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曹文轩儿童文学独特的苦难书写
2022-11-16农文升南宁师范大学南宁530001
⊙农文升[南宁师范大学,南宁 530001]
一、苦难背后的精神价值
曹文轩认为:“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对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苦痛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正如他所言,成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个人的成长必定伴随着苦难的发生。曹文轩一直致力于讲述少年、儿童物质的苦难、精神的挣扎,他把儿童成长中伴随的苦难当作创作的主题取向,并着重表现苦难背后人性的光辉,从而足以涤荡读者的心灵,使其从中感受到美好与正义。
(一)苦难磨砺儿童自强不息的性格
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创作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并具有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为少年儿童创作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真正做到为社会、为民族负责。
曹文轩善于讲述中国乡村背景下少年、儿童的苦难人生,他的作品中常常以一个叫油麻地的水乡为背景,这里风景优美、人性淳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这片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土地上,少年、儿童在面对苦难时从不自怨自艾,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往往在与自我内心的对抗中实现对困难的超越。这样书写儿童品格,充分体现了我国少年、儿童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在小说《弓》中,主人公黑豆就是一个敢于对抗生活,自立自强的孩子。黑豆从小失去父母,为了谋生,他跟随伯父到城里弹棉花,想靠这门手艺养活自己。然而,一个农村孩子初次来到城市打拼,人生地不熟,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黑豆和伯父辛辛苦苦拉好的棉絮被大火烧毁,黑豆不顾生命安危,冲进大火抢救棉絮,自己也因此受伤。这时,身边的人本想伸出援手助他一臂之力,黑豆却没有接受,他不愿平白无故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自强不息的品格,使他迅速调整好自己,以顽强的毅力面对生活中的所有苦难。“不管我们以怎样的形式反抗苦难,其实反抗的都不是苦难本身,而是苦难背后所隐藏的非自我力量。”①最后,黑豆拒绝了小提琴家提供的优厚待遇,依靠自己的手艺,和大伯一起回到乡下,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切。曹文轩并非在书写和探讨苦难本身,而是通过这种对苦难的书写,将表达的着力点放在少年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时所表现的穷且益坚的高贵品格。
中国文学很少讲述少年困难,儿童乌托邦世界和童话讲述一直是文学创作主流。曹文轩的儿童苦难文学恰好开辟了独特的书写领域,让少年儿童对“苦难”产生共鸣,在“感受苦难”中收获温暖与坚韧。
(二)苦难背后“永远的精神”
在创作中,曹文轩对苦难本身并不做过多的渲染,而是致力于追寻苦难背后的“永远的精神”——“他们在用艺术家的眼睛寻觅那些不光这个时代有,那个时代也有——永远有的精神”②。其实,这种精神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爱、责任与奉献,这也是人类永远的追求。这样一来,曹文轩的作品就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将人间大爱融合在充满童真的往事中,通过孩童之间的故事,将人性的美好展示得淋漓尽致。
比如,《青铜葵花》就着重抒写了青铜一家人的大爱之情。小说讲述了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在“干校”的一段故事,葵花原本是一个生活在城市的女孩,因为一次意外父亲去世,她便被水乡中的青铜一家领养。为了能让葵花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相片,青铜一家冒着大雪去摘棉花,并在寒冷的冬日,青铜冒着严寒上街卖芦花鞋;为了能让葵花在晚上好好看书,青铜跑到芦荡捉萤火虫;为了能让葵花好好看演出,青铜把葵花背在背上……葵花虽然不是青铜的亲妹妹,但一家人对她无私的爱让人动容。葵花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孩子,她教青铜识字学习,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瞒着家里人出去挣钱,甚至为了减少家庭支出,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故意不认真做答,好辍学回家……这一连串举动无不传递出爱与责任。并且,这部小说和同时代背景的许多小说相比,曹文轩更注重对苦难背后现实社会的艺术化提升和净化,致力于对苦难背后的精神价值的挖掘。因而,他笔下的少年儿童大都多了一份真诚和善良,他擅长通过简单的故事和儿童的生活颂扬人世间的真善美。
二、苦难的“诗意化”表达
曹文轩最擅长透过儿童的视角,用“诗意化”的表达来化解苦难,将自然美与人性美、道德美相结合,将苦难融入诗性的追求,使得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永恒的诗意美。曹文轩曾经说过:“我的写作都当向诗性靠拢。那里才是我的港湾,我的城堡。”③
(一)儿童视角的诗意生成
