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视野下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的思考
——以南京地区为例

2022-11-16唐郦薇

东南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全域场馆博物馆

唐郦薇

(南京市博物总馆 江苏南京 210000)

内容提要: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全地域、全产业、全过程、全社会、全时空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成为主流,博物馆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应将自身置于全域旅游视野下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以开放姿态主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年来,南京市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博物馆之城”,场馆设施扩容提升、产品供给日益丰富、馆际合作初具规模,但仍旧存在发展水平不均衡、合作整合缺力度、产品缺乏新意、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未来,南京各地区可在全域旅游视野下,通过全地域整合、全领域融合、全时间服务、全民共享、全媒体宣传、全方位打造、全社会参与等进一步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

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物博发〔2021〕16号),明确中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出博物馆不仅要顺应时代要求,推进发展理念、技术、手段、业态创新,同时也应以开放姿态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鼓励社会参与,激发博物馆活力,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旅游等产业跨界融合。在此之前的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指出,要“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

本文基于对“十三五”时期南京地区博物馆的规模体量、参观人数、主题展览、宣传教育等情况的梳理,探索在全域旅游视野下,如何加强对博物馆资源的活化利用,促进博物馆开放共享的发展趋势,从而推进实现“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总体规划[1]。

一、全域旅游视野下发展博物馆事业的意义

全域旅游是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2],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因此,推进博物馆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发展具有内在必然性,并且对促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全域共建:统筹不同博物馆协调发展

全域旅游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将城市博物馆群体作为旅游资源纳入全域旅游规划范畴,通过串联旅游线路、打造博物馆集群聚落等,促进不同博物馆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为规模较小、自身运营能力不足的文博场馆提供发展机遇和业务帮扶,从而带动不同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博物馆体系逐步完备。

(二)自拆围墙:全面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

全域旅游的核心理念是融合发展,即促进不同产业融合,鼓励多主体参与,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推进博物馆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促进博物馆与科技、教育、卫生、商业等产业跨界合作,可整合各行业技术、资源优势,推进博物馆文化文物资源充分活化利用,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延长博物馆文化产业链,形成满足公众需求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优化服务: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

全域旅游理念认为游客旅游全过程所涉及的各要素(如吃、住、行、游、购、娱等)都应被充分重视,全面优化配套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如今,博物馆日益注重为观众打造休闲活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转变为“教育+休闲”功能[4],博物馆运营愈发关注为观众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和服务,以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休憩功能。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博物馆整体改善其内部及周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品质,可提升公众参观体验,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心理距离,推进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融入公众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二、全域旅游视野下南京全市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

在全域旅游视野下,若将南京地区当作完整目的地总体规划,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标,是南京市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理应成为推动南京市全域旅游发展的主体力量。博物馆的场馆体量、服务品质、旅游吸引力、社会影响力等因素都是南京市全域旅游建设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南京地处长三角北翼,地跨长江两岸,是“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在特色文化资源方面,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南京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名胜古迹遍布,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100余点,其中不乏南朝陵墓石刻、明城墙、明孝陵等在民众中知名度高的历史文化遗产。南京的云锦织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江苏省级非遗项目76项。

截至2022年7月,南京全市登记备案博物馆共65座,涵盖综合类、历史类、科学技术类和艺术类等多种类型(表一)。“十三五”期间,南京全市博物馆共举办专题展览1200余场,组织宣传活动2万余场次,参观人次突破1.6亿人次,各博物馆探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开创南京市文旅消费新格局。

表一//南京市部分博物馆举例

(一)场馆设施扩容提升

“十三五”期间,南京全市登记备案博物馆总数逐年增长,从2016年的48座增至2019年的58座。南京市博物总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等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南京党史综合设施、南京城墙博物馆等先后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南京市博物馆新馆等场馆的兴建也在推进中。同时,南京市博物总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近十座文博场馆完成了展览提档升级和馆区环境改造工程,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展示效果显著提升。

(二)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南京全市博物馆公共服务质量不断优化,除了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主题展览和宣传活动以外,还设计开发了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和文化创意产品,如六朝博物馆“回望六朝”研学活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500娃娃学非遗”品牌活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榜系列”文创品牌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等部分文博场馆试行夜间开放,推出“夜瞻园·金陵寻梦”实景演出、“诗礼红楼·茶”和“六朝书香·夜”等新型夜间体验产品。

南京市以特色节事活动为重要抓手,整合全市博物馆展览活动进行整体宣传推广,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如关于七大传统节日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暑期面向青少年的“文博之夏”系列活动,以及“国际博物馆日”南京系列活动等特色品牌,吸引了大批观众走进博物馆体验活动,扩大了文博场馆的社会影响力。

