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检验及科学储粮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22-11-16芦禹希
芦禹希
(黑龙江中储粮质监中心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如何科学储粮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从总体上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粮食检验能力和存储管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受粮食检验不规范、责任落实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年仍然有大量的粮食因为霉变、虫害等原因而失去利用价值,造成了严重浪费。因此,明确当前粮食检验与存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以及寻找可行性的解决对策,成为当下粮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1 现阶段粮食检验与储存中的常见问题
1.1 粮食取样不规范,检验结果不准确
粮食入库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只有检验合格才允许入库存储。但是由于入库粮食多,不可能对所有入库粮食都进行检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抽样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取样不规范。一些质检人员为了省事,从同一个位置采集多份粮食样品送检。由于样品不具备代表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②即便是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粮食取样,但是检验设备的精确性不高,或者是检验环境不理想,也会对最终的检验结果产生负面影响[1]。例如,粮食含水量测定是质量检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检验环境中空气湿度过大,则会导致检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粮食收割、晾晒、脱粒、扬场及装袋的一体化,但是也有一些粮食脱粒不彻底,仍然含有很多有机杂质,这些杂质也会干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2 入库粮食品质差,粮食储存难度大
在相同的存储条件下,入库粮食质量越好,存储期间发生霉变等质量问题的概率越低,相应的粮食存储时间也会越长。相反,如果入库粮食中较多的残缺、干瘪等质量问题,则在存储期间出现霉变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此外,有些携带虫卵的粮食还会为害虫生长、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导致粮仓内发生严重虫害。除了上文所述的粮食取样和检验不规范的问题外,质检人员的业务水平、检测设备的精度等,也会对入库粮食品质的高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有些储粮机构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在粮食检验工作中只配备了少量的检测设备,安排了几名检测人员,这种情况下检测速度较慢。同时,面对沉重的工作压力,质检人员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任务,放松了检测标准,导致一些原本不符合入库要求的粮食也顺利通过了质量检验,从而导致入库粮食品质差。
1.3 资金投入不足,储粮技术落后
粮食存储对环境、设备、技术等各方面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例如,粮食贮藏期间会因为呼吸作用而排出二氧化碳和水分,进而导致密闭粮仓内空气温度与湿度的上升。这种情况下必须配备完整的通风降温设备,从而维持粮仓内环境凉爽、干燥,延长粮食的存储时间。因此,做好粮食储存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硬件设施建设。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很多储粮机构并未建立起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部门储粮机构由于缺乏经费保障,粮仓内的设备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储粮技术也明显滞后于前沿水平,甚至一些老旧的仓房出现了“上漏下潮”的情况,墙体有裂缝,这种环境下存储的粮食极易出现生虫、霉变等质量问题[2]。随着人们对粮食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新时期粮食贮藏管理中对于技术、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没有充足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粮食质量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2 粮食检验及科学储粮的优化对策
2.1 完善粮食检验制度,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信
粮食检验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同时又比较烦琐的工作,要想同时保证检验效率和检验质量,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粮食检验制度。通过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进而使检验结果更加可靠、可信。例如,要进一步细化粮食入库的检验标准,对每一项检验内容、需要达到的标准、检验方法以及检验所用仪器等都要进行细致的说明,督促检验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规范粮食检验过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大批量粮食入库情况,需要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进行质量检验。扦取的粮食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样品扦取的操作方法应该有明确说明,以保证抽样检验操作的规范与科学。①取样人员要综合考虑粮食形态、存储方式以及储备条件等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上科学设置扦样点的位置以及扦样点的数量。②还要选取合适的扦样工具,并且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完成扦样、分样。在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完成扦样后,才能保证随机抽取的粮食样品可以代表整个批次粮食的总体质量。③完成扦样后,质检人员需要利用实验室的各类检测仪器,对获取到的粮食样品进行质量检查。将所得样品均匀分成若干份,并独立包装、密封,在密封袋上标记好样品的取样位置、取样时间、产地以及存储方式等基本信息,最后使用仪器设备逐项完成出糙率等质量指标的测定。通过规范化的质量检验,保证所得检测结果准确、可行,从而为粮食入库以及后续的储粮管理提供事实依据。
