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民县麦场村: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2-11-16郑兆麟杨正权

创造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户水稻生态

赵 春 郑兆麟 杨正权

麦场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大营街道,东临黄坡村委会,西与松林村委会接壤,南接西山区下冲社区。现有农户274户,总人口945人。国土面积2.8平方千米,距离昆明市区31千米、富民县城12千米,为山间冲积盆地,四面青山环抱、农田环绕,麦场小河、杨先沟2条河流穿村而过,村内古树名木众多,地下龙潭水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独特,生态环境优美。近年来,麦场村围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注重传承发展,探索形成“稻鱼共生”“豆稻轮作”的循环综合种养模式,打造了麦场谷花鱼、麦场大米品牌,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综合效益,打造形成离尘不离城的休闲生活佳境,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使麦场谷花鱼、新鲜蔬菜闻名县内外。麦场村开始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和基本农田、生态保护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一、党建引领,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

过去的麦场村,是全县出了名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手中没把米,连鸡也不理。”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干事创业没有底气,村党组织发展生产、服务群众、造福民生也就无从谈起。麦场村新一届党总支把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麦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盘活用好闲置资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确保农民成为受益主体。

一是消除“空壳村”。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麦场村申请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50万元,建设加工房、新建冷库,购置大型碾米机,2021年仅此一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万元。

二是在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上做文章。探索将闲置宅基地、农房和公共场地盘活为村集体资产。麦场村探索将村级有偿收回的50余户闲置宅基地和农宅、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盘活利用麦场村内老旧公共场地及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将土地资源转化为资产,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根据闲置宅基地位置、损毁情况以及使用状况进行乡土化改造,逐步改造为停车场、文化活动广场、长廊游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探索通过宅基地置换的方式拍卖给村内需要宅基地的村民,以获得部分村庄建设资金。盘活林地资源。麦场村充分利用村集体所有林地,引入企业种植黄精等林下经济;有条件地将部分林地对外承包,增加村集体收入。集体入股。麦场村利用现有专业合作社或引入企业时村集体管理优势作价入股,增加村集体收入。麦场村在盘活闲置资源过程中,充分考虑村民利益,以入股的形式形成合作机制。农民入了股、分了红就会有积极性参与资产的经营,农民也就成了村庄真正的主人。2020年麦场村集体经济为零,2021年开始有了7.5万元,2022年预计可达到12万元。村集体的“腰包”开始鼓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变强了,为群众办事也有底气了。

二、“稻鱼共生”,打造“鱼米麦场”品牌

过去的麦场村,农业经济效益低,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并没有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农田以传统的水稻、玉米种植为主,经济效益极低,除去人工成本、生产资料的投入,仅能保本。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村里种田都是老人,大量的耕地甚至出现抛荒的现象。怎样才能利用好麦场村优越的自然生态水资源、让群众愿意种田种粮?这成为麦场村换届后的党总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麦场村党总支决定发展“稻鱼共生”生态种养业。在秧苗移栽后,按照时间节点放养谷花鱼,使传统农业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谷花鱼”的“稻鱼共生”综合收益,既维持其原有生态平衡,又以谷花鱼的经济优势提振水稻的经济价值,解决了水稻种植产值低、无人种粮的问题。生产实践中,麦场村与专业从事“物联网+认养农业”的云南新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推出“鱼米共生稻田认养”活动,以体验式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让消费者直接连接生产者。自1996年以来,麦场村水稻种植面积一直维持在400亩以上,占全村农田的90%以上。全村90%以上的农户参与“水稻+谷花鱼”种养,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时的2000多元提高到5600元左右。村民通过“稻鱼共生”生态种植养殖业,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稻鱼共生”实现了既守住基本农田、保障粮食安全,又提高了经济效益的目标。

麦场村对谷花鱼和“谷花香”大米进行了商标注册,初步实现品质提升、产值增加、农民增收。同时,麦场村探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在品牌品质品位上做文章,借助科技力量,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通过扫码即可查看产品质量和生产全周期信息。今天富民人乃至昆明人,一提起麦场村,大家想到的就是麦场的谷花鱼和生态大米,“鱼米麦场”已经成为麦场的金字招牌。