(三)馆际合作初具规模

“十三五”期间,南京多家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在藏品管理、展览展示、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在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2018年,南京市博物总馆牵头成立“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馆合作联盟”,江苏安徽两省八家市属博物馆共同签署《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馆合作联盟协议》,在展览展示、人才交流、文创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

三、全域旅游视野下南京全市博物馆发展问题研判

通过对“十三五”时期南京地区博物馆的规模体量、文旅产品、馆际合作等情况的梳理,本文从全域旅游角度分析,概括出目前南京全市博物馆文化旅游发展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发展水平不均衡,区域特色待凸显

南京全市博物馆文化旅游发展整体不均衡:在空间分布上,博物馆主要集中于玄武区、秦淮区、鼓楼区等主城核心区域,周边地区博物馆数量明显不足,文化旅游业态分布失衡;在场馆属性上,非国有博物馆的文化产品数量远少于国有博物馆,且产品质量也有待提高,馆藏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在专题类型上,历史类博物馆占比高,文旅产品偏重文史主题。

全市文博资源在区域分布、专题特色等方面缺乏统一统筹规划,地域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具有持续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旅品牌。

(二)合作整合缺力度,潜在资源待挖掘

南京虽有部分场馆在文物借用、联合办展、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短期合作,但场馆间未建立常态化、广覆盖、长效化的交流、协作、共建机制,不同区域博物馆间联动不足,场馆资源要素流动存在壁垒,馆际协同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南京地区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但大多数博物馆只将目光局限于馆内,与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区、其他公共文化设施等馆外旅游资源的合作联动不够紧密。

(三)产品缺乏新意,产业优势待加强

南京全市博物馆文旅产品以专题展览、互动体验、研学旅行、文创商品等为主,但产品类型缺乏新意、同质化程度较高;产品受众多以青少年或亲子家庭为主,针对老年人、商务团队、残障人士等特定群体的产品较少;产品定位较为模糊,缺乏完整的品牌体系,受众认同感偏低;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博物馆资源尚未转变为强有力的产业优势。

(四)配套服务不完善,业态品质待提升

部分博物馆主动服务意识有待加强,“以人为本”的运营理念亟待深化和落到实处。少数博物馆仍采取粗放式管理,场馆的引导标识、集散服务、咨询服务、安全服务等服务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足,智慧化管理、服务和展示水平亟待提升。部分文博场馆缺乏对公众需求的调查研究,未能充分满足公众在休闲空间、讲解导览、文化消费等方面的需求。

四、全域旅游视野下激发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活力的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日趋大众化、主流化,公众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日渐迫切。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应与时俱进,发挥自身优势,在全域旅游视野下探索发展路径。

(一)全地域整合:聚合提炼区域博物馆文旅品牌

全域旅游的全地域理念是在把区域景点作为主要吸引标的物这一基础上,全面挖掘自然、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对该地域进行整体打造[5]。因此,打造区域博物馆文旅品牌,除关注博物馆资源外,也要整合其他地域资源,包括水域、山林等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等人文景观,娱乐休闲、科学教育等现代设施,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等非遗项目。发掘地区优势特色,提炼品牌亮点,构建地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重点突出的博物馆文旅发展新格局。

1.创建综合性博物馆集群地标

博物馆聚落是依托博物馆聚集的地域空间,以博物馆为中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文化旅游要素,引入博物馆文创商城、体验空间、文化景观等,营造特色鲜明的氛围环境,使博物馆与“城市自然、人文相结合,街道系统、建筑布局、外部空间等形成和谐而统一的整体”[6]。打造“博物馆聚落”“博物馆小镇”等以博物馆群为核心、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综合性、一体化文化旅游消费地标,可通过聚合效应提升观众吸引度,促进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的博物馆协同发展,拉动周边经济增长。例如,四川建川博物馆聚落便是汇集33座主题(抗战、民俗、抗震救灾等)场馆的博物馆集群地带,其内围绕文博场馆运营衍生出酒店、客栈、茶馆、文物商店等多种业态,并有效带动安仁镇古街、公馆庄园、农业园区的开发利用,形成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文博旅游目的地。再如,南京钟山风景区的钟山博物馆聚落也是综合性博物馆集群的代表,它整合20座不同规模的博物馆形成“世界遗产明孝陵、浩气长存中山陵、抗日航空飞将在、千年古都六朝风、生态科普荟钟山”五大主题,建成集建筑、生态、人文、观光、科普、休闲于一体的“没有围墙的大型博物馆”。

