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礼有序 “礼”先行
——谈谈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方式
2022-11-16岳丽芳
■文/岳丽芳
礼仪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幼儿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最佳途径,对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纲要》)明确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由此可见,教师及家长要重视对幼儿礼仪能力的培养,从生活中多个角度出发,把握教育契机,让幼儿在生活与学习中养成正确的礼仪习惯。本文围绕教育主题“有礼有序,‘礼’先行”展开讨论,并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展开探讨,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指南》《纲要》简述了礼仪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以创设文明环境为导向,将礼仪教学与生活活动相融合,同时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能力,以期对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礼仪教育对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礼仪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础标志,也是个体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文化教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对其身心成长、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礼仪教育能改正幼儿的不良习惯。部分幼儿在集体生活、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缺乏规范性行为与必要的礼仪细节。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强礼仪教学,能让幼儿在学习中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第二,礼仪教育能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幼儿礼仪课程中,教师能模拟多个学习场景,让幼儿在场景中感受生活、社会中的礼仪,帮助幼儿养成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幼儿了解社会规则与交往的基本准则,进而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方式
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能让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中。接下来,笔者从环境、生活、家庭三个角度出发,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为幼儿创设具有丰富性、生活化、常规化的礼仪教育。
(一)丰富性üü环境中的礼仪教育
环境对幼儿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幼儿园整洁、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团结、友爱的交往关系,对幼儿性格、意识、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环境的独有的隐性教育作用,整合礼仪知识内容,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园所整体的教育规划,为幼儿营造具有浓厚礼仪气息的教育环境,利用整体带动幼儿个体,促使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在互动中获得经验,在环境中养成正确的礼仪习惯。
环境对幼儿文明语言、礼貌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范、熏陶作用。首先,以班级内部环境构造为例。班级内部由幼儿的休息室、盥洗室、更衣区、活动室组成,其中活动室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与技能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要注重对班级内部环境的创设。如在图书区中,教师可以在墙上粘贴“安静”的标语,让幼儿懂得“在阅读的时候要安静,不要吵闹”;在建构区中,教师可以在墙面上粘贴“合作学习”,避免幼儿出现“争抢、哭喊”的情况;在益智区中,教师可以在墙面上粘贴有关“谦让礼貌”的图片,引导幼儿相互帮助、互相包容等。其次,在创设公共环境中,教师要围绕主题创设具有针对性的环境。如在走廊的墙面上,教师可以粘贴一些文明礼仪标识,如“打招呼、互相问好”等,提醒幼儿要礼貌待人。最后,在园所整体的布局中,教师可以围绕“礼仪主题”营造具有趣味性的园所氛围。如在门口的宣传栏中,教师可以粘贴一些教育理念,向家长传递礼仪教育信息;在幼儿清晨入园时,为幼儿播放有关文明礼仪的音乐,如《文明在哪里》《咱们从小讲礼貌》等,利用音乐营造一个浓郁的礼仪教育环境。
(二)生活化üü生活中的礼仪教育
1.一日生活的渗透。一日生活是幼儿开展学习、游戏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培养幼儿礼仪能力、强化幼儿生活技能时,教师要利用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礼仪教育,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一日生活包含幼儿在园内一天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对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渗透。在清晨入园环节,教师要大声地对幼儿说“xxx小朋友早上好!”并引导幼儿回答“老师早上好!”;在晨检环节,引导幼儿配合保健教师检查,在检查结束引导幼儿说“谢谢保健老师!”;在傍晚离园环节,教师带领幼儿排队走出班级时,可以带领幼儿背诵一些文明礼仪的儿歌。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开展礼仪教育。如在排队等待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背诵关于文明礼仪的儿歌,强化幼儿对排队规则的认知,避免出现在走廊打闹、争吵的情况;在用餐前,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背诵诗歌《悯农》,让幼儿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及种植的艰辛,培养幼儿珍惜粮食的意识;在盥洗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背诵儿歌“自来水,哗哗流,我跑过去关龙头,节约用水我知道,爷爷冲我直点头”,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都能满足礼仪课程的要求,让幼儿在不同的环节中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环境、节约资源,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2.领域活动的渗透。领域课程是提升幼儿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领域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以中班语言领域活动“迟到的理由”为例,这个阶段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迟到的现象频频发生。为了让幼儿改正这一问题,教师选择了适合的绘本故事展开讲解,引导幼儿阅读故事内容,让幼儿知道迟到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如在课程活动开始时,教师向幼儿提出了疑问,并引出了主题:“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迟到过?是因为什么迟到的呢?”幼儿A说:“我因为起床晚迟到了!”幼儿B说:“爸爸开车送我,但是路上堵车我迟到了!”幼儿C说:“我在家里吃早饭吃得很慢很慢,浪费了好多时间就迟到了。”教师说:“看来小朋友们都迟到过,大家迟到的理由都是不同的。今天‘森林幼儿园’的小猪上学迟到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小猪迟到的理由是什么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绘本故事中。在阅读故事时,教师不断地向幼儿提出疑问:“小猪为什么会迟到?他都想出了哪些理由?其他小动物迟到的理由是什么?小猪最后怎么和老师说的?”通过问题引导幼儿不断探索绘本故事,最后总结出“小猪早上睡过头才迟到的”。在幼儿总结完故事内容后,教师再一次抛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迟到这种行为对不对呢?是不是一种礼貌的行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在教师的询问下,幼儿纷纷沉思并回答道:“不对的!这是不礼貌的!”“应该遵守幼儿园的规定!”“迟到会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实际生活出发,观察到幼儿存在频繁迟到的现象,选择了与之相关的绘本故事。在讲解绘本故事时,教师使用多次询问的方式,让幼儿了解到“迟到”是一种不礼貌、不正确的行为,并引导幼儿自主总结学习经验,达成了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进而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养。
3.区域游戏的渗透。区域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技能及学习经验的基本途径。在文明礼仪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区域游戏的优势,利用游戏向幼儿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培养幼儿正确的生活行为习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长。
以大班区域游戏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建立游戏规则,引导幼儿自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如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开放的区域是建构区,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游戏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幼儿A说:“要和同伴和平相处,不能争吵、动手打人。”幼儿B说:“有问题要好好协商,不可以伤害他人!”幼儿C说:“玩游戏时不要影响别人,那样不礼貌!”教师说:“你们说得都很棒,看来大家都是一个讲文明、讲礼仪、懂礼貌的好孩子!那就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开始游戏吧!”
在教师的询问下,幼儿说出了在区域游戏中应该遵守的规则。由此可见,教师注重挖掘区域游戏中的礼仪教育价值,这能让幼儿自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讨论、实践中学会礼貌对待他人、理智处理问题,进而达到礼仪教育的目的。
(三)常规化üü家庭中的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在培养幼儿文明礼仪习惯时,教师与家长要做到同步教育,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具有常规化特点的礼仪教学,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家长会中,教师可以向家长分享园所的教育理念,突出礼仪教学内容,让家长明确礼仪教育中的要求,并引导家长说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双方的探讨下,共同为幼儿制定一个合适的教育方案。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幼儿平等交流,真正做到尊重幼儿,为幼儿创设文明礼貌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挖掘生活中可利用的因素,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