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2022-11-16黄伟李桃
黄 伟 李 桃
(1.汉源县中医医院内三科,四川 雅安,625300;2.成都市温江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四川 成都,61113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局限于结肠和直肠,以血性腹泻、腹痛为特征并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近年来该疾病就诊人数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1-4]。该病治疗难度大,且易反复发作,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甚至是社会的负担。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但长期应用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整体的疗效欠佳。结合临床特征,UC属中医学“肠风”、“泄泻”、“休息痢”、“久痢”等范畴[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及中西医联合治疗UC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6]。为了解国际领域中医药治疗UC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本文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应用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Space 5.5.R2软件对近10年的中医药治疗UC的国际领域中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今后开展深入研究并促进中医药走向国际提供借鉴作用[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获取
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中,包括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ESCI,CCR-EXPANDED,IC。以“Ulcerative colitis”及“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为主要主题词,限定检索年限为2011~2021年,检索日期为2022.02.27。具体检索式见表1。纳入“article”类型的以语种为“English”的且与主题相关的文献,文献通过人工阅读标题及摘要的方式排除重复的文献、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如综述、会议、新闻等)。具体见图1。
表1 具体检索策略
图1 文献选择流程图
1.2 方法
将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检索的文献按照CiteSpaceV(5.5.R2)软件所需格式(download_xx)保存并导入该软件,分别对作者、国家、机构进行分析并绘制网络图谱;对被引期刊进行共被引分析,同时绘制网络图谱;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聚类图,并对突现词进行分析了解研究前沿。参数设置:①时间跨度:2011~2021,时间分割为“1 year”;②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作者、国家(地区)、机构、被引期刊、关键词等作为节点类型进行分析;③Selection criteria:阈值选项:Top N=50,Pruning:选择“Pathfinder”剪枝功能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④其余为软件默认设置:在CiteSpace形成的网络图中,每个节点分别代表不同元素,包括作者、国家/地区、组织机构以及关键词等,节点大小则代表该元素出版物的频次,各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合作、共现或共被引等关系,而每个节点的外圈的紫色的厚度则是反映出该元素的中心度大小,表示该元素作为媒介的能力[8]。中心度指节点在网络中通过该点的任意最短路径的条数,是网络中节点在整体网络中所起连接作用大小的度量,中心度的高低表明其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的大小[9]。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011~2021年共纳入文献304篇,各年度文献数量分布见图2,由图可知,2011~2021年度文献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最高文献数量出现在2021年(74篇)。
图2 2011~2021各年度文献数量分布
2.2 作者
304篇文献共由120名作者完成,在CiteSpace中做出节点N=120,连线E=340的作者合作图谱。见图3。节点大小表示发文数量的多少,而连接线表示作者间的合作,而线条的粗细则表示合作的紧密程度。根据赖普斯定律,N=0.749×√nmax(nmax代表发文最大数量)可计算出核心作者发文数,由合作图谱可知,发文最多的是HUANGAN WU(15篇),因此nmax=15,经计算N≈2.9,故将发文超过3篇的作者视为核心作者,经统计,共有15位核心作者[10]。发文量排名前5的作者见表2。HUANGAN WU既是频次第一,也是中心度排名第一的作者,是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
表2 频次和中心度前5的高产作者
图3 作者合作图谱
2.3 国家(地区)、机构
304篇来自4个国家和1个地区(中国台湾),共由37家机构完成,在CiteSpace中得到节点数N=5、连接线E=3的国家(地区)合作图谱(见图4),以及节点N=37、连接线E=39的机构合作图谱(见图5)。频次和中心度最高的国家/地区是中国,见表3,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在频次及中心度上均排名第一,表明了中国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国家。频次及中心性排名前5的机构见表4,频次最高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心度最高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此两所机构是研究的核心机构。
图5 机构合作图谱
表3 频次及中心度前5的国家/地区
表4 频次及中心度排名前5的机构
图4 国家(地区)合作图谱
2.4 被引期刊
在软件中得到节点N=212,连线数E=406的期刊共被引图谱(见图6)。被引期刊频次前5的期刊见表5,由表中的数据可看出,被引期刊频次最高的是GASTROENTEROLOGY,影响因子IF=22.682,位于JCR Q1区,可反映中医药治疗UC研究领域近10年的相关研究基础,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图6 被引期刊知识图谱
表5 被引频次前5的期刊
2.5 关键词
在CiteSpace中得到节点数N=170、连线数E=285的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7)。频次前10及中心性前10的关键词见表6。采用关键词聚类,通过LLR算法,共有12个聚类,聚类标签为#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1 oxymatrine(氧化苦参碱)、#2 disability index(功能障碍指数)、#3 serotonin(血 清素)、#4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5 neuroregeneration(神经再生)、#6 treg cells(T细胞)、#7 colitis(结肠炎)、#8 network pharmacology(网络药理学)、#9 qing-dai(青黛)、#10 dextran sulfate sodium(葡聚糖硫酸钠)、#11 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
表6 频次、中心度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
图7 关键词聚类图谱
2.6 突现词分析
