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2-11-16张赟孙胜杰
张赟 孙胜杰
为了提高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设计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的现状,总结了海绵城市道路中常用的LID设施;随后探讨了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渗、蓄、滞、净、用、排”六大设计要素;最后以某道路工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排水方案,并通过SWMM模型计算了道路在改造前后的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径流量,定量分析了LID设施对路面雨水径流的削减作用。
我国城市化进场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日益扩大,然而作为城市道路工程重要一环的排水系统却发展较滞后。排水系统不合理容易导致城市在雨季出现内涝灾害,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如某城市道路因雨水管道排水能力不满足设计流量要求,在连续强降雨作用下出现城市内涝现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各地开始编制相关的建设图集和规范,国内外很多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针对海绵城市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是海绵城市在建设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建设标准不统一,相关图集或规范指导建议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因此,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
一、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现状分析
1.城市规划考虑不足
城市建设之前应当结合区域概况进行总体规划,但目前一些城市在规划前期没能把区域内的天然水体、河道纳入规划范围,更没有对不同降水周期、不同的水量进行风险分析,这极大地增加了市政道路给排水的设计难度。在开展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期间,相关设计人员难以充分掌握区域内的水文条件,导致排水设计方案无法满足排水要求。
2.雨水利用率低
城市区域要获得良好的排水功能或储备丰富水资源,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就应重视对雨水资源的储蓄、净化处理及循环利用。但是,工程师在开展设计任务时往往会忽视雨水资源的开发,不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设计城市生态循环体系,导致水资源浪费。
3.各专业配合度不高
城市给排水工程是一项复杂且有序的系统工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排水专项规划、各市政道路排水方案设计、工程建设等流程。市政道路排水设计需要多个专业间相互协同合作,并建立高效率的专业配合体系。但是在开展市政给排水设计时,往往会出现各专业沟通不畅,尤其给排水专业和道路专业之间,导致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
二、基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素
1.海绵城市道路基本概念
传统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思路是将路面雨水通过设置的雨水口收集,排入下水道中。而海绵城市道路是利用区域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将雨水储存,再利用其过滤、吸附、蒸发、下渗等功能,净化调控雨水径流,以调节水循环,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城市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道路与LID设施密切相关,LID设施主要包括渗透滞留设施、雨水转输设施、调蓄净化设施三大类,具体设施名称及适用位置见表1。
表1 常用的城市道路LID设施
2.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设计原则
给排水设计作为海绵城市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质量会对海绵城市建设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必须充分重视。因此,海绵城市道路给排水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生态优先原则。给排水设计应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作为优先考虑因素,明确保护目标,加强前期生态分析与评估,从规划布局、要素设计等方面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统筹协调原则。海绵城市道路设计需要给排水、道路交通、景观园林等多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需要从宏观到微观方面做好前期的统筹协调和技术对接,以提高设计质量,避免后期返工;第三,集约高效原则。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时应尽量选择集约式布局,节约土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将道路的雨洪控制功能、运营功能与沿线景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海绵城市道路排水设计要素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六要素包括“渗、蓄、滞、净、用、排”,各要素的具体设计要求阐述如下:
⑴渗
传统的城市道路通常以硬面铺装为主,会破坏原有的水文生态环境。为了满足海绵城市道路“渗”,需要将硬化路面改为透水型的水泥或沥青混凝土路面,这样雨水落下可通过透水路面排至地下水,在雨水渗透期间还可以通过其他LID设施将雨水净化。
⑵蓄
目前全球水资源整体比较匮乏,而雨水是重要水资源之一。海绵城市的“蓄”就是将降雨蓄积起来,以供后期使用。但是在蓄积雨水时,不应破坏原生态,否则可能会积水成灾。城市常用的蓄水设施有蓄水模块和蓄水地下池。蓄水模块属于预制结构,一般是用防水布包裹埋于地下,并在内部安装进出水管,水泵和检查井才能投入运营;蓄水地下池是直接在地下开挖的一种雨水储存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地下蓄水池
