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在信息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

2022-11-16郑雪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论述“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在信息类文本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指出在信息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有效质疑,引发思考”“合作研析,共同解惑”“深入比较,拓宽思维”“扎实积累,落到实处”“知识应用,明确方向”“认知提升,促进理解”等步骤,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应用结合起来,让课堂的每个环节均指向阅读关键能力的提升,并通过应用思维和应用实践训练,最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 阅读关键能力 信息类文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6-0070-04

信息类文本注重理论,强调逻辑,强调现实针对性。信息类文本阅读关键能力包含理解阐释能力、整体感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推断探究能力、迁移应用能力等几种关键能力。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信息类文本阅读关键能力的掌握并不理想,学生学到更多的是解题能力,知道多种高考题的设误方式,如“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因果混乱”等,但没有真正掌握阅读关键能力。同时,部分教师也没有关注阅读关键能力构成的问题,没有关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笔者认为,以“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为抓手,按照“质疑—研析—比较—积累—应用—提升”六个环节开展教学,能让课堂的每个环节均指向阅读关键能力的提升,同時,通过六个步骤或者六个角度引导学生多维度理解文章,能让学生的思维获得螺旋式进阶,并最终提升学生的认知和素养。现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阐述“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在信息类文本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有效质疑,引发思考,提升整体感知能力

“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质疑。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梁思成20世纪50年代发表于《建筑学报》的一篇文章,也是一篇传统的信息类文本的经典文章,被选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应该具备大单元意识,明确大单元目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记述科学探究的历程,或阐述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阅读这些文章,能让我们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还能让我们了解‘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在大单元教学中探究此文的思维方式。

初读此文,学生往往觉得术语繁多,无聊乏味,理解困难,导致阅读兴趣不高。笔者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进行梳理、呈现,先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整体思路,对文章有整体感知,然后再对局部进行质疑。

以下是师生共同挖掘出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疑问:

1.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来看,中国建筑有哪些特点?

2.作者概括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你觉得可以分为几类?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九大特征并非平均用力进行阐述,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

3.为何在写清楚特征之后,作者又花费了大量篇幅继续写作?

4.后半部分不好理解,作者提出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可译性”?

5.通过学习,你认识了中国建筑的哪些“词汇”“文法”?你还知道哪些其他相关知识?

学生的疑问有些可以立即解答,有些可以在合作中解决,有些则需要通过整堂课的学习才能豁然开朗。因此,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着急马上给出答案,而应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寻找、探究、发现。

二、合作研析,共同解惑,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的第二步,是培养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研讨、探析。

当今时代,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人们每天都会面对浩瀚驳杂的信息,如何高效地筛选有用信息,摒弃无用信息?基于此,辨析、提取、整合、应用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高中生阅读信息类文本的关键能力,在这一能力的作用下,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含义,找出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删除不相关的信息。

师:古代建筑在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建筑非常发达,它源远流长,形制多样,技艺高超,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它独具一格,自成体系,与西方建筑的形制与风格迥然不同,表现出鲜明的东方建筑特点。想一想,作者为何在阐述特点之后还写了大量文字?

生1:后半部分专业术语理解费劲,非常抽象。比喻的方式让观点的表达具有文学性,形象易懂。

师:为什么作者要把建筑的规则惯例比做“文法”“词汇”?

生2: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师:为什么作者要提出可译性的问题?

生3:这也是一种比喻,用大家熟知的“语言和文学”来比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有共性,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就好像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师:文中列举了天坛皇穹宇、罗马凯旋门、北京琉璃牌楼、巴黎纪念柱、中国华表的例子,想说明什么?

生4:说明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而建造出来的各类建筑物性质一样,具有共通性。

生5:说明相同内容有不同形式的呈现。

师:这篇文章传达的思想是什么?不要后半部分可以吗?