南京的中华门、长江路、夫子庙等地区皆是博物馆聚集的区域,且毗邻城市商业中心、时尚消费场所,交通便利,人流汇聚,具有发展“文化+旅游”博物馆集群化业态的天然条件。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探索建立博物馆集群地标:一是加强区域内博物馆间合作交流,如共同策展、策划活动、开发文创、合力宣传等,共享人力物力资源,开拓展示空间;二是联合商区打造文博主题餐厅、酒店、文创旗舰店、互动体验专区等,形成文商旅融合、游娱购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三是结合博物馆特色,对区域内引导标识、建筑风格等进行整体设计,设置景观小品,突出文化符号,配合旅游巴士、智慧导览等配套服务,着力塑造主题特色突出、辨识度极高的文旅目的地形象。

2.打造多元化博物馆特色游线

虽然南京已有博物馆类型丰富、主题多元,涵盖历史、宗教、民俗、科技等多个主题,但是目前博物馆旅游线路大多是将相同主题的博物馆进行简单串联,博物馆各自在场馆内开展参观讲解或手工制作等活动,游线设计要素组合度低,易使观众产生体验疲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品质体验和个性化服务成为大众文化旅游的新诉求。全域旅游理论指出,旅游体验应贯穿整个旅程,保证游客从一个体验点到另一个体验点的全过程,旅游体验无处不在[7]。博物馆游线设计不仅要整合自然风貌、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各类旅游资源,丰富游览内容,也要从主题化、场景化、多元化等方面优化服务,提升受众体验,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机串联、全域互动、多元体验的旅游线路。江苏苏州美食观光巴士推出“流动的博物馆”项目是多元化体验式文博主题旅游产品的全新尝试。这一项目通过观光巴士将苏州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串联成线,游客除了可在场馆内参观游览外,观光巴士还为其提供专业讲解、博物馆主题茶点、博物馆视频导赏和文创展示等服务,全方位让观众沉浸于极具苏州特色的博物馆产品体验。

南京拥有明城墙、长江、秦淮河等生态、文化地标带,可以之为线索,整合沿线博物馆及地域资源,完善各类旅游要素服务,打造集场馆体验、亲历遗址、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线路。例如以秦淮画舫、长江游轮为交通工具,形成“水上游览+场馆体验”的旅游线路;也可依托南京明城墙,通过组织“城墙跑”、徒步等健康运动,引导观众打卡南京城墙博物馆、清城韵翠玉博物馆、钰缘泉博物馆等城垣沿线场馆。

(二)全领域融合:横向搭建“博物馆+”合作模式

跨界融合即将不同领域间不同事物的差异单位和优势元素提取并巧妙融合,产生强大的统筹整合力,助推品牌合作共赢[8]。博物馆专业人员擅长通过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而要将其进一步转化为形式多样的文旅产品,则需与其他领域跨界合作。实施“博物馆+”战略,将博物馆藏品中的审美元素和文化内涵与各种产业形式相结合,将博物馆文化渗透到不同领域,丰富文旅产品类型,达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文化传播的双重目的。

1.在文化领域内融合

文化领域包括演艺业、音像图书业、创意设计业等多种行业,博物馆应重视与多种文化行业结合(图一):与演艺业结合,挖掘文物故事,打造话剧、歌舞精品演出;与创意设计业结合,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的专业性;与游戏业、动漫业结合,推出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体验产品;与文化会展业结合,举办博物馆文创产品会展、博物馆教育博览会等。江苏常州瞿秋白纪念馆尝试与演艺业合作,推出《织梦运河》沉浸式话剧、《又见少年阿霜》实景化演出,培育市场导向型的文化和艺术产业业态;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策划“京津冀非遗动漫沉浸式体验展”,通过“非遗+动漫”的跨界组合,融入可供参观者互动体验的动漫内容,以动静结合方式展示非遗项目,这些都为博物馆与多行业融合提供了借鉴。

图一// 博物馆与文化行业融合(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2.与其他领域融合

博物馆还可根据自身特色与更多领域融合,催生文化旅游新业态:与教育业融合,开发亲子夏令营、研学游等,打造研学基地,邀请高校、科研机构专家担任研学导师;与医疗业融合,结合中医药文化资源,对接医疗机构,针对老年人推出养生旅游或禅修体验;与工业融合,利用工业遗址空间,建立博物馆展示空间;与商贸业融合,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环境,拓展营销途径,丰富观众购物业态。例如湖南隆平水稻博物馆结合农业带领青少年体验稻田插秧、磨制米浆;荷兰蒂尔堡奥达克斯纺织博物馆(Audax Textile Museum)保留了纺织厂生产空间原貌,设置纺织实验室、创客中心,对接时尚和创意产业。

