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2-11-16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郑丽霞

家长 2022年29期
关键词:大堰河任课教师劳动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 郑丽霞

近年来,国务院将目光投向了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接连出台,对劳动教育的要求也得到了提升。基于此,对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当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努力实现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入渗透。本文分析了劳动教育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并重点探讨了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举措。

在我国过去的教学体系中,劳动教育一直处于较为边缘化的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所改善,但仍将之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各级院校应当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在此背景下,各级院校应当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实现劳动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深度融合与相互渗透,这对实现全方位素质化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劳动是一切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了种群的进步与个体的完善。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助力学生快速、高质量成长具有显著的作用。

对高中语文学科而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实现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融合,使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契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主动探索的能力。

二、目前高中阶段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错误观念导致劳动教育功利化

在我国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思想意识是社会的主流,将劳动与教育完全隔离开来,时至今日,这一错误的劳动观仍然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在社会认可度、收入报酬等多个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也正是其真实写照。在此背景下,不少高中阶段的学生也受此影响,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出现了功利化、扭曲化的趋势,使劳动教育成效难达预期。

(二)学业压力导致劳动教育边缘化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不断加剧的升学压力与学业压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名次,无论是学生、家庭还是学校,都倾注了全部的时间与精力,这也使留给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大大缩减,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被大大弱化。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方式也趋于流程化、过场化,使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三)劳动能力缺失导致劳动教育被伪装

高中阶段学生或忙于文化课程的学习,或缺乏劳动实践经历,普遍存在劳动能力缺失的问题,而劳动能力与经验的缺失,也使这些学生大多身体素质较差,对各种劳动活动缺乏基础的认知;而校方出于学生身体安全的考虑,对开展体力劳动顾虑重重,因此无法有效地推进劳动教育,这也使劳动教育被伪装化,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举措

(一)深挖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实现劳动教育

目前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由教育专家、学者精挑细选后留下的佳篇,其中不少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劳动元素,因此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这些文章的劳动要素,放大这些劳动要素,从而实现劳动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任课教师可在开展课文学习时,首先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化工具向学生展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对“大堰河”形成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为了在本文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内核中,通过向学生讲述艾青的成长经历,让学生能深刻体味到文章背后体现的劳动元素:“在艾青出生后,便被送至同村农妇‘大堰河’处,由‘大堰河’抚养至五岁,才回到家中。因此,在艾青的童年中,由于双亲的缺位,‘大堰河’给予了他宛若母亲一般的悉心照顾,让他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之后,任课教师再通过逐词逐句地分析,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到诗句中创作者蕴藏的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从而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加深学生对“大堰河”这一丰满的劳动人民形象的敬仰与认同。

在针对该文的具体分析讲解中,语文教师可以将文章细分为四个层次分别进行讲解:第一层是文章的第一小节、第二小节,在这部分内容中,创作者阐述了“大堰河”的低微出身,这是全文的铺垫部分;第二层是文章的第三小节至第八小节,在这个部分中,艾青触“雪”生情,通过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向读者生动展示了“大堰河”勤劳、宽厚、善良、质朴的劳动人民形象;第三层是文章的第九小节、第十小节,艾青通过描写“大堰河”去世时的场景,宣泄了创作者对旧社会的强烈控诉;第四层是第十一小节至第十三小节,通过反复使用排比句,层层递进,放大创作者的情感因子,让艾青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一泻而出。通过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设计,能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深度认知,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劳动教育。

(二)适度扩展教学内容,深入劳动教育

当然,要充分实现劳动教育与语文课堂教育的深度融合,仅仅依靠教材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当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加工与二次创作,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要求的高度契合。

因此,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创造性元素,从而在教学内容中彰显出劳动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劳动的实际价值,能主动接受、自主了解劳动教育。

比如,《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教师可通过以下话语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入:“我国古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一直以来人类都想上问九天,一探天宫的究竟,直到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才使中国人民梦想成真,那么这个梦想怎么实现的呢?一切答案尽在本文之中。”接着,任课教师可通过PPT、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向学生展示与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历程相关的图像与影像资料,适度地进行课堂内容的扩展,并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对中国航空航天发展进程形成初步的认识。随后,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朗诵全文,了解课文的行文逻辑与大体框架,理清文章中各个时间节点下发生的重要事件,让学生体会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辛以及研究人员辛勤付出的伟大,从而与这种筚路蓝缕、越挫越勇、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三)把握教学时机,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应精准把握课堂教学的时机,从而提升劳动教学成效。具体而言,教师应在时机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内容中放置劳动要素,营造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的洗礼与滋养。

