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就业创业促乡村振兴工作的调查思考
2022-11-16肖美花
肖美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为此,笔者针对曲靖市罗平县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措施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了该县的一些做法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思考。
一、罗平县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中共罗平县委、罗平县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围绕将罗平县打造成云南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以“筑梦乡村振兴,共享金色罗平”为主题,放大资源区位优势,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基础。
第一,以“三个突出”抓培训。坚持“贴合群众、符合市场”,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一批懂技术、懂技能的“乡村工匠”。一是突出资源整合。人社、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科协、工会、妇联等部门密切配合,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培训计划、统一资金使用、统一培训资源、统一技能资格认定,对培训机构和参加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劳动力,按照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丰富就业“技能包”。二是突出需求导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摸排企业用工需求与求职者就业需求,结合罗平县产业特点,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和培训清单。采取实操训练、线上学习、观摩演练的方式进行。让学员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能力,补足发展动力,并带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三是突出就业增收。推动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对参训对象开展创业指导和就业推荐。近3年,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业5300余人,自主创业1126人。2019—2021年,共组织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278期15137人次,2468人获得职业资格证、781人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4380人获得专项职业能力证、7462人获得培训合格证;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759.5万元。
第二,以“三重保障”稳就业。构建政府主导、村级发动、中介输出、企业接收、稳岗就业“五位一体”模式,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高质量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提供“点对点、一站式”输送服务。近年来,为应对疫情影响,持续加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力度,按照“在外的稳在当地、返回的精准帮扶、春节后及早输出”的思路,连续3年开展点对点专车输送农民工,落实免交通费、健康体检费、防护用品费和食品补助“三免一补”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安全有序返岗及转移就业。共组织集中输送农民工149批次10542人。二是形成“前方+后方”的服务保障体系。在罗平籍务工人员集中的浙江乐清、福建长泰、广东东莞和昆明、曲靖5个地方,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劳务工作站,与省外20余地共建劳务协作关系,并派出“稳就业工作组”,保障务工人员“有组织、输得出、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建立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并加强对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关爱服务,解除后顾之忧,解决就业稳定难问题。三是分类帮扶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强化兜底保障,对“无法外出、无业可扶”且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脱贫劳动力,组织乡(镇、街道)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近两年,共开发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2300余个。运用“企业+帮扶车间+脱贫户”的模式,帮扶建成并正常运营就业帮扶车间12个,吸纳761人就业。全县有农村劳动力33.2万人,2021年,实现转移就业21.67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9万人、省外转移就业8.49万人。
第三,以“三项工程”聚人才。推进人才振兴制度建设和政策创新,推动乡村振兴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一是以“头雁工程”凝心聚力。深化基层党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文明和谐“五面红旗村”创评,通过争先夺旗、树立标杆,激发村(社区)“两委”干部干事创业动力。在全市率先探索开展“跟着书记看振兴——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结果与村(社区)干部的绩效、奖惩、任用、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在全县形成“抓书记、强本领、促振兴”的浓厚氛围。二是以“智汇罗平工程”引才聚智。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发动800多名党员干部、专业人才、乡贤能人回乡帮助编制村庄规划。通过组建专家服务团、聘任专家顾问、选派科技特派员及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专家人才140余人、技术团队28个,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邀请13名省内外专家学者,开展“高层次人才精准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对农村、园区、企业等进行精准帮扶、对口指导,为乡村振兴精准把脉开良方。三是以“回引工程”创新创业。鼓励在外罗平籍人才带技术、带资金、带成果回乡创业发展,实施乡土人才“回引计划”,宣传引导268名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创业,有88名回引人才经过选举担任村(社区)“两委”成员。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实训基地,大力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农特产品直播大赛、小黄姜采收和加工大赛、红色文化节等活动,让乡土人才大展身手、历练本领。
第四,以“三条路子”促创业。组织引导党组织和党员、能人带头发展各类产业,强化扶持释放创业活力,优化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创业拉动就业的能力日益增强。一是强化政策激励,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帮扶创业带动就业政策,通过“一对一”就业帮扶、给予创业贷款支持、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举办创业大赛活动等方式,鼓励支持返乡创业农民工、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近3年,全县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04亿元,扶持2367人(户)创业,带动5734人就业。组织17家企业参加创新创业培训,2021年,开展电商人才培训7127人次,带动3家传统企业转型、孵化4个众创团队,带动2449人就业创业。二是壮大集体经济,联动发展增收。推行党支部带企业进村(社区)增产、人才带技术提质增效、产业带群众致富增收的“三带三增”模式,整合利用组织、财政、乡村振兴等部门支持资金,盘活现有山林水土、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资产开发、异地置业等模式,抱团取暖、捆绑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广大农民“流转土地的租金、集体收入的股金、就近就业的薪金”三份收入一起拿,更多分享乡村振兴成果。三是做优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创业。通过支部联建、村社共建、党员示范、大户引领、农户参与的方式,依托油菜、烤烟、生姜、热区水果等,扩大规模种植、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特色农业村(社区)。例如,小黄姜规模种植2.5万亩,大户每亩从种植到收获需用工20个,2.5万亩需用工50万个,带动约1万人零星就业,实现收入5000万元;全县有规模以上生物加工企业19户,主要从事油脂加工、姜系列产品开发利用、蜂蜜精深加工等,2021年,实现加工工业总产值45.4亿元,带动1268人就业。通过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带动,广大群众就业创收路子不断拓宽,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入乡创业,县内转移就业人员中,农业产业带动4.6万人务工就业,旅游业带动3万人务工就业;1565人返乡创业,带动7830人就业。
