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说现代性的前沿研究
——评蔡熙教授的《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
2022-11-16宁宝剑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12
⊙宁宝剑[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 410012]
蔡熙教授的努力与勤奋,在多个领域探索的踪迹、取得的杰出成绩,在学界有目共睹。第一次见到蔡教授是2012 年夏天在湖南师范大学的图书馆,那时我才研一,他正值博士毕业。查找资料的他显得行色匆匆。此后,这位“大师兄”一直是我学习的对象。这十年里总听人讲他很顺利地评上了副教授和教授,拿到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今天读到他的新著《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年版),不啻传我狄更斯小说研究之心得与法门。学习过后,书评水到渠成。在此需要承认的是,笔者并不是该书合格的书评者,因为是狄更斯研究方面的外行。作为一个外行,只能谈谈阅读后的一些粗浅的认识。细读这部厚重的著作,以下印象尤为突出:创新性价值明显;研究视角有新意;叙事学解读有创意。
一、创新性价值明显
美国学者理查德·利罕认为:“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双重建构。”①城市的兴起与潮起潮落的文学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与各种叙事模式——喜剧现实主义、浪漫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中就涉及了城市理念。19 世纪波德莱尔对巴黎风光的描写表现了巴黎都市的现代性,自本雅明之后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与波德莱尔同时代的狄更斯以伦敦作为其表现对象,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狄更斯仅仅被看作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很少有学者对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进入全面、深入的挖掘分析。因为狄更斯小说的现代性研究,尤其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挑战的工作。它要求研究者在熟读狄更斯小说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内涵,娴熟地掌握现代性与城市史方面的知识。这对研究者的知识与研究素养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具体来讲,在狄更斯小说方面,研究者要阅读狄更斯的所有小说,在此基础上厘清其作品中涉及的城市书写,确定城市小说的范围与内涵。在狄更斯的作品以外,研究者需要对晦涩的现代性知识有深入的理解,不是具体了解某一语句与观点,而是深入理解现代性,尤其是审美现代性思想的精髓。以此解读狄更斯的城市小说,方能有所创获。城市美学与城市史方面的知识对本课题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对19 世纪而言,研究者不但要知晓伦敦的城市史,了解巴黎的城市史,而且要理解狄更斯笔下的伦敦与巴黎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进入狄更斯笔下的伦敦世界。上述三个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研究者对这个有机整体,既要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才能被诠释。读者在读完《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之后,自然知晓蔡教授在狄更斯小说、城市史与现代性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力。这一挑战恰好凸显了该书的创新性价值。
该著乃蔡熙教授近15 年来在狄更斯研究领域深耕的成果结晶。据蔡熙的自述,他在2009 年读博的时候参与赵炎秋教授主持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欧美日经典作家系列”的子项目“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由此进入狄更斯作品的世界。此后,他在狄更斯研究领域频繁发力。2014 年,他的博士论文《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2016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20 年作为三卷中的一本获评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由于长期沉潜浸润狄更斯学术史,他对狄更斯小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逐渐形成了以现代性——特别是审美现代性——为视角,诠释狄更斯小说的研究思路。按照这个研究思路,2017年他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经过三年的打磨,最终完成这部具有显著创新价值的狄更斯研究杰作。