比如,《包身工》一文,教师可在教学工作伊始,将以下话语作为开场白:“包身工们过去的生活如何?是如何成为包身工的?‘包身工’这一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沦为包身工后劳动人民面临着怎样的命运。教师可以包身工的日常生活内容为主线,带领学生了解包身工的起居环境、日常饮食条件、劳动强度等要素,让学生对包身工有一个相对全面化的认知。接着,任课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文章中的关键性内容与角色,从中挖掘出劳动要素:在课文中,“芦柴棒”这一角色的侧面描写出现次数较多,生动展示出了“芦柴棒”的身体状况已经极其糟糕。这种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向读者充分展示了包身工凄惨悲苦的生存环境,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劳动人民的同情,促使学生主动关注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提升劳动教育成效的目的。

(四)创新写作课堂设计,强化劳动教育

为了进一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任课教师应当重视写作课堂教学,并以劳动为核心积极推进写作教学工作的创新设计,引导学生以劳动为主题、以彰显劳动精神为指导思想进行文章写作,不断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师在开展写作课堂教学时,应当结合教材课文的劳动要素,让学生根据自身真实的劳动经历,写出真实的劳动场景,让学生能加深对劳动的认知,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初衷。

例如,在设计《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这一教学内容时,任课教师应当首先向学生阐述何为人性光辉、何为人物个性,并结合之前学习的课文,找出如荆轲、烛之武、刘和珍君等典型人物的描写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都具有哪些珍贵的品质、具有何种特质的人才能算是具有人性光辉的人,并通过教材课文中描写人物个性、特点较为典型的优秀片段,让学生掌握描写人物个性、特点的具体写作技巧与方法。

在学生掌握上述教学内容后,教师将话题转向现实生活:“戍卫边疆的边防战士、坚守穷乡僻壤的乡村教师、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是否具有人性的光辉?请根据你所熟知的一位劳动英雄,写出他/她的个性,展示出他/她的人性光辉。”通过以上设问,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去主动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具有人心光辉的普通劳动人民,使学生的文章能更加真实与生动,从而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写作课堂教学的融合。

(五)引入生活元素,拓展劳动教育

早在二十世纪,陶行知先生便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念,时至今日,这一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同时也为实现劳动教育与语文教育融合提供了新思路与新途径。任课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元素的关联,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度、接受度与认可度。

例如,《老人与海》一文中,教师可先简单介绍课文的创作者及创作背景,在学生阅读全文后设问:“本文只节选了《老人与海》中老年渔夫与鲨鱼搏斗的这一片段,那么为什么会选择这一片段呢?这一片段好在哪些地方?”让学生能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劳动元素的深度挖掘:“衰弱的老者与凶猛的鲨鱼,看似强弱悬殊,实际谁能得胜呢?”从而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逐步感受到老年渔夫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相互分享身边熟知的拥有顽强不屈、永不言弃精神的劳动人民的典型案例。随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农民伯伯耕种的具体过程,让学生能体会到农民劳作的艰辛;或是向同学们展示校园内清洁工人的清扫的具体过程,让学生能体会到清洁工作劳动的辛劳,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向课堂输送更多鲜活的劳动元素,实现劳动教育的扩展与延伸。

(六)开展课下实践活动,深化劳动教育

新课标对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方面提出较为明确的规定,要求各级中小学院校应当积极、广泛组织安排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对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因此,语文任课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主动加入劳动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增强观察事物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归田园居》的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可先结合课文诗句与创作者陶潜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对课文进行全面性的解读,让学生能初步体会到隐者陶渊明笔下美丽的田园风光,了解到创作者那隐世绝尘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田园劳作的高远意趣,提升学生对田园生活与田间劳作的兴趣与参与热情。随后,教师应当制订外出计划,带领学生到农村实地开展课外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各小组分领任务,一部分小组帮助农民进行挑水、施肥、喂养家畜等农活,一部分小组负责生火做饭,解决全班的饮食问题,让同学们能以最近的距离深刻体会到《归田园居》中的农村生活。在闲暇之余,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山岭与河流之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归田园居》中田园风光,从而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的同时,实现劳动教育的渗透。在整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详尽地记录自己在农村实地进行参观、游玩、劳作时的所闻、所见、所得,要求学生在归校后进行劳动心得体会的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劳动实践活动的感触与领悟,从而不断深化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语

综上,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与教育要求的持续提升,在学科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已成为强化教育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劳动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深挖教材中的劳动元素,适度扩展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时机,创新写作课堂设计,引入生活元素,开展课下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劳动教育的比重,实现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大堰河任课教师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大堰河——我的保姆》细节赏析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班主任要做好任课教师的推介工作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联手经营 形成合力
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
入手细微达于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