2.2 落实粮食检验与存储的“三大关”
2.2.1 严把检验质量关
对粮食进行质量检验是粮食入库前的一道必要工序,经过严格检验并确定不存在质量问题的粮食,才能贮藏更长的时间,从而有效减轻后期粮食存储期间的管理压力。在粮食检验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检验门槛,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提高粮食的收购标准,通常要求收购的粮食必须是中等及以上的粮食,并且在收购时要对杂质、水分、色泽、气味、出糙率和整精米率等作出严格要求。只有符合要求、达到标准的粮食才可入库存储。如果是大批量粮食入库,保险起见还应进行二次检验[3]。对于经检验发现未达到入库标准的粮食,应杜绝其入库。②要严格落实“谁检验,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明确每一批次入库粮食的检验人员、保管人员。此外,相关企业还应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在严格履行职责的基础上,确保入库粮食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储粮机构也要紧跟市场形势,不断更新储粮标准,始终将“储存品质最佳的粮食”作为工作信条,只有做到了“常储常新”,才能从源头上提高粮食质量。
2.2.2 严把粮食储存关
对于需要入库贮藏的粮食,除了做好入库前的质量检验外,还应做好登记造册工作,详细记录每一批粮食的类型、含水量、入库时间等基本信息,以方便在后续的粮食储存管理工作中,参考这些记录制定更加科学的方案,提高存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对于含水率较高的粮食,入库以后由于自身呼吸活动旺盛,会导致粮仓内温度和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管理人员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应当定期做好通风、降温工作,使粮仓内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都保持在较为理想的状态。另外,粮食的保管人员还应严格按照行业有关制度和技术规范,定期对每一批次的粮食进行抽样检查,包括吸水量、脂肪酸值、油脂氧化值等,并根据实际监测结果判断这一批次的粮食是否还有贮藏价值,以及还能贮藏多久。这样就能科学制定粮食轮换方案,让粮仓内的粮食得到不断更新,在保证粮食利用价值的同时,提高粮仓本身的利用率。对于经检测认为不宜继续贮藏的粮食,也要及时填写书面报告,详细说明原因并报请上级部门,在得到批准后按照程序对粮食进行妥善处理。
2.2.3 严把虫害霉变关
虫害和霉变是粮食贮藏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储粮管理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粮食贮藏期间,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储备条件,或者粮库本身的硬件设施,在密切做好粮情检测的前提下,采取虫害和霉变的预防措施。例如,对运输粮食的车辆或者临时存储粮食的包装物进行仔细检查,确定没有虫卵后方可允许粮食入库。根据以往的储粮经验,粮仓边缘、底部以及四周角落等,都是容易发生霉变和虫害的重点区域,因此在日常的储粮检查工作中要予以重点关注,一旦发现有霉变的粮食或者害虫,则应当立即采取措施[4]。如将霉变的粮食及时清运出去;有害虫的粮食则要通过晾晒的方式,清除害虫并进行粮食消毒;对于虫蛀情况严重的,失去贮藏价值的粮食应当及时销毁。尤其是在夏秋两季,粮仓管理人员更要落实好“两勤一不误”工作,即勤进仓、勤检查、不误时机,保证粮食贮藏期间发生虫害、霉变或者其他质量问题后,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采取有效处理,以减少粮食损失。
2.3 强化资金保障,推广运用新技术新设备
新时期的粮食检验与储存工作,必须要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通过发挥技术优势提高检验效率与检验精度,从源头上提高入库粮食的质量,从而减轻后续粮食储存管理的压力。为此,要强化资金保障,积极研发和推广使用绿色储量技术。在粮食检验环节,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粮食选择恰当的检测设备。例如,对于大豆、葵花籽等出油率较高的粮食,可使用脂肪测定仪快速检测样品的含油量、出油率。在夏秋季节,应当开启冷却设备做好粮库的通风降温工作,在冬季可以开启四周的通风孔自然降温[5]。同时,可以在粮库内部安装温度自动调节系统,利用多台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粮库内的温度信号,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该系统可以自动打开通风设备或冷却设备,达到散失热量、降低温度的效果;当温度重新降低到标准值以下,该系统会自动关闭通风设备和冷却设备,节约电能消耗。另外,还应采取一些更加科学的粮食存储模式,例如分层贮藏、分堆存储,让粮堆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有利于散热通风,对预防霉变、延长粮食保存时限也有积极帮助。在粮食检验标准和粮食存储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推广使用新技术成为新时期做好粮食检验与存储工作的根本保障。
3 结语
科学储粮不仅可以防止粮食霉变和虫害,防止粮食浪费,还能保证粮食安全,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有积极作用。在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加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粮食的检验与储备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通过创新技术、完善制度,严格做好粮食检验,把好粮食入库存储的第一关,从源头上提高入库粮食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效投入机制,提供充足资金不断更新粮仓内的硬件设施,推广使用温湿度自动调控装置等先进技术设备,实现粮食的绿色存储,延长粮食的保存期限。此外,还应联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粮食检验与储存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发挥技术优势保障粮食存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