生6:不要后半部分就不完整,感觉没把思想讲出来,后半部分才是梁思成的观点。

师:对的,后半部分很重要,全文清晰地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表达的是梁思成的建筑观,后半部分表达的是梁思成的文化观。

阅读进行到这一步,还只是完成对文章表达形式的理解和筛选工作。信息类语言具有深层逻辑结构,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深层逻辑结构进行思辨性思考的能力,主要思考文本论证结构是否合理、思维方式是怎样的、行文逻辑是否合理、选取的论证材料是否具有说服性、材料与观点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等问题。而这一论证推理过程恰恰就是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升级。受课时所限,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能一下真正掌握文章论证结构,教师要注意引导。

三、深入比较,拓宽思维,提升推断探究能力

“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的第三步,是培养学生通过对文本进行比较,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比较是一种高阶思维训练,通过一系列比较训练,可提高学生的推断探究能力。

师:请比较《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谈中国诗》。

生1:都谈到中国,都强调中国文化独特性。

生2:都是同中有異,异中有同。

师:看标题好像都在强调中国文化独特性。同学们可以在行文思维方式上进行深入探究,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

生3:《谈中国诗》在文章最后提出的“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更强调共同的部分。

师:《谈中国诗》的思维方式很多人认为是求异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是求同思维。钱钟书先生不只是在谈中国诗的独特特征,虽然他写到同中有异,最终目的其实强调共性。《中国建筑的特征》思维方式是求异思维,梁思成先生强调的是民族特性、民族风格、民族文化。通过比较能更好地理解梁思成先生传达的文化观。

语言理解和应用的核心是思维。一个人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质量如何,起决定作用的是这个人的思维能力。作为高中教师,我们要积极面对新高考背景下语文群文阅读的变化,需要从思维上进行调整,意识到这种变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时候应增加科技类文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思维和阅读学术类文献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高效阅读能力和走向工作生活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扎实积累,落到实处,提升逻辑思辨能力

“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的第四步,是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积累,让学生从表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积累是一切阅读能力的基础,阅读积累的内容包含语言知识、生活经验、文化习俗、情感认知多方面。信息类文本思维严谨,表达精准,常常会涉及一些专有名词以及专业概念,学术性非常强。

师:你知道有特点的传统建筑吗?

生1: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法国最具象征意义的纪念碑之一。

生2:希腊雅典的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

生3:希腊罗马“柱式”结构,结构匀称,比例合理。

生4:埃及金字塔,三角体用石块砌成,从四面看都像汉字“金”字。

师: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了世界建筑的独特魅力。你还知道我国传统建筑的其他特点吗?

生5:古代宫殿、寺庙、陵墓、园林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的四合院贯穿起来。

师:建筑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理念,代表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精髓。

生6: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不能离开自然,人应该跟自然有一个和谐共处的环境。建造民居,四周还要种些树。每家每户都要有自己的起居空间,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无论是花草的芬芳,还是树木的清香;无论是动听的虫鸣,还是醉人的鸟语,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国文化既有雄伟壮丽的一面,也有闲适淡雅的一面。

生7:建筑与周围山川形势、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相适应。

生8:有些去过欧洲旅游的人回来以后说中国古代建筑太简陋、太矮小了,没有西方建筑伟大。这是不对的。西方建筑很伟大,它奠基于西方传统文化;但中国建筑也很伟大,故宫就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它不是我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但它积淀了我们中国文化的精华,富含丰厚的文化内涵,有很多值得当今人类借鉴的东西。

师:当今世界不仅有经济和军事力量上的直接竞争,更包含以文化为中心的无形竞争。要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尊重不同文化,吸收多元文化精华。只有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才能有所比较,才能不断发展、完善本国文化。

生9:室内空间的分割自由灵活,多种形式的半分割,如博古架、碧纱橱、屏风,既可以美化居室,又相对独立。空间不全封闭,可保持沟通,有通透感。

师:传统建筑对于人们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影响,最能触发人们对民族、对人类的自信。中国建筑的特征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征,梁思成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呼声非常强烈。他曾说“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钟爱,从他对一砖一瓦、一栏一石、一亭一阁的品位便可见一斑。他用浅里的比喻来阐述建筑学理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就是想表达我们该有自己的建筑语言、建筑个性。

