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影响及对策
2022-11-16林百宏游雨楠连韬蕴编辑韩英彤
文/林百宏 游雨楠 连韬蕴 编辑/韩英彤
国际基准利率改革是对外币基准利率体系的重构,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基准利率作为各类金融产品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是关键的金融市场要素,也是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核心环节。当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长期运用的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将逐步被其他基准利率取代。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在2021年3月5日明确了LIBOR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退出方案分两阶段,第一阶段,2021年12月31日后,所有期限非美元(英镑、欧元、瑞郎、日元)LIBOR以及7天、2个月期限的美元LIBOR停止报价。第二阶段,2023年6月30日后,剩余期限的美元LIBOR(隔夜、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期限)停止报价。自此,各国央行及监管机构开始着手研究和推出替代利率,构建新基准利率体系。
自2022年起,商业银行必须使用新的基准利率报价。目前,各国已经基本重新制定了替代LIBOR的新基准利率,大体上都选用隔夜无风险基准利率(见附表)。人民银行也积极推动国内基准利率改革进程,组织国内商业银行成立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工作小组,统筹国内银行统一改革方案,发布《参与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和健全中国基准利率体系》白皮书,并指导银行开展准备工作。
国际基准利率改革
美元基准利率改革是一个典型的“灰犀牛”风险事件。从交易金额看,相关金融产品交易总量超过350万亿美元,影响大、波及面广;从指标转换情况看,从LIBOR到有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的转化机制还是一个半成品,有很多细节尚待完善。总体而言,短期内LIBOR改革影响不容易显露,需要等待SOFR正式使用及相关衍生品真正开始交易后才能逐渐显现。从技术层面看,LIBOR与SOFR的差异主要包括指标差异和计付息规则差异,计付息规则的差异属于操作层面,需要市场参与者逐步适应。美元LIBOR和SOFR指标方面的差异,意味着SOFR无法像LIBOR那样包含期限和市场信用风险溢价因素,为信用风险敏感的金融产品定价带来了挑战。
期限结构问题。LIBOR有7种期限,但SOFR是隔夜利率,并无期限结构。确立SOFR的期限结构成为SOFR作为基准利率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SOFR衍生品交易量已经基本支撑SOFR期限结构的形成。
信用利差问题。LIBOR为无担保借款利率,存在信用风险。由于SOFR交易使用美国国债担保,所以SOFR可以被认为近似于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较低。因此,需采用适当方法确立两者之间的利差。目前,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公布的解决方案是采用5年历史平均LIBOR与SOFR之差作为固定的转换口径。
稳定性问题。SOFR波动性大于LIBOR。LIBOR根据多家权威银行报价以及专家意见形成,但SOFR的形成是基于大量交易,波动性大;LIBOR是前瞻性的,但SOFR是后顾性的,SOFR是大量交易产生的结果。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基于SOFR的衍生品合约使用日频SOFR的平均值,而不是日频发布的SOFR值。
SOFR计付息规则要素目前还处于一个逐渐完善和标准化的过程,比如,构建期限利率是使用后顾法还是前瞻法,计息期的取值是用前置法还是后置法,用单利还是复利计算期限利率,约定锁定期如何决定,约定回溯期如何制定等。值得一提的是,套期保值的衍生品工具SOFR计息规则与被保值商品历史定价规则(LIBOR)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导致风险。
防止“灰犀牛”变成“黑天鹅”
相对于整个金融市场都要面对的LIBOR改革,金融机构更担心出现指标差异而导致“黑天鹅”事件。
SOFR没有银行间的信用风险溢价和利率曲线溢价,对于很多银行来说,可能会出现定价覆盖不足或者某段时间不同步变动产生资产收益下降问题。主要原因是银行资金成本存在周期性,无风险SOFR受美联储政策影响较大。资产收益端在SOFR(转换后)和LIBOR(转换前)的点差在市场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化。
各国已发布的隔夜无风险替代基准利率
SOFR除了考虑期限收益率曲线,还要考虑信用风险溢价。SOFR收益率曲线定价,主要受基准利率、资本成本、信用风险、税赋成本、运营成本等参数影响。对于不同的资产定价,基于SOFR收益率曲线,在加点上同样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还款周期等。
新国际基准利率全面执行后,基准利率变动和不同期限信用风险点差变动将会持续和放大。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新基准利率体系下产品报价方式发生变化,如采用后置性后顾法计息,由于无法在起息日确定执行利率,需在业务到期日才能确定执行利率。银行FTP(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将发生变化,需要调整FTP曲线构建规则。二是利率风险计量与管理难度加大,监管机构对于利率风险的标准计量框架或将迎来较大的修订和调整。三是金融产品估值将会波动,存量挂钩LIBOR业务未来现金流收付可能受基准利率切换影响发生变化,导致估值发生波动。外币衍生品业务估值的折现基准将由LIBOR转为新基准利率,也将对相关业务的估值、损益造成影响。四是合同修订与系统改造面临压力,新基准利率计息规则变化将导致业务现金流、估值与损益计提的变化,相关业务系统、估值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涉及现金流计算的系统均需进行功能改造。
应对措施与建议
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详尽有序的资金成本管理策略,打造定价系统和操作系统,按计划分阶段实施,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在同业竞争中赢取更多的业务机会。
关注政策变化,加强同业交流。国际基准利率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监管机构与市场参与机构都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基准利率改革过程中,各国监管或将陆续出台指引政策,市场可能出现新变化,商业银行应积极与监管机构、同业机构、客户沟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与业务需求,灵活调整业务策略。一要关注国内外监管政策变化,根据最新监管指引与要求开展外币业务。二要积极与同业交流,借鉴学习行业内优秀实践。三要及时掌握客户诉求,制定多样化的业务方案,保障新基准利率业务平稳运行。
做好客户宣导,提升市场接受度。国际基准利率转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业务种类多,计息规则较为复杂。为了保障改革后新基准利率业务与存量转换工作平稳推进,商业银行要做好应对准备:一要做好客户沟通,提升客户的接受度,积极向客户宣传普及知识,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为原则,准备相关宣传材料。同时把握改革业务机遇,引导客户尝试开展基于新基准利率的业务。二要做好客户经理专业培训,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制订不同的宣传、培训方案,确保相关业务知识、操作流程规范等传导到业务一线,保障业务平稳运行。三是积极配合监管机构共同培育新基准市场,提高市场对新利率的接受程度。
强化风险管控,防范各类风险。外币基准利率变化,将给商业银行外币资金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对于新增业务,涉及基准利率改革币种的新增业务原则上需全部按照新基准利率执行。对于存量业务,需要进行基准切换的存量必须在2022年底(非美元)与2023年6月30日(美元)两个关键时点前完成切换。商业银行需尽快构建风险管理框架,防范各类风险。一是结合业务制订基准利率转换计划,防范司库及境外分行转换期间流动性供需错位带来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二是提前与客户沟通协调,提供多种方案修改未到期合同,避免因沟通不畅而造成声誉风险。三是多措并举,采取加强动态监测,完善预警机制并做好压力测试,制订应急预案等措施,防范离岸金融风险向在岸市场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