⑶滞
海绵城市中“滞”的理念是通过雨水花园、雨水塘等设施将雨水滞留,降低地表雨水径流。其中雨水花园是指在道路周围绿草地区域内部栽植各种花草,花草的根部不仅可以滞留雨水,还可以吸收雨水中的阴阳离子;雨水塘一般是利用现状鱼塘或池塘建造,可作为雨水流经路径终点。同时,在雨水塘还要种植一些耐湿的草本或灌木护坡。
⑷净
雨水流经市政道路沿线各个LID设施后都可能被净化。按照雨水收集区域不同,可将海绵城市雨水净化体系划分为三大类,即居住区净化、工业园区净化、市政公共区域净化;按照雨水净化原理不同,可划分为土壤渗透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净化,其中人工湿地净化雨水效果最好。
人工湿地净化:人工湿地包括湿地植物、湿地填料、卵石滤水层等部分。经过上行流池和下行流池两次净化后才能排到下游清水池。
⑸用
雨水在经过渗、蓄、滞、净等流程后,雨水可用于建筑施工、绿化灌溉、洗车、抽水马桶、消防等领域,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并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的冲击。
三、基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设计案例及效果评价
为了探讨海绵城市道路理念的应用效果,笔者以某城市主干路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现状道路存在的问题,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道路给排水方案进行了优化,并根据雨洪管理模型( 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对处治效果进行了评价。
1.依托工程概况
该道路属于城市主干道路,设计采用双幅路,双向六车道的横断面形式,红线宽度35(机动车道22m、人行道6m、绿化带7m),行车道横坡2%,土路肩横坡4%,道路纵坡0.3%~1.2%。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合料路面,厚度72cm,路面结构组成为4cmSBS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6cmSBS改性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36cm水泥稳定碎石+18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近几年车流量日渐增加,尤其是重型车及超载车辆,经现场病害调查发现路面损坏较严重,出现路面沉陷、龟裂和车辙等病害。同时,该道路沿线地高低起伏,容易导致积水现象。原设计未设置LID设施,道路排水效果较差,导致路面雨季积水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度。
2.雨水设计流量计算
在进行给排水设计之前,应先根据区域降雨情况确定雨水设计流量。雨水设计流量与管道所分担的汇水面积密切相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ψ—径流系数,沥青路面取0.9;F—汇水面积,ha;q—设计暴雨强度,L/s ha。其中暴雨强度是描述暴雨状态下降雨量大小的重要指标,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单位面积内的降雨量。各个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并不相同,但均与降雨历时、降雨重现期等因素有关。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的规定,任何地区在推导暴雨强度公式时必须依据当地30年以上的降雨记录来拟合。经计算,道路自身汇水面积约6.4ha,综合汇入道路表面及道路管网设计汇水面积为28.2ha 。
3.给排水设计方案
(1)总体设计方案
该道路沿线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条件,在完善雨水系统的同时,应融合景观、人文等活动场所,这样既解决了道路内涝雨水问题,又可以提升道路整体建设品质。
(2)具体排水方案
根据地形,将道路排水设计划分为A和B两个区段,区段A主要利用现有道路纵坡排水,区段B是通过不同汇水区分流的方式来排放雨水。
A段道路坡度平缓,雨水流动性差,以垂直积水为主,可在绿化带布置植草沟和雨水花园,并对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改造,降低其断面高度,以便于道路积水排向道路两侧绿化带。对于连续强降雨,雨水可以先进入植草沟,这不仅能降低暴雨对绿地的冲刷,还发挥了雨水输送作用;对于中小降雨,可传输至湿地末端的集中雨水花园控制。因此,整个排水系统既可以控制中小降雨,又能应对30年一遇大暴雨。
B段道路排水设计主要有两个方案:其一,雨水通过自然排洪沟排入自然水塘;其二,利用多级湿地和多个分散式排水口,将雨水分流到人行道的卵石沟中,再排入雨水花园,最后溢流进自然水塘。
4.道路改造效果评价
海绵城市道路改造效果评价是基于SWMM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输入的降雨量、土壤地质条件等数据重现道路降雨径流过程,并输出任意时刻的径流曲线。SWMM模型建立的主要步骤包括:设置项目基本参数→设置项目缺省值(图元名称前缀、子汇水区面积缺省值等)→处理排水管段、节点→为图元属性赋值→输入降雨、蓄水池容积等数据→设置模拟信息→径流计算→结果分析。笔者利用SWMM模型分别计算了道路在改造前后的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径流量,计算结果见图2。
图2 道路改造前后径流量变化
计算结果表明,当降雨设计重现期为0.5、1、2、5、10、50年一遇时,传统模式下(改造前)地表径流量分别为10.7mm、27.2mm、45.7mm、56.8mm、84.9mm,LID模式下(改造后)地表径流量有明显的下降,分别降 至6.8mm、17.2mm、27.0mm、32.4mm、45.8mm,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削减幅度分别达到了35%、37%、41%、43%、46%。由模拟计算结果可知,LID措施能大幅降低地面径流峰值,延缓峰值出现时间,且设计降雨重现期越大,LID措施对地面径流的削减作用越明显。
四、结语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探讨了城市道路给排水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并以某道路工程为工程依托提出了海绵城市道路排水方案,主要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⑴海绵城市道路与LID设施密切相关,LID设施主要有渗透滞留设施、雨水转输设施、调蓄净化设施三大类;⑵海绵城市道路给排水在设计时应遵循生态优先、统筹协调。集约高效等基本原则,其设计五要素包括“渗、蓄、滞、净、用、排”。⑶海绵城市道路中的LID措施能降低地面径流峰值,且降雨强度越大,削减作用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