毋庸置疑的是,这部具有较高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城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红尘生活中的凡夫俗子,有几人没有听过“北上广深”的神话,不对神话所描绘的灯红酒绿心驰神往。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引起官方和平民百姓的关注。回望英国的城市发展史,伦敦作为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它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狄更斯都有所警觉,无论是在演讲中还是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在《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的第七章中,蔡教授梳理了“伦敦荒原”概念的演变过程,认为《我们共同的朋友》将伦敦“描写为‘死亡之城’,这是对‘伦敦荒原’意象的进一步深化”②。借助于“浓雾”“煤烟”“河流”等意象,作者进一步指出狄更斯对英国的工业主义与商业主义的批判。只需要简单指出上述研究,已经能够表明《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对中国学界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视角有新意
20 世纪以来,现代性与城市研究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关键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翻译丛书“现代性研究译丛”是现代性成为中国学术热点的重要表征。城市研究也出现了像“现代性研究译丛”这样的大型翻译丛书“都市文化研究丛书”。与城市研究相关的研究领域,例如文化地理学、空间研究等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某种程度上,现代性是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③蔡熙教授充分吸收了城市研究与现代性研究的优秀成果,并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到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研究之中,产生了这部厚重的研究成果。该著是国内第一部从现代性角度入手,系统、深入挖掘和阐释狄更斯的城市小说的专著,有重要的开辟意义,为狄更斯这个经典作家赋予新的元素,为研究狄更斯提供了新的视角。
毋庸置疑,如果狄更斯小说与城市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那么研究势必缺少可行性。该成果的创新价值立足于狄更斯的城市小说与现代性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一直以来,文学与城市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伴随着文明进步的步伐,及时反映、表现人类不断更新的经验、感受和情感,而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文学的革新。”④城市文化就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兴起的。“城市是现代性的发源地,也是表征现代性最重要的舞台。”⑤在狄更斯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伦敦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大都市,而城市是现代性的发端之地和产物,狄更斯笔下的城市小说大量体现着现代性的存在。雷蒙·威廉斯曾评价狄更斯开城市小说之先河,根据赵炎秋教授的看法,由于狄更斯的小说大多是以伦敦为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狄更斯的小说为城市小说。由此看来,狄更斯的小说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在此研究之前,至少雷蒙·威廉斯已经对狄更斯作品中的城市元素有过极为出色的认识与解读。蔡教授在充分借鉴威廉斯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地阐释与挖掘了狄更斯小说的现代性。
从“文学伦敦”入手揭示狄更斯城市小说的蓬勃生命力,是该著研究视角新颖的又一表征。为什么19 世纪狄更斯的作品在近两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焕发着源源不绝的生命力呢?蔡熙教授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回答:“文学伦敦”。在第三章中蔡熙教授在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这个凝结着狄更斯敏锐社会观察力、深厚文学想象力和丰富叙事手段的现代性文学空间。又以本雅明的闲逛者理论为基础,指出了狄更斯创作材料的来源是他自身的“闲逛者”身份。狄更斯一生都迷恋着街道闲逛,通过闲逛,他能更深入地观察到社会的种种细节,作家的天才令他总是能留意到细枝末节处不寻常的美丽或丑恶,而敏感的心灵又让他对自身和他者的情感有着远超常人的深刻体悟。我们无从得知这个伟大、深沉又忧郁的作家是如何一遍遍在清晨、在深夜、在闹市徒步走过伦敦城的大街小巷,这一切最终都化作他笔下“文学伦敦”的砖瓦了。事物是处在永恒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历史的车轮也永远滚滚向前。但我们追溯历史也能发现,一部文学作品必须经得起光阴流转的检验,才能真正成为经典。而一个正处于转折变化期的社会环境,更是滋生丰富创作灵感的温床。狄更斯虽然闲逛在19 世纪的伦敦,目之所触、笔之所及的是两百年前的城市生活,但正如本雅明所说,他“能捕捉稍纵即逝的东西”,能从大量一闪而过的时刻和碎片中抓取到艺术的美感,这样的美记录了维多利亚时代完整的伦敦社会图景,将百年前的伦敦生活铭刻成了永恒的文学空间。
