题的研讨。”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对部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归纳整理访谈内容发现,其中被提出最多的问题是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不全面。目前,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闭卷考试如专业外语、卫生统计学等课程,一种是以提交报告、论文、综述的方式完成的考核,如卫生事业管理学、健康管理学等课程的考核内容。单纯通过笔试考核,与本科教育的考核方式差异性较小,无法体现研究生阶段在培养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方面的区别。同时,考核内容和结构相对固定,试卷一般包括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题型,这些类型的题目主要是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即背诵能力。虽然论述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仍非常有限。所以导师所认为的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在考试中成绩不佳的现象时有出现。另一方面,单纯通过报告、论文和综述的方式完成考核,也给考试诚信的检验带来了难度。所以课程教师往往要求研究生提交用于考核的论文、报告等材料都需附带有查重报告。须付费检测的查重报告在一定程度上给研究生带来了经济负担。同时,面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如何限定题目范围也值得探讨,题目太窄不利于发挥专业和研究方向的优势,太宽则给论文评分加大了难度。而在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报告、论文和综述等考核方式的评分会出现主观性较强的问题。
三、教学改革建议
(一)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需要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结合学科建设基础与特色,制订各培养方向的课程设置计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的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医管结合,培养适合我国卫生与健康管理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校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毕业后可从事各种实践性的工作或者专门研究工作;要求学生知识基础扎实、方法技能娴熟,毕业后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开展创造性的工作,适应学习型和创新性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我校为例,根据培养目标并结合用人单位需求,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是在公共必修课上缩减公共外语课时,增加“医学英语”“医学翻译”等专业外语课时比重,加强外语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的融合。针对研究生今后从事工作中的应用场景,比如医学论文写作、翻译等,让课程设置具有职业导向,以实际应用效果为检验标准。
二是应提升卫生管理统计、卫生管理科研方法、卫生技术评估等方法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存在区别,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内容,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掌握正确而严谨的科研方法,而且有助于其在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创新。
三是扩大选修课范围。统编教材是理论的基础,由于教材编写的周期性,很难通过统编教材去学习最新、最前沿的方法和政策热点,可以通过激励导师开设前沿性、开拓性强的选修课,举办跨学科专题讲座或学术活动,吸纳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維,以适应知识型社会发展。
(二)改革教学方式
根据社会需求,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疾控预防、卫生监督、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以科研目的为主,但是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来说,既要培养科学研究人员,更要培养实践操作性人才,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更应注重实操能力的培养和传授。以我校为例,在课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多采取讨论、研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活跃思维,主动参与,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前,导师提前布置研究生感兴趣的议题,让研究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获取信息,鼓励课堂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课堂中,通常采用限定时间轮流发言的形式。每名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陈述最近看到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一般为5—10分钟,锻炼该专业研究生在短时间内凝练问题重点、提升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同时让其他同学角色代入、身临其境对主讲同学讲述的方法提出自己思路和见解。在课后,教师通过“云班课”等平台,组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比如小组讨论、作业提交展示等学习方式,有效拓展课堂的学习内容。本次调查发现,我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78.4%进入医院、疾控中心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只有21.6%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此,我校还注重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一是进行科研实践,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进行现场调研,撰写论文报告;二是进行社会实践,推荐研究生去医院、医疗管理机构、政府部门等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实现毕业和工作的顺利衔接。
(三)改革考核方式
对研究生来说,考试成绩不仅是能力的反映,也涉及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所以师生对此较为关注。要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的卫生管理人才进行多元化的考核是必然趋势。以我校为例,主要从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三部分进行考核。一是知识的考核,传统的闭卷考试仍然是目前最公平最容易开展的考核方式,可适当增加闭卷考试中主观题目如论述、案例分析等题型的比重,给研究发挥的空间;二是实践能力的考核,主要体现在过程考核中,如把课堂讨论、小组作业、PPT交流、个人递交的作业等融入考核成绩,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分,还有学生之间互相评分,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三是综合素质的考核,期末考试环节鼓励采取论文、研究报告、综述等考核的形式,将考核的重点从“记忆”转向“应用”,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锻炼其实践应用能力。论文、研究报告、综述等主观成绩的考核评定方式可以由一位教师评分改为多位教师综合评分,更加体现评分过程的公平与公开。
综上所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本调查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需求为依据,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在提升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2- 05-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 t20200921_489271.html.
[2]何畅,左军,关晓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
[3]王冬,邢晓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1(6).
[4]王丽芝,胡光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8).
注:本文系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JGY2017037)、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程(JGY202105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贞(1983— ),山东泰安人,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为卫生事业管理、健康管理;冯启明(1963— ),广西防城港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政策研究;江南(1988— ),通讯作者,广西柳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卫生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