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通过问题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22-11-16杨彩玲

幸福家庭 2022年8期
关键词:分数小学生数学

■文/杨彩玲

问题设计是小学数学思维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可以启发小学生的思维,点亮小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实现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本文中,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一定的问题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了探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即教师的问题设计是有趣的,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数学知识虽然抽象,但教师可以将其中的知识点设计成各种趣味问题让小学生去体验,启发他们去思考,让他们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有意思的。比如,为了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笔者设计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扑克牌猜牌”游戏,让小学生用扑克牌的点数相加或者相减求得数。小学生对这一游戏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乐趣。

(二)开放性原则

教师的问题设计遵循开放性原则可以拓展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小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揣摩问题本质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策略类的题目,如怎样租船或者买票更划算等。这种开放性题目能把核心的数学思维和素养化作实际的知识,让小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指教师设计的问题通常会给小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但前提条件是问题要能够启发小学生独立思考。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先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以体现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最后再让小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具体的问题,如让小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已知条件去提出新的问题等。教师通过设计启发式的问题,既巩固了小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启发小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不断提升教师问题设计的理论素养

数学专业知识和思维是问题设计的开端,问题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趣味高效,与教师自身的数学专业知识、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等息息相关。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才能设计出高效的问题,以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来获取问题设计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数学专业书籍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或者定期参加骨干教师的公开课活动,取他人之长,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设计理念。

教师还应多做一些有质量的题目,从题目当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改善、提高和发展自己数学问题设计的能力,以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小学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另外,为了提升教师的问题设计水平,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问题设计培训。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数学问题设计的相关竞赛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问题设计活动,并在活动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问题设计要以教材和学情为落脚点

小学数学教材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根本依据,是教师教学的根本资料,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公式等都是教师设计问题的有力支撑。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体会编者的数学思想和内涵,从而把握问题设计的思路和方向。

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除了要以教材为依据,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教师只有做到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了然于胸,才能在设计问题时将新问题的解决融入学生原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不断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问题设计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多设计一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小学生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解决教材中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其体会到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问题的价值。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来设计具体的问题,如小学生熟悉的超市、学校和班级等生活场景都可以成为问题设计的来源。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编,让问题变得更有价值且具有趣味性,以让小学生有更强烈的欲望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成为生活细节的观察者,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从中获取问题设计的灵感,为学生设计趣味十足、具有生活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

(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问题设计要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切不可喧宾夺主,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指导和引领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形式,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除了要有层次性,还应兼具基础性,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对问题的适应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教学过程简析

下面,笔者以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为例,通过教案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计问题,以加深小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如下。以趣味性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为学生设计了故事悬念,能够让学生带着这一悬念,迅速进入课堂。

(二)小组探究学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自主合作,有些学生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纸上标注了不同的区域。

师:“同学们已经画完了,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虽然分母和分子不一样,但是通过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师:“说得很对,同学们都总结得特别好!那么这三个分数为什么相等呢?”

生:“老师,和我们将要学习的分数的性质有关系。”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且预习工作做得很扎实。那么,请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同,但大小却相等呢?”

学生上黑板演示,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了算式。

师:“他解答得对不对?”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思考得也很深入,同学们应该给他掌声哦!”

教师将分数的性质写到了黑板上。并着重将“都”“同时”和“不为0”用红色的笔标注。

师:“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黑板上我用红笔标注了‘都’‘同时’和‘不为0’?”

生:“因为分子和分母必须两个一起乘一个数才会一样大,且这个数还是一个不能是0的数,如果是0的话,那分母就没有意义了。”

师:“同学们对分数的性质总结得很到位,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知道了该如何理解分数的性质,今天的表现特别棒哦。”

设计思路如下。教师让学生以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为基础,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共同探讨,学习、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在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知识(分数的简单认识)的基础上,将新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学生进行传授,并帮助学生将知识正向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很轻松地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将知识讲解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生活实例,为学生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紧扣学生的心弦,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和自主思考回答教师的提问,整个过程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了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探究兴趣。另外,教师对每名学生的表现都及时给予正面评价,让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积极评价中,坚定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思考

教师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关?

设计思路如下。教师在课后作业的设计过程中,从不同的考察维度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以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并能将课本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质疑和探究,巩固了新知。

设计反思:教师通过对本节课新知的导入、问题的设计和学生课后作业的反馈,发现此节数学课的问题设计比较科学合理,学生都能从课堂上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但是小部分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跟不上课堂的节奏,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较弱,今后需要着重帮扶。

本文通过一定的教学案例,再现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思考,成功地解决了数学课堂上的知识学习问题。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为学生设计了课后作业,以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教师在设计具体问题时,要注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分数小学生数学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我是小学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