突现词是从大量关键词中突现出来,根据词频的变动趋势,来确定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某阶段具有高突现强度的词,代表了这一阶段的前沿领域。在近10年中医药治疗UC的研究文献中共抽取出7个突现词,具体突现词情况见图8,图中每个关键词后有一根据时间显示的突现条,其中绿色的线条代表年份,而红色条表明关键词在该年份突现明显,红色小格长度代表关键词突现持续的时间[11]。突现词主要分为三类:①治疗:包含acupuncture(针刺)、electroacupuncture(电针)、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药)、qing-dai(青黛);②相关疾病:主要为crohns disease(克罗恩病);③机制:necrosis factor alpha(坏死因子α)、nf kappa b(核因子κB)。根据突现词情况,acupuncture(针刺)出现最早且持续的时间最长,qing-dai(青黛)从2018年一直持续至2021年。可见,qing-dai可视为当前的研究前沿。
图8 关键词突现图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有关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文献总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提示中医药在该领域的受关注度正逐步提高。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HUANGAN WU(吴涣淦)是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其主要为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和机制研究。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作者中,形成了多个合作网络,比较有代表的是以HUANGAN WU、LUYI WU、HUIRONG LIU、CHUNHUI BAO、XIAOMEI WANG、HENG FAN、YIN SHI等多个高产团队为核心的合作网络,但其他网络散在分布,提示团队间的合作尚不紧密,后续发展中合作潜力巨大。研究国家(地区)中以中国占据核心地位,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国家,但各国(地区)间的连线少,说明国际合作有待加强。值得注意的是,排名TOP5的机构均来自中国,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分别是频次排名第一和中心度排名第一,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但各机构间未形成紧密的网络,提示机构间的合作亦需加强。排名TOP5的被引期刊影响因子普遍较高,其中GASTROENTEROLOGY被引频次最高,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
通过关键词频次及中心度,可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热点。综合分析,热点关键词主要分为三类:①疾病相关的基本关键词,包括ulcerative colitis(溃疡性结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炎症性肠病)、crohns disease(克罗恩病);②治疗有关的关键词,包括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学)、acupuncture(针 刺)、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 草 药)、herbal medicine(草药);③机制相关的关键词:expression(表达)、inflammation(炎 症)、nf kappa b(核 因 子κB)、dextran sulfate sodium(右旋糖酐硫酸钠)、activation(激活)、homeostasis(稳态)、necrosis factor alpha(坏 死 因 子-α)、apoptosis(细 胞凋亡)等。关键词聚类分析共有12个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可分为三类:(1)中医药及有效成分:#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 医)、#1 oxymatrine(氧 化 苦 参 碱)、#4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9 qing-dai(青黛);(2)机制探索:#3 serotonin(血清素)、#5 neuroregeneration(神经再生)、#6 treg cells(T细胞)、#11 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3)文献研究:#8 network pharmacology(网络药理学)。综合分析热点关键词及聚类分析情况,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药、针灸等治疗方面,以及与中医药起效机制有关的研究。研究显示,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抗炎、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其所含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抗UC的作用,如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多酚类、蒽醌类物质、多糖类[12]。近年来,苦参常用于UC的治疗,研究证实,苦参可通过抑制NF-κB/p65信号通路保护大鼠免受4%右旋糖酐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13]。临床常用的中药经典复方如平胃散、参苓白术散、黄芩汤等均被证实疗效显著。平胃散可通过调节TLR4和PPARγ的表达,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同时还可以抑制NLRP3炎症体的激活[14]。参苓白术散可以通过影响ERK/P38MAPK信号通路来调节炎症因子和肠道菌群[15]。黄芩汤可能通过调节与改善肠黏膜屏障、改善内皮功能障碍作用于UC[16]。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上广为接受的针灸,在治疗UC方面同样具有很好的疗效。研究显示,针灸在调节肠道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内脏过敏、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抑郁/焦虑和疼痛方面发挥了有益的作用[17]。
通过关键词形成的突现词分析可知,qing-dai(青黛)是最近出现的突现词,从2018年持续至今,提示青黛可能是今后中医药治疗UC研究的趋势。《本草经疏》记载,“青黛,解毒除热,固其所长,古方多有用之于诸血证者”,可见青黛作为清热解毒药在我国早已广泛应用[18]。青黛的主要有机成分为靛蓝、靛玉红,其中靛蓝含量最高,研究发现,靛蓝可有效抑制直肠出血并减少结肠上皮的侵蚀,而且不会降低体质量减轻或增加在某种条件下的存活率。靛蓝是芳烃受体(AhR)的配体,通过激活肠上皮中的AhR来增加结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发挥其侵蚀愈合而达到抗炎作用[19]。Yang等[20]研究发现,靛蓝和靛玉红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减少炎症,修复肠黏膜,改善DSS诱导的UC小鼠的生理状态,其抗UC机制可能参与抑制TLR4/MyD88/NF-kappa B信号转导。近来有研究发现,色胺酮(tryptanthrin)和异鼠李素作为青黛的有效成分,同样参与了对炎症的抑制作用,协同靛蓝和靛玉红一起共同促进吲哚生物碱抗IL-17A特性[21-22]。
4 小结
本文应用CiteSpace(5.5.R2)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直观地展示近10年来中医药在该领域的国际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由于仅纳入一个数据库文献,对数据的完整性难免造成一定影响,因而结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是国际公认且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数据库,该研究领域的众多权威期刊均被收录在该数据库中,因此,数据结果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