二、罗平县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受外部环境、内部因素叠加影响,现阶段,罗平县就业创业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转移就业组织化有待提高。推动转移就业组织化方法不多,上规模、成建制、组织化转移就业程度不高,岗位供需对接存在差距,服务在外务工人员的方法不多;促进就近就地就业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第二,技能培训有待加强。落实扶志扶智长效机制还没有全面落实,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在家的剩余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受培训学时、农业生产等影响,存在技能培训意愿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时,很难在有效时间内对接企业用工需求而及时开展所需技能培训。
第三,就业服务还需提升。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的宣传推介方式方法不多、宣传面不广,尤其是长期在外人员知晓率不高,激励机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稳岗责任难以压实,脱贫人口省外务工人员多,分布城市广,受疫情及经济下行影响,部分企业订单减少、用工量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存在“回流”风险,转岗、降薪、失业等情况时有发生,仅靠当地人社政策、驻外劳务站服务,难以稳岗。
第四,创业带动就业还需加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自主创业的主体意识和冒险精神,宁可在家受穷,不愿意走出去闯天下;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培训体系,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单一、实现创业的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创业发展的需要。
第五,人才智力支持的激励政策和长期规划有待健全和完善。还没有形成有效激励政策引导各类专家人才助力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促进贫困地区稳定脱贫、长远发展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缺乏对乡村教育队伍、乡村卫生健康人才、乡村文旅人才、乡村规划人才等方面的长期规划。
三、进一步加强罗平县就业创业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考
罗平县应把就业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最大民生工程和根基工程,落实政策、创新举措,继续抓紧抓实;要通过夯实公共就业服务、优化创业扶持等举措,全力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推动全县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第一,要进一步夯实公共就业服务。一要加快建设罗平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园,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认真抓好就业帮扶政策落实、搞好就业服务和培训、推进劳务协作等工作,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就业政策,享受更多就业服务。二要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发送短信等方式,掌握重点群体就业失业状况、就业意愿、职业培训需求,做实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台账。三要持续开展稳就业送政策、送岗位、送补贴、送培训行动,为有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提供政策宣传、职业指导、岗位推送、技能培训等服务。四要充分发挥对口帮扶机制作用,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推广使用就业帮扶直通车,建立常态化的跨区域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
第二,要不断优化创业扶持举措。一要出台优惠政策、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乡村能人就地创业,帮助有条件的脱贫人口自主创业。二要加大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典型事迹宣传力度。推荐优秀创业项目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创业展示交流活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劳动者的创业热情。三要主动为符合条件的创业群体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提升创业扶持政策办理实效。四要组织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参加创业培训、创业大讲堂、创业典型经验报告会等活动,切实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五要组织创业导师、创业专家进行创业指导、融资服务等咨询活动,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创业成功率。
第三,要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实用性。一要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组织落实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建立由政府统筹规划,人社部门牵头,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参与的综合性协调机制,统筹规划、集中资源、统一下达培训任务。二要结合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文化、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地方特色,组织富有当地特色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参训人员的技能水平。三要加强订单式培训,强化“对口输出”式培训。积极与用工企业开展对接,根据务工意愿及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有效提升劳动力培训后的上岗率。四要积极开展“培训+评价+就业+后续服务”一体化推进行动,提升参训人员的培训率、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
第四,要实施重点群体特色服务。一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加强青年就业见习供需对接,为有就业创业需求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二要加强农民工失业登记和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民工劳务对接洽谈活动,拓展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渠道。三要开展脱贫劳动力优先稳岗就业服务,指导用人单位优先留用,对失业的提供转岗服务,确保贫困劳动力随时求助、随时上岗;大力推行“3+2”就业模式,即社区工厂(村镇工厂)、扶贫车间、专业合作社3个间接就业渠道,公益性岗位、居家就业2个直接就业渠道,围绕扶贫车间创建、公益性岗位安置、各类民生工程建设吸纳、产业基地吸纳等多种方式吸纳当地脱贫劳动力就业。四要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开展政策宣讲、调查统计、协助组织培训、劳务输出等服务工作。五要培育一批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扩大劳务输出、居家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多形态就业规模。