(三)全时间服务:因时制宜打造文旅产品

为配合现代人们多样化的工作生活作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全域旅游的全时间理念认为应突破时间束缚,无论什么时间、季节,都可以向游客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体验[9]。这不仅要求博物馆在不同时段对公众开放,更要求博物馆根据不同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服务。

1.推进文博场馆夜间开放

目前,南京市虽有少量博物馆试行夜间开放,并各自推出场馆内部的体验活动,但成效不一,有的场馆甚至门可罗雀,未能实现夜间开放的初衷。

一方面,博物馆首先应理性思考场馆自身特点与夜晚特殊性之间的关联度,结合人们夜间习惯休闲放松的需求,创新推出夜游、夜宿、夜赏、夜读、夜间演出、多媒体灯光秀等常态化产品。北京自然博物馆、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等自然生态类场馆常年推出夜游、夜宿项目,满足观众观察生物夜间习性的好奇心;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场馆借助灯光多媒体,彰显其古典建筑、园林之美。另一方面,博物馆可联合全域资源,借力餐饮、购物、休闲等夜间商业业态,以街景亮化、户外演出等营造氛围,为场馆吸引人流。德国柏林的几十家博物馆在夜间同时开放,沿线不仅有专线巴士,还配合音乐、舞蹈、木偶戏等表演项目营造热闹的氛围[10];我国广州推出六条“夜游广州”精品旅游线路,每条线路均至少包含一家夜间开放的博物馆。

2.构建博物馆节事活动体系

目前,南京主要围绕七大传统节日、寒暑假和“国际博物馆日”等时间节点,通过媒体平台向社会集中推送博物馆文旅产品;部分博物馆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茶艺等非遗体验活动。但各馆产品资源整合度较低,量多质轻,尚未形成聚合性规模效应。

“节事”即节日和特殊事件,包括国内外重大节日,时令节气,纪念重大事件、伟人、先烈的特定纪念日,以及各城市举办的运动会、艺术节、博览会等具有全国或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博物馆可把握特定节事对观众的核心吸引力,结合社会热点,整合文旅产品资源,实现项目主题系列化和馆际联动协同化,通过节事创建品牌效应,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北京在清明节期间以“缅怀·踏青”为主题,推出26条“漫步北京清明节红色旅游主题游”,带领观众遍游革命纪念馆;上海旅游节推出包括博物馆在内的五大主题九大活动102条精品线路;北京冰雪文化旅游节以“激情冰雪·魅力北京”为主题,举办文博展览、工业旅游、文艺演出等六大类主题活动,并在首都博物馆等举办40余场冬季博物馆展览及文化活动。

(四)全民共享:分众化服务满足多样需求

目前南京市大部分博物馆按年龄段将观众分为成年观众和未成年观众,区分讲解服务和教育活动。而公众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则决定了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观众对博物馆的诉求也并不统一,因此博物馆需顺应文化消费模式转型趋势,从多角度对观众做进一步细化分类和研究,形成分众精细、内容丰富的文旅产品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根据观众的个人背景,可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职业、客源地等方面进行分类,例如针对外地观众应加强与旅行社等机构的合作对接,设计文化符号性和标志性较强的文旅产品;对本地观众则须提供系列化、常态化文化产品,刺激观众二次或多次消费。从动态角度,可根据观众的参观动机和停留时间分类,例如国家典籍博物馆将观众参观动机分为慕名而来、增长知识、兴趣爱好、旅游观光、教育子女、娱乐休闲、集体组织等[11];故宫博物院根据停留时间向观众推介两小时游、半日游、一日游等参观路线。除了讲解导览和社会教育,博物馆从硬件设施、空间规划到展览展示、文创开发等各项工作也都应体现精细化分众思路。例如苏州博物馆推出的“木石缥缃——苏州博物馆藏古籍碑拓特展”主要面向专业人士和书法、古籍爱好者,率先尝试策划分众化小型专业性主题展览[12]。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新建的瑞安学习中心(Ryan Learning Center)设有三个工作室、五个教室、一个家庭室、一个教师资源中心等,为观众提供分众化体验空间[13]。