三、科技兴农,使麦场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过去的麦场村,农业生产结构极其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少量种植蔬菜、水果,基本用来自食。种植面积最大的是亩产值不高的玉米,麦场农业总体上呈现出“小、弱、散”的特点。麦场村的好山好水、绿水青山生态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最大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科技化水平低,麦场村通过打造科技现代化先行村、抓项目建设、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等方式,使麦场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近年来,麦场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植,在生产实践中选择具有“病虫害少,化肥使用量要求低、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的蚕豆作为冬季作物,全面推广“蚕豆—水稻”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收入。水稻在每年3月下旬撒秧,4月下旬移栽,9月收割,蚕豆在10月播种,次年2至3月采摘青蚕豆,4月上旬收割豆秆,取得了生态、经济双收益。蚕豆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据调查,每亩产量1吨左右,按照市场价3元/公斤计算,每季可获得3000元左右收入,除去人工成本、生产资料成本,可获得纯利2565元。在种收实践中,农户还将收割的稻草、豆秆加工后用于喂猪、喂牛,然后猪粪、牛粪还田维持耕地地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减少了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的投入,保证了麦场村农产品的绿色、生态。除种植蚕豆外,麦场还大力推广芋头等特色农特产品的种植。

二是科技赋能。麦场村以富民县积极创建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美丽宜居市级精品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在省农科院和县级部门的支持下,实施“政府+科研单位+合作社”模式,引进选用国内外新特优水稻、蚕豆品种,合理搭配品种结构,积极推广应用“稻鱼共生”“稻豆轮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目前,水稻主要种植“楚粳”,同时,推广引导种植品质、口感更好、价格更高的“软香”,“云粳”“昆粳”等新品种的试验种植亦同步开展。

同时,以打造农业科技先行村为目标,与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建立起现代种业研发基地、优质水稻示范基地、精品水果示范基地、绿色蔬菜示范基地、“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区、“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通过示范建设、推广种植养殖,建设“小而全、小而精、小而强”的乡村振兴产业样板村。

四、合作共赢,农民合作社有机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

过去的麦场村,虽然有了谷花鱼、麦场大米、新鲜特色果蔬,但农产品的销售,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由于与市场的信息、资源不对称,存在市场有需求和农户卖不出去的矛盾,无序竞争、恶性竞争时有发生,最后只能低价销售。对此,在党总支的带领下,把发展合作社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发展出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润雨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正标谷花鱼养殖合作社。在水稻种植方面,润雨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购置了大型碾米设备、设计了“谷花香”品牌,对大米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包装,以订单式销售形式销售,进一步提高大米的经济附加值。合作社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大米,减少了农户直面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减轻了农户的生产成本。经合作社包装的普通大米,农户收购价5元/公斤,对外销售10元;收购价10元/公斤的优质大米,礼盒3公斤装价格达到60元。同时,为更好地提高青蚕豆等鲜食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合作社建设150立方米冷库1座用于冷藏储存,进一步减少市场波动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在谷花鱼养殖方面,正标谷花鱼养殖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鱼苗、组建巡逻队、统一定价、统一对外宣传等方式,进一步减少生产成本,扩大谷花鱼知名度,谷花鱼保护价60元/公斤,提高养殖农户的经济效益。除了麦场大米、谷花鱼成立合作社外,目前党总支还在谋划成立青蚕豆、芋头等合作社。

五、项目兴村,打造市级精品示范村

过去的麦场村,整村规划少,空间布局不统一,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存在杂乱差的问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高标准农田少;机耕路部分路段不好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无污水管网设施,随意排放污水。村民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路边、河里。村内柴堆、草堆、土石堆、垃圾堆、粪堆“五堆”现象比较严重。麦场村新一届党总支牢固树立“项目兴村”意识,以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创建美丽宜居市级精品示范村。

一是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及产业振兴工程。麦场村委会成功申报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美丽宜居示范村,项目配套资金达1100万元。目前,正在实施稻米精深加工、公厕旱厕改造、村内景观提升、强化人才管理及人才培训、胡豆初深加工冷链冷库工坊、稻鱼共生示范区建设、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畜禽粪污综合化利用、村内停车场建设项目、村内景观长廊建设、生活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等14个项目。

二是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田园综合体。麦场村党总支深刻认识到,麦场村的出路在生态,发展在旅游,必须提前谋划好乡村旅游。麦场村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突出“乡土味”,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题,乡愁记忆馆、农耕文化体验、后山旅游步道、户外徒步小道、“乡味”广场等乡村旅游项目正在落地,农家乐、游乐场所正在兴建当中。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以谷花鱼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的四季瓜果飘香,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到麦场观光旅游,购买农产品,带动着麦场村民收入的提高,2021年麦场村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8700元。麦场村计划用3~5年的努力,真正把麦场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把麦场村打造成为昆明市乃至全省的乡村旅游品牌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猜你喜欢

农户水稻生态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中国“水稻之父”的别样人生
水稻种子
长抓政治生态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