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2022-11-16党月晗
■文/党月晗
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锻炼幼儿的探究能力。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关注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探究兴趣等,改变传统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教学地位,以幼儿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活动,并采用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方式,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究与沟通交流能力。基于此,笔者探讨了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以期增强科学活动的效果,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为幼儿将来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从日常活动中取材,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
有学者认为,枯燥无趣的学习会扼杀幼儿探索知识的欲望。兴趣是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内在动力,在兴趣驱动下的学习过程中,幼儿的科学能力有望得到均衡性、良性化的发展,教师的科学活动预期目标能够顺利达成。为此,在设计幼儿科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幼儿的关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开展相应的科学活动,创建一个妙趣横生的科学小课堂,让幼儿在乐趣十足的科学探究中促进自身科学能力的发展。
例如,幼儿时常能看到天空“挂着一条白色的线条”,这引起了众多幼儿的讨论和猜测。有的幼儿说:“这是战斗机冒出来的烟。”有的幼儿说:“这是流星划过的痕迹。”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我们童年的纸飞机”科学探究活动,然后带领幼儿开展探秘之旅,并通过师幼集体讨论与幼儿自主探究,让幼儿知道“天空中的白色线条”是飞机飞过天空所留下的痕迹。在此期间,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对飞机构造及原理也有了初步了解,还激发了自身探究未知科学现象的兴趣。最后,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可以开展一次“纸飞机比赛”,组织幼儿制作纸飞机并在户外比一比谁的飞机飞得更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告诉幼儿“纸张的大小和软硬程度都会影响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并引导幼儿利用大小不一、薄厚不同的纸张折纸飞机,带领幼儿进行飞行试验,以加深幼儿对以上知识的理解。教师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充分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还能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要注重从生活中选取教学资源,以幼儿认知能力为基础,以幼儿成长价值为目标,设计合适的科学活动,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还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以锻炼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活动,并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开展全方面、多维度的科学活动,带领幼儿走进更加广阔的科学世界。
二、在有效提问的引领下,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可以以问题导入的形式引入科学活动,让幼儿围绕一个大问题,不断地解决不同的子问题,让幼儿在假设、观察、思考、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提高科学观察能力。其次,教师对于科学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梯度性,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力。最后,教师应该选择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进行想象、假设、探索和验证,以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幼儿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进行开放式提问,如“怎样才能使纸不沉到水里呢?”“这让你想起了什么?”“还有什么东西像这样运作吗?”等,这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将启发幼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尝试,这既能加强幼儿的探索意识,也能锻炼幼儿的横向思维。
反之,如果教师刚开始就直接告诉幼儿:“我们改变纸的形状,将它折成船,那么它就不会沉下去。”这将会影响幼儿探究意识的发展,无法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不能完全否定封闭式提问的作用,可以将封闭式提问作为开放式提问方式的补充。如“红玻璃杯里的水和蓝玻璃杯里的水一样多吗”,这种封闭式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抓住关键,更正探索方向,促进幼儿科学探索的顺利进行。
此外,封闭式提问可以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索过程,帮助幼儿养成反思的习惯,如在“我们一开始做了什么?这种现象是在什么阶段开始出现的?”这一提问中,幼儿不仅与教师实现了良性的互动,也在师幼共同讨论中实现了对新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幼儿探究的积极性,让幼儿体会到学习的魅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选取要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要考虑幼儿的心理活动状态与需求,以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三、在活动中及时跟进,深化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强调让幼儿在学习探究过程中自主观察、发现、思考、验证,而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保证幼儿的学习探索方向是正确的,使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如此一来,在师幼共同携手的科学探索中,幼儿的综合科学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钓鱼游戏——摩擦起电”的科学活动中,当个别幼儿无法用自己的小直尺钓上“小鱼儿(纸屑)”而显得灰心时,教师可以及时介入,让幼儿拿着自己的小直尺往自己身上摩擦摩擦,然后再去钓“小鱼儿”,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神奇效果。随后,幼儿钓出大量的“小鱼儿”,教师可以再引导幼儿在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摩擦,看看会不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在逐步深入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初步了解了“摩擦起电”的科学现象,也进一步激发了自身对未知科学现象的探索欲。
此外,教师在及时跟进与指导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发现不同幼儿的亮点。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结合幼儿不同的学习表现,运用赏识性评价,通过欣赏、鼓励、肯定、表扬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科学活动的教学效果。如,在听到幼儿说“我吹的泡泡比大家的都要大”“我一口气能吹出一大串泡泡”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幼儿的亮点并进行积极性评价,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有些气泡很大,而有些气泡很小?”促使幼儿探索不同的吹泡泡原液和泡泡大小之间的关系、吹泡泡工具和泡泡形状之间的关系等。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也能充分发挥学具的教育价值。第二,及时改正幼儿的错误,深化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于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小错误,教师应该具有包容心与同理心,鼓励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探究幼儿能力提升的关键,以幼儿的发展和成长为目标,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在科学活动中找准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为了保证幼儿科学活动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具体而言,第一,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教师在知识、经验、才能等方面能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在师幼相处过程中,教师要认清自身的职责,发挥好引导作用。同时,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做好科学教学工作,在实施教育行为时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需要具备广泛、丰富的科学基础知识、跨学科教育思维和探索知识的严谨态度,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努力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第二,教师是幼儿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在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提供保姆式的指导方略,也不能实施放羊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如果过度干涉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会剥夺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权,对幼儿能力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如果完全放任幼儿自由活动,这不利于幼儿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举例来说,教师不以领跑者身份参与幼儿科学活动,而是以加油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幼儿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采取鼓励、表扬等方式指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第三,教师要做幼儿的倾听者。某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不会想象、幻想,也就不可能有科学发现、科学发明。这启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当幼儿的倾听者,在面对幼儿的大胆想象和猜测时给予积极反馈而不是否定和质疑。例如,在一次以月亮为主题的科学观察活动中,一位小朋友跑过来告诉笔者:“月亮宝宝不乖,它晚上睡觉一会儿踢被子,一会又将头埋到被子里了。”笔者回答:“是吗?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继续观察,看它是不是一直这么调皮。”此后,该幼儿天天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笔者如果在听到幼儿的想法后直接和他解释了科学现象的原理,这可能会打破幼儿对月亮的幻想,让幼儿丧失观察月亮的兴趣。
综述所述,在开展科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设置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促使幼儿主动思考。其次,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结合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期推动幼儿的科学能力的均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