(五)全媒体宣传:线上线下构建传播矩阵

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等多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14]。在全媒体环境中,一切载体都可当做传播手段,任何人既是信息的获得者,也能成为信息的传递者。例如加拿大温哥华科学馆(Science World)通过在气球、出租车、贩卖机、树木等城市中常见的物品上印刷科普知识的创意广告[15],让博物馆符号融入城市日常生活,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2)》指出,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多种不确定性使数字化成为博物馆不可阻挡的趋势[16]。这要求博物馆依托最新全媒体技术,尤其是自媒体、移动直播等大众传播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手段。例如,大多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图文或视频,而H5技术则可实现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交互设计,为不能亲临博物馆的观众带来多感官的互动体验。江西省博物馆以H5技术呈现线上微展览,选取精品文物,融入视频、3D等多种形式,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观展体验。数字化技术是手段,优质的产品内容才是内核。新技术应用应建立在深入挖掘文物内涵的基础上,以文化传播和公共教育为目的,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央视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河南卫视春晚舞蹈《唐宫夜宴》、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等皆是创新性呈现和创造化阐释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

同时,为加强传播力度,也可从全市层面整合和宣传文博资源,由政府机关牵头建立智慧文旅平台,将全市博物馆的文旅产品纳入统一平台,加强与中央主流媒体、地方知名媒体合作,方便公众获取文博资讯,统筹不同层级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的宣传推广。成都市上线的地图“YOU成都”,由微信小程序、应用程序(app)、纸质地图以及内容分发产品群组构成,博物馆版块包括全市博物馆地理分布、展览、活动、周边配套等各项资讯以及购票、预约等服务[17]。

(六)全方位打造:全面提升观众过程体验

全域旅游理念从观众角度出发,着眼于观众在博物馆进行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的参观全过程,全方位满足观众的体验要求。

1.丰富参观体验

个体体验包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捕获信息,传统博物馆展览多为静态、单向输出的展示方式,容易导致观众体验感较低。要想丰富观众参观体验,一方面可通过触摸、品尝、聆听、闻嗅等调动观众各类感官,结合前沿数字技术媒介,运用光、声、电及多媒体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剧情化、场景化、立体化、多维化的展示空间,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可增添游戏娱乐、角色扮演、DIY制作、拍照留言等互动性较强的设置,提升观众的参与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首创沉浸式讲解,红色文化志愿者利用馆中场景,以情景再现的话剧形式表现雨花英烈事迹,增强展览叙事的感染力,观众也能作为群众演员参与其中,形成沉浸式体验感,并从中感悟信仰力量。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百度”打造“AR博物馆”,对兵马俑进行复原和三维呈现,观众可与“兵马俑”互动问答,获取真实生动的互动体验。

2.优化服务体验

服务体验也是博物馆旅游体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博物馆应针对观众参观全过程的需求,提供便捷化、规范化、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从观众进馆前预约购票、规划行程,到进馆后参观过程中所需的讲解导览、休憩留念等,再到参观后获取场馆周边餐饮、住宿、购物、交通信息等,全过程要素均须考虑在内。大众旅游时代下,更多观众倾向于自助游,这对场馆智慧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博物馆应逐步实现智慧化建设覆盖馆区全域,完善智慧化导览体验设施。

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21〕32号),支持博物馆增强旅游休闲功能。博物馆应关注公共休闲空间和设施的品质提升,在严格保障场馆安防消防同时,为观众提供集展览、学习、活动、剧场、餐饮、文创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七)全社会参与:兼容并蓄形成全民共建共享格局

公众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受益者,亦是博物馆事业建设的参与者。博物馆应积极开展惠民活动,注重观众调查研究,开通多元渠道,收集观众的意见建议,回应社会关注,完善公众监督闭环机制,倡导文明旅游新风尚。

博物馆也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集聚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社区等机构参与博物馆业务工作,创新博物馆运营模式,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培养壮大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打造博物馆志愿服务名片,使志愿者广泛参与场馆导引、咨询、讲解、策划等工作,群策群力提升办馆水平。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举办“‘花明楼杯’百年湖南红色文创大赛”,向社会广泛征集优秀设计作品,扩充文创品类,增进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五、结语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激发博物馆的发展活力,既是时代变革的必然趋势,亦是博物馆深入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内在要求。从宏观角度看,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大博物馆,每一处文物遗迹、每一片山脉湖泊、每一条街巷都是这座大博物馆的重要展品,共同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特色风貌与人文内涵。未来的博物馆不仅要拆除“门槛”,以更优质和精细化的服务面向全社会敞开大门,更应自拆“围墙”,倾听各界声音,吸纳不同主体参与建设。博物馆应作为城市文化中枢,整合资源,融合产业,成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新势力。

猜你喜欢

全域场馆博物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博物馆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场馆风采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