有人说,苦难是生活的一味调味剂,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才算完整的人生。
曹文轩的不少儿童文学作品以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背景,书写那个时代的贫穷以及贫穷在那代人中无法磨灭的记忆。面对那个时代曾经给儿童带来的苦难,曹文轩并没有进行正面抨击,而是致力于减少直接性的沉重表述,采用侧面切入的方式,以儿童的视角言说时代的苦难;他还用美丽的童话滤镜遮掩了人生的丑与恶,让少年儿童看到的是苦难被消解后的美好世界。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美丽与忧愁”的完美结合。
首先,在小说的描述中,曹文轩善于用童趣来包裹苦难与贫穷,用美丽的景色来修饰苦难的悲凉底色。如小说《草房子》的写作背景是1962 年,这是一个极度贫穷的年代,但在曹文轩的作品中,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们眼里却处处充满了童趣。在作品中,主人公桑桑为了去捕鱼,把床上的帐子拆下来做渔网,用家中吃饭的碗为心爱的鸽子建了一个温馨的家——贫穷外壳下的儿童生活是快乐且纯真的。小说《青铜葵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蝗灾来临之时,天空中蝗虫成团翻滚,如千变万化的“浮云”,在大人们眼中这是最糟糕的一幕,但在孩子们的眼中这“浮云”却可以变成“黄灿灿的麦地、金浪翻滚的稻田、一棵高大的柿子树、一只鸡、一只鹅、一条鱼、一大锅翻滚着的豆浆、一只大西瓜、一只大香瓜……”④蝗灾过后又是水灾,接二连三的灾难让本来贫困的家庭更雪上加霜,但是孩子的眼中则只有戏耍的欢乐——青铜和葵花在水里摸起了鱼,溅起的阵阵水花打湿了衣衫,但两个孩子玩得很是尽兴。如果换为了成人的视角,便会感叹生活的艰辛、人生的多难,但曹文轩通过“儿童视角”将沉重的苦难过滤掉,从而使读者得以“苦中取乐”,最终抵达一种轻逸的人生。
其次,曹文轩在用儿童视角书写苦难的同时,还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来消解苦难。如《草房子》中描写纸月外婆去世的片段,作者并未极力抒写外婆去世后家人的悲痛欲绝,而是通过象征的手法来化解人生遭遇的苦难——“纸月的小辫子上扎着白布条,是在小桥头上……一连几天那根素净的白布条总在他眼前飘动。”⑤白布条作为悲伤与思念的象征,既表现了纸月内心的悲痛,也削减了死亡对孩童内心的巨大冲击。这种象征性的表达,让苦难变得更加抽象和深刻,文中虽不见深重的苦难,但苦难无处不在,使读者对苦难了然于心。再如,曹文轩在描述桑桑面对疾病时,采用的实际也是孩童的视角与象征隐喻的结合。在生病的桑桑来看,药罐隐喻着质朴、红泥火炉与那首无字歌隐喻着温暖。此刻,一个孩子直面苦难时并没有丝毫的害怕,他看着药罐里的中药,听着耳边的无字歌,生病喝药却成了“一件悲壮而优美的事情”⑥。
(二)风景描写的诗意美感
曹文轩曾说:“我的作品缺少激烈的动作,缺少激荡起伏的情节,甚至是淡薄的,没有华丽的耀眼的色彩。”⑦也就是说,他的作品削弱了情节的架构与矛盾冲突,从而强化了风景的描写。也即他的作品更注重优美的风景描写,使得作品中所描述的苦难往往淹没于优美的自然风景中,风景的诗意美感成了减轻苦难疼痛的一剂良方。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将大量的风景描写置于苦难叙事中,使得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即使现实生活中遭遇诸多的磨难或不幸,但也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草房子》中杜小康家庭遭遇巨变,使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远离曾经的一切,跟随爸爸来到大芦荡艰难谋生。虽然这个渺无人烟、陌生而荒凉的地方时刻都在折磨着杜小康,但曹文轩对杜小康身处的苦难描写得很委婉,更多地运用美妙的风景来表述杜小康内心的哀愁,比如,“长长的竹篙,把一条直而细的影子投照在河面上,微风一吹,它们又孤独而优美地弯曲在河面上”⑧。这样,诗意化的风景描写巧妙地淡化了杜小康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再如《草房子》中,当桑桑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此刻荒凉的内心和虚弱的身体,而是这样巧妙地表达:“往外看,是大河,往里看,是无穷无尽的房屋,是大大小小的街。”⑨通过诗意化的风景描写,委婉但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曹文轩通过风景描写来达到诗意化的苦难解构,确能让读者在阅读苦难时能感受到文学的诗性美。在作品中,优美的自然风光不仅是人物面对苦难时的感情依托与慰藉,更为少年儿童构建了一个饱含诗意的情感世界,这正是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源泉。
三、苦难书写成因分析
曹文轩在其儿童文学作品中之所以书写苦难,并对苦难采用诗意化的表达,实际上主要出于对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的考虑。他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一方面用自然风景来淡化苦难的沉重感,很好地呵护了儿童的心灵;同时,苦难也可以让人学会理解和同情他人,在战胜苦难的过程中,足以实现人生的磨砺,培养人的顽强和勇气,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儿童成长和壮大的需要。
(一)观照儿童的心理特征