三、叙事学解读有创意
《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一书由十个部分构成,除绪论与结语外,主体章节由八章组成。其中第六章、第七章与第八章运用叙事学理论来解读狄更斯的城市小说。第六章的标题为“狄更斯城市小说的视觉叙事”,第七章为“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空间叙事”,第八章为“狄更斯城市小说的声音叙事”。作者紧跟研究前沿,从文学蒙太奇、意识流、文学机器装配、戏拟模仿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小说的表现形式,运用现代叙事理论对狄更斯小说进行新发掘,如凝视美学,意识形态与视觉图像的交互、再现、并置,碎片叙事,“家屋”空间与生态“恶托邦”,声觉空间等都是作者开掘出来的新观点,并且作者在分析过程中不乏精彩的文本解读。
吴琼在其编著的《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一书中,认为视觉性不是指物的形象或可见性,而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 “世界的图像化”,是使物从不可见转为可见的运作的总体性;视觉性在向众人敞开的同时,又遮蔽着阿尔都塞所称的“意识形态的形式结构”⑥。蔡教授认为:“所谓视觉叙事即是用共时性的画面去再现历时的过程,体现了文字与图像两种叙事形式的互动。视觉叙事的形式虽然是时间的空间化,但从本质上说,又是空间的再度时间化。”⑦在第六章中,“视觉叙事的独特风格”勾勒了狄更斯在《荒凉山庄》中所刻画的印象世界,归纳了《我们共同的朋友》所使用的色彩。⑧作者以《圣诞欢歌》这个极具视觉性叙事的文本为例进行详尽分析,论述了其中隐含的商品文化意识形态。此外,还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了印象派绘画和人物漫画两种视觉叙事方式,有力论证了狄更斯小说的可视性。这种可视性使得狄更斯小说得以在电影改编中大获成功。这些解读匠心独具,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今空间转向也已成为研究热点。约瑟夫·弗兰克认为,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形式上是空间性的,它们用空间的同时性取代时间的序列。作者认为狄更斯善于用空间意象塑造人物形象,比如狄更斯笔下充满孤独意识的“黑屋子”和沟通意识的“鲍氏宝屋”、令人不寒而栗的“伦敦荒原”和“死亡之城”。狄更斯还擅长采用并置、碎片和巴洛克叙事,这些叙事方法给人以跳跃和迷宫般的感觉,表现了其所绘制的转瞬即逝、碎片化、流动性的城市空间与城市记忆。
听觉也是人体一种重要的感知能力,听觉与视觉构成人们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成分。狄更斯小说的文本中不乏声音叙事的元素,比如作者所举的《匹克威克外传》中老绅士(牧师)在炉火旁朗诵《绿绿的常春藤》,莱奥·亨特尔夫人朗诵自己的诗《奄奄一息之蛙》,就是声音叙事的佳例。另外,狄更斯本人更是酷爱朗读,朗读不仅为狄更斯带来了经济收益,也帮助他实现了自身价值。但是死亡也在此悄然而至,将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作家带离了这个喧嚣繁杂的现代世界。作者不仅举例精当,而且分析非常到位。
四、结语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城市文化的发展也有其滞后性。《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以狄更斯的城市小说为对象,探讨其中的现代性因素,涉及多角度、多领域的理论,体现了作者开阔的知识视野、娴熟的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知识、深刻的现实关怀精神。可以说,该书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狄更斯城市小说现代性的研究和认识,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城市文学和城市文化的现代性发展也有极大的启迪意义。或许是蔡教授感到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意犹未尽,2019 年申报的“狄更斯小说的视觉叙事研究”(批准号:19BWW043)又被批准立项。在某种程度上,蔡教授对狄更斯小说的视觉叙事研究已经渐入佳境,期待蔡教授在狄更斯研究领域产生更多更优秀的研究成果。
① 〔美〕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④⑤⑦⑧ 蔡熙:《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72页,第11页,第9页,第130页,第145—152页。
③ 蔡熙教授在《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的《绪论:伦敦都市的现代性》一文中,认为“从空间的视角来看,现代性指的是城市的现代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指现代性肇端于城市,二是指现代性是一种大都市的现象”。在论证中,他以路易·沃斯、齐美尔、本雅明、詹姆逊与大卫·哈维等人的观点试图说明现代性与城市之间是一种有机的联系。参见蔡熙:《绪论 伦敦都市的现代性》,载蔡熙:《狄更斯都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8—9页。
⑥ 〔法〕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吴琼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