本文有大量的传统建筑专有名词,比如“斗拱”“举折”“正脊”,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加深学生对传统建筑的了解;可以积累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风格。积累科学术语、表述方式、科学精神是教师在教学这类文本时应关注的内容。除了积累科学、专业、严谨的表达习惯,这篇文章最值得学生积累的还有理趣与情趣兼备的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达抽象的思想,用通俗易懂的文章学知识讲清抽象的建筑学思想。

五、知识应用,明确方向,提升迁移应用能力

“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的第五步,是帮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应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只有通过对迁移应用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找到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应用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读、写、说互促,读、写、说共生。

师:关于我们广西的建筑,你有什么感想和评价?

生1:三江程阳风雨桥,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桥上有亭子供人们休息、聚会。桥梁不用钉铆,木条都是用榫拼接的。

生2:梧州、北海的骑楼极具南方特色。我逛街时最喜欢走到骑楼下,遮阳避雨,觉得特别实用。

生3:黄姚古镇是明清建筑。

生4: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鼓楼为宝塔形,用石木搭建,层层叠穿,柱子有很多生动的图案。

师:我们要了解自己生活中的建筑文化,将来在各行业工作时,不盲目跟风、照搬,不抛弃自己的特点,不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

生5:在建筑上我们常常是低水平的求同,把别人的东西简单粗暴地直接拿过来机械地照搬照抄,從而失去民族特点,成了四不像的大杂烩,比如我们城区的仿白宫建筑、我家附近的欧式小区。

生6:北京的建筑和规划,实在是一个令人伤心不已的话题。当年有多少老北京人,得知城墙拆了,城门拆了,牌楼拆了,胡同、四合院拆了,感到撕心裂肺般的心疼。作为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一定更加痛苦和困惑。在之前的数年时间里,梁思成为保住这些建筑,一直在奔走呼告。

师:他并不是一个只沉于古典情趣,不理会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梦想家。相反,他是个非常务实的建筑学家,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他曾给出了方案。社会快速发展,我们未来的城市是怎样的?二十、三十年后也许你是建筑专家、市长、省长,希望你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承下去。

迁移到阅读,能让学生自主、独立阅读并思考,将学到的观点、方法融入其他信息类文本的阅读中;迁移到写作,能让学生就一种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合理安排文章结构,选取有力的证据论证观点,做到论证合理、逻辑严谨、推理严密;迁移到表达,能让学生在公众情境有条理、有层次、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此外,对信息类文本的训练,从阅读到表达,教师要注重其实用性,注重学以致用,这是迁移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阶段。

六、认知提升,促进理解,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的第六步,是让学生通过层层学习之后,有效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章蕴藏着的文化价值,以符合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与传承”部分的要求。

师:请大家设计一个综艺节目,你会怎样设计?或者设计一届冬奥会的开幕式,你会怎样设计?

生1:我觉得由我们举办一届冬奥会,必须要有中国文化、中国元素。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满满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令人骄傲、自豪!开幕式倒计时,展现的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闭幕式用“折柳”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来演绎。护具、头盔、比赛服、道具区、奖牌设计都有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明传统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师:传统文化真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张艺谋导演深爱传统文化,深悟传统文化精髓,展现我们独一无二的魅力,我们要向张艺谋导演学习。看看这些年我们的舞蹈、电影、综艺节目的价值理念、审美水平,是否有我们民族的元素?

生2:现在很多制作精良的综艺节目,都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比如《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我在故宫修文物》《典籍里的中国》……传统与科技的结合,让人感叹祖国的灿烂文明!

师: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梁思成先生高尚的审美境界和强烈的民族情怀。坚守民族的文化个性,从自己文化里寻找精神皈依,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应传承下去的精神。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品读文化,能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将“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在信息类文本中进行实践应用,能让教师把功夫用到刀刃上,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能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应用结合起来,从而开阔文化视野,培育文化自信,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化与浸润作用,最终帮助学生走向认知和素养的自我提升。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语文阅读关键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2021B2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雪,广西北流人,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生语文阅读关键能力的培养。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