王蒙曾经讲过:“文学像生命本身一样,具有孕育、生长、发挥、兴奋、抑制、欢欣、痛苦、衰老、死亡的种种因子、种种特性、种种体验。这当中最核心的、占一种支配地位的,是一种窃称之为‘积极地痛苦’的东西。”⑩儿童文学首先要考虑到阅读群体的特殊性,不能像成人文学那样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生活中的种种遭遇。高尔基认为:“儿童精神食粮的选择应该极为小心谨慎……真实是需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不能和盘托出,因为它会很大程度上毁掉儿童。”⑪所以,儿童文学在创作中要尽量做到含蓄地揭示苦难,既要让孩子们感受和体会到生活的艰难与不易,以培育他们战胜苦难的力量和勇气;同时,更要注意不能因书写苦难而伤害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曹文轩的作品时刻从儿童心理出发,散发着人性美和风景美,让读者在为苦难啜泣之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温暖和激励。在小说《青铜葵花》中,葵花的爸爸在回干校的路上遇上暴风,去捡画作时却不小心溺水身亡。曹文轩在此处是这样描述的:“这些画稿在空中忽悠着……一朵朵葵花在碧波荡漾的水波上,令人心醉神迷地开放着。当时的天空,一轮太阳,光芒万丈。”⑫面对死亡这个话题,曹文轩则写了环境,用天空中飘飞的画作和碧波荡漾上的葵花盛开以及烈日晴空,对葵花父亲死去的悲伤起到了缓冲效果,这种对痛苦的弱化描写,让小读者既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又不至于沉浸于悲痛的情绪中久久无法释怀。
因此,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不仅要时刻观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更要有节制地展示苦难,有节制地表达情感。
(二)悲悯情怀的呈现
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中,物质生活的盲目追求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个别作家的创作出现了粗鄙化和低俗化的倾向,使得文学的人文价值逐渐降低,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意识愈发薄弱。因而,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更需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坚守创作的初心,为当代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创作出更加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曹文轩正是这样一位有担当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时刻坚守自己的创作初心,传播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在曹文轩的笔下,人物虽然多是吃苦受难的芸芸大众,是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平凡人,但他在描述苦难时更着重于挖掘人性的闪光点,价值观往往是积极向上的。如在小说《草房子·药寮》中,桑桑突患肿瘤,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突然要面对死亡,这是非常残酷的事,但是令人感到温暖的是,当桑桑遭遇如此大难之时,他的身边涌现了一批关爱他、帮扶他的人。桑桑的语文老师兼音乐老师温幼菊经常帮他熬药,并由此被同事称为“药寮”;同时,温幼菊又喜欢唱歌,她的声音柔和而又悠远,既含着一份伤感,又含着一份让人心灵颤抖的骨气与初性⑬,从而带给了桑桑极大的慰藉。这些温暖的力量让桑桑在面对疾病时有了许多勇气,作品中也始终充满着一种悲悯情怀和人性之美。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爱的最高层次是悲天悯人,对身边的万物都怀有关爱之心。曹文轩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却拥有着伟大的悲悯之情和人性之美。
四、结语
曹文轩作为当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其创作时刻恪守真善美的创作原则,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创作出大量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他的作品总体上体现出了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温暖、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其作品中苦难是外衣,美好是内核,他坚持在绝境之中挖掘出希望和爱,让读者能获得更多的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这正是当代儿童成长中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① 周保欣:《沉默的风景——后现代小说苦难叙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②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4页。
③ 曹文轩:《十年回首:〈草房子〉创作札记》,《中华读书报》2007年9月19日。
④ ⑫ 曹文轩:《青铜葵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第38页。
⑤⑧⑨⑬ 曹文轩:《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276页,第240页,第276页,第262页。
⑥ 曹文轩:《红瓦》,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⑦ 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⑩ 王蒙:《文学三元》,《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第18页。
⑪ 周忠和编译:《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